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道德价值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历史长河中所凝聚成的许多优秀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古代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
中华文明素称礼仪文明,中华道德和中华文明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方面造就了中华道德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华道德的历史复杂性。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承认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三纲”之说、“三从”之论等等。但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熟悉到,千万不能因为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这是因为,其一,任何一个民族道德的更新发展都不可能割断本民族的道德历史,其二,中华道德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更有支撑起民族正气和脊梁的优秀思想和精神。所以笔者以为,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我们这个民族当代道德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撇开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梳理其优秀传统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孔子说,天地之行人为贵,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则进一步指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也就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不是别人给予的,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人的道德意识。正因为人有道德意识,人和禽兽就区别开来了,人就具备了独特的内在价值,人也就有了做人的尊严。孟子有两句名言,一是“所欲有甚于生者”[1(P475),意指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这就是人格尊严;二是“所恶有甚于死者”[1(P475),意指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还更厉害的,这就是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肯定人的价值和注重人格尊严的表现。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注重,是中华道德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在这一优秀传统的熏陶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一方面强调要把自己当人来看,要学会自爱自尊自重,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开发人的价值,赢得做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刻刻注重把别人当人看,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也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点,是中华道德的一个基本特色。
第二,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所谓整体,就是民族和国家;所谓整体主义,就是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和国家。正因为中华道德强调整体主义理念,就形成了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历代传颂的“国耳忘家,公而忘私”[2(P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P105)等至理名言,就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正是在中华道德整体主义的优秀传统的熏陶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仁人志士,从而使得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虽历经无数次内忧和外患,但始终能够一次次获得新生,走向布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第三,强调以义为上,重视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私利和公利的关系。中华道德从来就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据《论语·子路》记载摘要:“子适卫,冉有仆。子曰摘要:‘庶矣哉!’冉有曰摘要:‘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摘要:‘富之。’”据朱熹的解释,之所以要“富之”,乃因为“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1(P208-209)中华道德一方面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感到,假如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全然不受任何约束和引导,那势必会造成现实的利益关系的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道德提出了以义为上的重要思想。孟子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摘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P475)以义为上的思想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义摘要:其一,利必须要受义的制约。追求物质生活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P138),因此必须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其二,求利要符合义的规范。为什么求利要符合义的规范呢?这是因为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是人人都有的欲望,欲固不可禁,但假若人人各顺其欲,现实的利益关系势必恶化,所以说摘要:“富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P98)亦即要求人们在求利的过程中要符合义的规范,这样才能人人各得其利。其三,反对一味追求私利,提倡将求利的欲望升华到谋民利、国利、天下利的高度。正因为中华道德强调以义为上,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见利思义的优秀品质,在经济生活中讲道德,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伦理化。
第四,推崇仁爱原则。“仁”的观念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是孔子将“仁”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正因为有孔子的提倡,所以仁位居“五常”之首,成为中华道德的核心范畴。孔子对仁有多方面的解释,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1(P201),从而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仁的要义,其后孟子说“仁者爱人”[1(P427),亦将仁释为爱人,由此形成了仁者爱人的重要理念。仁者爱人有着十分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强调仁爱应当分别亲疏远近,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其次它强调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对不同的人,仁爱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再次它强调应当将仁爱贯穿到施政原则和社会理想中去,通过实行仁政教化,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最后它强调要将对人的爱推及到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所谓“仁民而爱物”[1(P519)。仁者爱人的理念,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古代人文主义的特征,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
