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学校德育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网络学校德育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网络学校德育管理

INTERNET等网络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这将根本改变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继续方式,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动将是根本性的。由于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显著特征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在我们充分利用它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急剧上升的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新问题,积极思索策略抵御其负面效应。所以,中学德育必须要面对由网络延伸所导致的青少年在熟悉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在价值判定和道德判定上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最近,中心电视台《社会经纬》播报了一期有关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陆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面对警察的询问,它竟然轻松的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实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看完这个节目,然后联想近来在株洲发生的几起网络违法犯罪案件,觉得网络违法犯罪和我们的中学生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学德育工作者警觉的信号。

一、网络给学校德育带工作来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信息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对用户来讲,使用时又具有匿名性;再加上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征。所以上网成为青少年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休闲方式。一些学者在青少年网民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摘要: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去看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而在对接受调查的人的统计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少外界的有力约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频繁的去访问色情站点……武汉市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以大中小学生为主,约占70%,大专院校周边可达90%,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因此,我们在分享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法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对中学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1、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给中学生带来了自由宣泄的广泛空间,因而轻易带来学生人格分裂、道德失范等新问题。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出严重挑战。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其影响尤为显著。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言行不直接受道德和纪律法制的约束,很多人轻易形成自由放荡、言不符实、崇尚虚无的品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新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网络社会新问题日渐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新问题。

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碰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显示,6.6%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愉快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老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人格冲突突出。调查显示,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和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2、网络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共享性对传统德育工作内容、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和在物理空间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校园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世界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世界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失范。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明的促进的同时抵御其消极功能?如何协调既有道德和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发展为信息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这些均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今网络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追逐,也自然伴随着产生了内容的多元性。非凡值得重视的是,匿名传输是网上信息传输的一大特色。这不仅使别有专心者在摆脱了道德约束的状态下获得了同样便捷制造流言和谣言的可能,增添了法律约束的难度,而且极易使痴心迷恋者受到蛊惑和诱导,跌入各种漂亮的陷阱。在网络社会之外,人们对于黑客和窃贼也采用了不同的伦理标准摘要:公开讨论和探究黑客的攻击方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对偷窃技术的公开讨论探究则不为社会伦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实上,BBS站点上众多黑客讨论区和各种黑客攻击方法的出版物的公开存在便鲜明地表达了社会对黑客更多的宽容。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讨论区可以增强防范黑客的意识和技术,但假如有人以增强防盗意识为名而公开讨论和出版印刷各种偷窃技术,无疑会招致各方的责难。此外,当某人被偷窃了,无疑会赢得很多的同情,而当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破,社会的同情心却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技术报以敬佩。现实社会中的学校德育工作和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定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目出现。因此,德育以什么样的策略来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眼前的挑战之二。

3、是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对现有教育方法的单向性的挑战。

在开放式系统中网络成员之间沟通的交互性。聊天室内,你可以毫不负责地说三道四,指点江山。每个上网者既可以接受信息,又能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而构成公众广泛参和、积极投入的暗含前提,就是在网络交互性中沟通双方的主体资格平等。由此导致个体的心声可以纵情张扬而不用担心“无人喝彩”。有些中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时候,有些中学生有在网上搞“网恋”的现象,有些看黄色网页,但这在学校是不答应的。

在网络所构建的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和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这对我们德育传统的单向的教育方法的冲撞是最为突出的。所以,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挑战之三。

4、网络发展形式的创新性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的挑战。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和者主动的认知过程。然而,和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某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素质等关键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和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形象来适应这个创新的时代,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挑战之四。

和此同时,网络当然也带给青少年巨大而无形的积极因素摘要:首先是它的信息化特征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其次,"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青少年最认同互联网的平等性。据调查摘要:青少年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和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索新问题,它打破了年龄界线,为青少年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功能。此外,网上的丰富信息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而互联网的互助性也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

二、可行性办法探究。

多所名校校长对学生上网进行调查,其中三个方面结果如下摘要:

