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儿童成长论文:少儿文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儿童成长论文:少儿文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儿童成长论文:少儿文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本文作者:梁英姿作者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滋养心灵的童话

童话是每个人成长路上不可缺少、也是最早接触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幻想、夸张以及无尽的可能让人们感受到文学的乐趣,它引领着孩子们快乐生活在童话所营造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爱,感受美,感受善,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健康成长。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童话的特殊地位

孩子从三岁左右开始,已经能用初步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对成人所描述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有心的家长都会在这一时候开始每天给孩子讲一个简短的故事(包括童话)。孩子对童话的好奇可以持续到十一、二岁(甚至更久)。从三岁开始,孩子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周围世界有着无尽的好奇。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是表面的、片面的,一般只能认识个别具体事物的个别特征;他们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逻辑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开始萌芽,抽象概括能力也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注意力不大容易集中,尤其是对他们不感兴趣或枯燥的学习内容更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处于这时期的儿童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他们好奇、好模仿、好幻想,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拟人化”倾向。正是儿童期的这些心理特征,童话所独有的表现形式为儿童所接受、所喜欢,成为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二)童话所具有的心理价值

儿童喜欢童话除了上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童话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让儿童珍爱有加。童话中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彰显了童话的心理价值。

1.关于爱。“爱”是一种独特的情感需求,儿童也许不明白“爱”是什么,但此时弱小的他们渴望被爱、渴望被关怀,他们喜欢充溢着爱的氛围。童话所呈现的就是人类的最高情操--爱!在几个世纪以来广泛流传的经典童话,如《白雪公主》26儿童发展研究《美人鱼》《木偶奇遇记》等,宣扬的就是关于爱的主题。再如《柳林风声》通过癞蛤蟆、老鼠、鼹鼠和獾等动物的故事,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情谊;《猜猜我有多爱你》《最想听的话》则以温情的笔调描绘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这些关于爱的主题,让我们从内心中感受到力量、感受到温暖;这些关于爱的主题,也带领着儿童借助主人公的情感,去体验爱、感受爱并进而学会爱。童话蕴涵的爱的主题,让儿童在期待和体验爱的过程中,学会成长。

2.关于梦。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一些“梦”。因为是梦,所以绚丽,但不切实际,这些梦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现实的约束而渐渐淡去了。但我们始终无法忘记那种美好的期待。而有些人,为他们儿时的梦不懈努力,最终成就了自己。正是因为儿童期常常会有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童话给了儿童这样一片可以让自己飞翔的天空。如《爱丽丝梦游奇遇记》中对情境和人物奇特行为的描写;《小红帽》中小红帽从狼肚子里钻出来;《小王子》穿行在各星球的见闻……这一切,在成人世界里已成为笑话,但在儿童世界里,它是那么的鼓舞人心,激发多少儿童想象着自己也可以拥有这样的经历。

3.关于自卑。童话之所以美好,常常是因为结局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是所有人共同的向往!但是,童话的一开始并不总是美好,常常伴随着主人公的某种不足或缺陷。如《丑小鸭》中一开始就是处处受排挤、受欺负的这样一个形象;《灰姑娘》是一个让继母和姐姐欺负的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创作,告诉儿童一个真理:不足或缺陷并不可怕,只要努力了,每个人都可以成功。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儿童生活的世界中也存在“横向对比”,使得有些儿童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是不利儿童人格健康成长的。童话中的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

4.关于自立。童话的结局大都是美好的,儿童也喜欢这样的“大团圆”。但是,童话对儿童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让他们喜欢,而蕴含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即美好结局是如何得来的?在听或看童话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的不懈努力。如《绿野仙踪》里多萝茜面对独自一人的困境下的坚强和勇敢;《牧鹅姑娘》中主人公面对女仆的迫害机智面对的情境;童话中所塑造的这些坚强、勇敢、不惧困难、机智面对的主人公,最终都战胜邪恶,取得胜利。这样的设计,给了儿童对未来的信心,给予他们自立的楷模。

运用童话促进儿童人格健康成长

(一)让童话中的爱点燃孩子的温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具有爱与归属的需要。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足够的关爱,尤其是在幼年、童年时期。大量事实说明,儿童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就越需要。爱是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爱是儿童健康人格、良好情感形成的重要“原料”。当忙碌的父母为了生存不停奔波、当儿童的世界里只有电视、电脑、电话和游戏机时,童话或许能弥补这段情感发展中爱的缺失;当越来越多冷冰冰、毫无情感的科技产品变成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时,儿童对爱的感知需要点燃。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的需求,唤醒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因为有了爱,儿童的眼光不再冷漠、儿童的行为不再无理。

(二)让童话中的梦激发孩子的创造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能否顺利延续并发展的关键。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创造力就是祖国未来的创造力。但是,由于城市化,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在大自然中与同伴一起玩耍的那种神秘、好奇、情趣、愉悦的感觉。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自由自在的同伴交往存在严重不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竞争在家庭成员有意无意的影响下,儿童知道自己是不能做梦的,因为梦是空洞,不切实际的。但是,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多少发明就是来源于发明家最初的梦啊!童话中带有神秘色彩的梦、夸张的构思,让儿童在童话中让自己的梦随着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在体验种种复杂的情感中,梦将有利于思维创造的发展。

(三)让童话中的“残缺”引导孩子接受真实的自我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受欢迎的人,但这仅仅是渴望,因为人总是有不足才更渴望完美。对于儿童而言,世界万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他们更加渴望融入身边环境,成为最优秀的人。正如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八阶段中第三、四阶段,即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和学龄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所描述的,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其内心冲突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对待,极有可能引发学生不良人格的形成。因此,许多经典童话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在一开始就是为人所瞧不起的,是自卑的,是灰色调的,但最后,经过不断努力,主人公得到了他(她)们想要的生活。这样的设计,让处在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感受到“残缺”“不足”都不可怕的,只要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让童话中的“坚强”塑造孩子的品格

儿童期,这一时期形成良好品格,对今后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培养儿童具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不惧怕、不灰心,做事不退缩、有毅力。在一些童话作品中,引导儿童去感受主人公的坚强。如安徒生童话中,孩子们在《丑小鸭》里看到成长的艰辛与希望;在《野天鹅》里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和意志的品格;在《坚定的锡兵》里体悟到勇敢、痴心与坚定是如何使得一个平凡的人发出奇异的光彩。儿童的成长需要榜样,童话为他们提供了鼓励自己坚持的楷模。童年,如果没有了童话,成长路上的风景将少了最亮丽的那道色彩;童年,如果没有了童话,心中的梦想将无处安家。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童话家园,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