第五,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是中华道德的根本追求。中华道德历来重视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作为自身的根本追求。首先它充分肯定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任何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够成就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次它十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熟悉见之于生活行动,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大学》中明确提出摘要:“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正因为这样,讲道德就渗透于传统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讲道德有“不识一个字亦须堂堂正正做个人”的说法,做文章讲道德有“文以载道”的说法,政治讲道德有“为政以德”的说法,教育讲道德有“德教为先”的说法,经商讲道德有“道德经商”的说法。最后它指出修养是一个不断接近道德理想人格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国历代思想家也都十分注重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应当说,由于将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作为根本追求,从而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华道德的时代价值
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了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正因为有这样一些优秀的道德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够屡经挫折而又百折不挠,从而不断赢得新的复兴。可以说,没有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史,因而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然而20世纪以来,在历经了近代一味反传统浪潮的冲击之后,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日益为世人所淡忘,甚至有人感叹中华道德只有在“历史博物馆”里才能找到它的身影。许多有识之士深深感到,在当代中国,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能否继续传承下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那么,中华道德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继续发挥功能的生气,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还有没有必要弘扬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道德从根本上说是和中国传统的宗法小农社会相适应的,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它是精神包袱而不再是精神财富。此论的极端论调,是所谓抛弃“黄色文明”(以黄河为象征的中华传统文明)。笔者以为,此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中华道德完全有可能在当代社会经过一种现代的转化而继续发挥功能,当代中国社会应当大力弘扬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其理由在于摘要:其一,从可能性方面来看,首先中华道德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管当代人承认和否,“传下来并统治着你”是其不移的文化本性,换言之中华道德势必会成为中华民族当代道德发展的现实生长点;其次中华道德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历经政治、经济、文化的几多冲刷,造就了极富应变和融合的理性品格,每次大的历史变迁,它都成了吐故纳新的大熔炉,也就是说中华道德已成功地担当了中华民族道德发展的历史延伸点。其二,从现实性方面来看,在许多华人聚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成功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非但没有走完全否定中华道德的路子,而且还深深地体验到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李光耀先生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中说摘要:“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非凡是1959到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学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5(P7)许多海外华人企业家,正是秉承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才不仅赢得了事业的成功,而且积极回报社会,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成为当代华人仁富合一的道德典范。在国内,有些地区通过中华道德优秀传统的宣传教育,已很好地净化了社会风气,这说明中华道德在我国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现实感召力。不仅仅华人社会人们正日益感受到中华道德的时代价值,许多国际上的有识之士也日益看到中华道德的独特价值。1993年,由日本国立大学和三井集团联合创办的日本现代商学院,要求就读该院的学生天天上午背诵《大学》、《中庸》、《论语》中的片段。上述情况表明,中华道德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现代的转化,发挥其价值导向的功能。
开发中华道德的时代价值,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
首先,弘扬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必将有助于改善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风气。中华道德优秀传统就是要人们时时事事都要讲道德。然而时下中国社会的道德环境确实有不少值得忧思的新问题,当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时候,人们正在频频使用“滑坡”、“失范”、“失缺”、“低下”甚至“沦丧”等词汇来表达对道德目前状况的感叹。确实,现实生活中明目张胆的坑蒙拐骗、和日俱增的假冒伪劣、形形色色的违法乱纪、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乃至于无所不在的对道德的不屑一顾,所有这些的确令人触目惊心。假如我们能够把现实的道德新问题放到更大的时空背景下考察,假如能够以辩证的眼光审阅中华道德的发展脉络,可能会更多的化忧思为启示,变焦虑为探索。当前从国家“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行,以及教育界越来越对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视,无一不显示着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正在逐步得到恢复。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假如能在社会生活中重新得到激活,可以预见中国的道德环境必将会有令人振奋的改观。
其次,弘扬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是当代中华民族道德进步的必由之路。道德作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来都是有民族性的,只要世界上还有不同的民族存在,就有不同民族道德的存在。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民族的基于长期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特性,有所谓的英国人绅士风度说、德国人精确高效率说、美国人开放说、日本人善采异邦说、中国人勤谨中庸说等等。民族特性的差异反映在道德上也必然表现出道德主色调的异彩纷呈。因而,道德建设需要因“族”而异,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必须注重弘扬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
最后,弘扬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必将有助于振奋民族的精神,提高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蔡元培曾经说过摘要:“伦理学宜若为我国惟一发达之学术矣。”[6(P2)这句话意味深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急剧下降,泱泱大国没有了往日的从容和高贵,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豆剖的危险,最终定格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虽说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明显的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到了严重的挫折。我们应该认真地反省一下摘要:我们有什么可以作为本民族的根本特色或优势来发展的呢?答案就是蔡元培所说的“伦理学”。应当说,中华道德历史之悠久、体系之博大、内容之精深,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和中华民族相比。假如在这个属于自己优点的地方也“一哄而上”地学西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恐怕真的难以重塑了。所以,我们说,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注重弘扬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必将有助于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挺立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中华道德的发展升华