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利大于弊59.10%

弊大于利9.80%

利弊各半31.10%

学生上网目的(多项选择)

交流聊天42.90%

游戏消遣26.35%

为学习服务12.75%

阅览书刊27.35%

查询信息30.40%

学生对制造病毒的电脑高手的熟悉(多项选择)

很了不起55.45%

他们的行为不道德16.20%

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48.45%

崇拜他,有机会也想尝试一下6.40%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制造病毒、恶意破坏网络的电脑高手持否定态度,但仍有不少学生对此熟悉不清。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自我辨别是非,只要学校做好引导,重点是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和个体道德意志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才是受用终身的。

三、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要素,思索策略大力革新学校德育工作,努力开创中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1、积极主动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德育新战场。

我们知道网络信息由于具有虚拟性、快捷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轻易为学生所接受。所以,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的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共享性、交互性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

如摘要:方案一开辟专门德育网络主页,对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讨论,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以主体或受体身份参和进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方案二在每个网页都增加有关网络平安和网络法律、道德的内容,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加大对学生网络道德等方面知识的教育。

这样,我们就可以开辟一个德育新战场,做到“网网有德育,事事有德育,时时有德育。”

2、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在加上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极为轻易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人格分裂。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得到了一个既可以为所欲为、标新立异、极度张扬个性,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的“伊甸园”。由此引发一场道德法制危机,网络和和网络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急剧上升。据黑龙江某报报道,1998年全国立案侦察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100余起,去年已猛增加到4500余起。网络犯罪形式也五花八门摘要:其中网络盗窃行为尤其猖獗。传奇游戏中的网络虚拟设备等在“奇迷”中价值不菲,成为了盗窃的对象,因此出现了不少“网盗”。也有不少青少年学生由于沉迷于传奇游戏,玩上瘾的人就想把钱往网吧和游戏开发商、商那里送,结果自己又无稳定的收入,所以最后只好走上违法犯罪的谋财之路。也有人利用QICQ等方式跟网友聊天,大力发展“网恋”,骗取青少年学生的信任,然后再骗钱骗色或直接地谋财害命,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所以,学校应该发挥核心功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加强联合行动打击网络犯罪,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各种犯罪行为。首先,要不断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依法管理,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对网络违法犯罪,非凡是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预防在教育,治理在执法部门,教育和惩处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次,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教育、监护的义务,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够扬网络之长而避其短,“三位一体”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

当然,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迎接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理应站在时代前列,做出积极的探索。

第一,德育工作理念要有新的突破。一般来讲新事物的出现在人们心理会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摘要:第一“好奇”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尝试的心理对它进行观察、应用,一直到熟悉了它的性能,产生稳定的情感(喜欢或厌恶等)。假如时好的产品或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人们就会对它形成第二个心理阶段即“趋之若鹜”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喜好的心理对它进行最大可能地应用,这个时期一般也是产品的完善期。第三“习惯”、“冷漠”期。这一时期只有稳定的消费者进行习惯性消费,感情逐渐趋向冷漠。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楚的知道现阶段互联网在青少年心中正处于第二心理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征,因势利导树立现代德育网络体系观。

第二,德育工作方法要有新变化。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各种观念、思想不但碰撞,交互更新。对中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进行适当的观念灌输是必要的。但一味灌输势必会适得其反,令人产生反感。非凡是现在各种媒体以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在占有我们的学生,假如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就不可能在一些“华衣化”错误观念面前正确、有效地引导和占领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应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方法来推进我们的德育工作,非凡是要把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有效地利用起来。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大力开发旨在培养或练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网络游戏和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养成的社会生活情境模拟的软件(模拟法庭、模拟社区活动等)。在教学方面,教师更应该破除传统,以生动活泼的讨论、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代替沉闷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力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让学生们自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学上应加强道德养成方法的教育,实现“授鱼”向“授渔”的转变,培养学生养成“内省慎独”的道德修行法,加强自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网络虚拟性带来的“不在现场不担责任”的道德危机。

此外,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实现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学校之间的德育网络体系的贯通和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学校也应该加强同家长之间的联系,成立家长学校或建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父母作为学生第一任教师具有亲情单独教育的优势,有针对性对子女进行网络平安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及时提出建议或信息供广大父母教育子女时参考。如网络十条平安规则摘要:

第一条摘要: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摘要: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如需要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意见或好朋友的意见,没有他们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假如公布要让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条摘要:不要自己单独去和网上熟悉的朋友会面。假如认为非常有必要会面,则到公共场所,并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龄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条摘要:假如碰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适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

第四条摘要: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条摘要:记住,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一个40岁的先生。

第六条摘要:记住,你在网上读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条摘要:当你单独在家时,不要答应网上熟悉的朋友来访问你。

第八条摘要:经常和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假如父母实在对计算机或互联网不感喜好,也要让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第九条摘要: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最好平时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网络通信等,在节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条摘要:切不可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当作一种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只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或焦虑。应该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总之,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这一工作重点,抓住机遇迅速把德育和网络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学校德育网络体系,保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效性,持久性,为网络时代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INTERNET等网络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这将根本改变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继续方式,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动将是根本性的。由于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显著特征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在我们充分利用它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急剧上升的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新问题,积极思索策略抵御其负面效应。所以,中学德育必须要面对由网络延伸所导致的青少年在熟悉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在价值判定和道德判定上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最近,中心电视台《社会经纬》播报了一期有关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陆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面对警察的询问,它竟然轻松的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实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看完这个节目,然后联想近来在株洲发生的几起网络违法犯罪案件,觉得网络违法犯罪和我们的中学生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学德育工作者警觉的信号。

一、网络给学校德育带工作来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信息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对用户来讲,使用时又具有匿名性;再加上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征。所以上网成为青少年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休闲方式。一些学者在青少年网民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摘要: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去看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而在对接受调查的人的统计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少外界的有力约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频繁的去访问色情站点……武汉市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以大中小学生为主,约占70%,大专院校周边可达90%,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因此,我们在分享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法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对中学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1、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给中学生带来了自由宣泄的广泛空间,因而轻易带来学生人格分裂、道德失范等新问题。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出严重挑战。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其影响尤为显著。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言行不直接受道德和纪律法制的约束,很多人轻易形成自由放荡、言不符实、崇尚虚无的品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新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网络社会新问题日渐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新问题。

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碰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显示,6.6%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愉快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老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人格冲突突出。调查显示,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和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2、网络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共享性对传统德育工作内容、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和在物理空间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校园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世界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世界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失范。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明的促进的同时抵御其消极功能?如何协调既有道德和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发展为信息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这些均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今网络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追逐,也自然伴随着产生了内容的多元性。非凡值得重视的是,匿名传输是网上信息传输的一大特色。这不仅使别有专心者在摆脱了道德约束的状态下获得了同样便捷制造流言和谣言的可能,增添了法律约束的难度,而且极易使痴心迷恋者受到蛊惑和诱导,跌入各种漂亮的陷阱。在网络社会之外,人们对于黑客和窃贼也采用了不同的伦理标准摘要:公开讨论和探究黑客的攻击方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对偷窃技术的公开讨论探究则不为社会伦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实上,BBS站点上众多黑客讨论区和各种黑客攻击方法的出版物的公开存在便鲜明地表达了社会对黑客更多的宽容。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讨论区可以增强防范黑客的意识和技术,但假如有人以增强防盗意识为名而公开讨论和出版印刷各种偷窃技术,无疑会招致各方的责难。此外,当某人被偷窃了,无疑会赢得很多的同情,而当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破,社会的同情心却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技术报以敬佩。现实社会中的学校德育工作和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定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目出现。因此,德育以什么样的策略来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眼前的挑战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