中华道德是中华民族值得珍视的一笔古老的思想精神财富,其优秀传统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但是应当指出的是,要使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依然能够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支柱,使其在当代社会依然能够熠熠生辉,就必须对它加以发展升华。也就是说,必须将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有机地融会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去,从而使其在当代社会有一个和时俱进的大发展。
中华道德的发展升华,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古”和“今”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点就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我们应当从现实实践的特征和需要出发,对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进行富有时代特色的诠释和阐发,使之成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加以应用和发扬光大。尤其需要注重的是,必须正视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新挑战,对中华道德优秀传统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拓展,从而在对应挑战的过程中开拓前行。
挑战之一来自于中外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会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面上参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会更加突出。这势必会给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带来影响,给当代中国人道德生活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面对这种形势,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就应当和时俱进,积极吸取世界各国优秀的道德文化成果,非凡是当达国家的先进道德观念。事实上,历来中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国古代汉、唐两代号称盛世,就是由于汉、唐时期先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择善而从,从而充实、发展了自己。当代社会尤其如此,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科学技术国际化已成事实,任何民族封闭式的自我发展早巳成为历史。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状况,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好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的时代功能的同时,更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眼界。要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道德文明,以充实中华道德的时代内容。和此同时,要非凡强化民族自尊自主自强的道德意识,谨防滋生民族自卑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当调整中华道德的内容重心,在当前就是要突出为民族为国家的道德精神,突出国家主权观、国家利益观和国家平安意识。
挑战之二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不是没有市场,但基本的经济方式是自然经济。所以说,中华道德及其传统基本上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有和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有些是过去没有而需要新生的,有些是过去有但必须要有新发展的。比如说,市场经济要稳定的发展,就要求讲信用,这是其道德前提。中华道德过去也十分强调信用观念,有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等说法。但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普遍感到市场信用的不足呢?就是因为中华道德长期以来所谓的信用是就自然经济状况而言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是信用,怎么讲信用,中华道德在这方面理论和规则的预备都是不足的。这就表明,中华道德及其优秀传统要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功能,就必须认真地迎接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
挑战之三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一种进步的社会现象,社会进步就会带来道德生活的许多新新问题。比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势必引起社会的变动,社会变动大了,新一代人和老一代人的道德观念差异就大,于是很自然地就有了道德代沟新问题。又比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老一代人不一定比新一代人更有知识上的权威性,中华道德及其优秀传统的传递一直靠的是老一代人的道德权威,知识权威的丧失就直接威胁到道德权威的建立,因而道德传递就产生了大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预示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华道德及其优秀传统无论是其规范体系还是其传递方式,都应当相应地更新和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发挥好其社会价值。
中华道德的发展升华,是时代赋予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中华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聪明的结晶,从“为仁由己”、“自强不息”的道德自主性,到“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使命感,无数道德箴言积淀成了泱泱的大国风范和民族的浩然正气。中华道德虽然是民族古老聪明的结晶,但只要我们做好发展升华这篇大文章,它依然可以在新的世纪光彩耀人、泽被千秋。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摘要:岳麓书社,1987.
[2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范仲淹.岳阳楼记[A.历代文选(下)[C.北京摘要: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4王丹彦,夏伟东主编.传统和选择[C.北京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李光耀.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A.儒学和二十一世纪[C.北京摘要:华夏出版社,1996.
[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摘要:商务印书馆,1999.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历史长河中所凝聚成的许多优秀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古代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
中华文明素称礼仪文明,中华道德和中华文明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方面造就了中华道德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华道德的历史复杂性。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承认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三纲”之说、“三从”之论等等。但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熟悉到,千万不能因为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这是因为,其一,任何一个民族道德的更新发展都不可能割断本民族的道德历史,其二,中华道德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更有支撑起民族正气和脊梁的优秀思想和精神。所以笔者以为,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我们这个民族当代道德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撇开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梳理其优秀传统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孔子说,天地之行人为贵,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则进一步指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也就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不是别人给予的,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人的道德意识。正因为人有道德意识,人和禽兽就区别开来了,人就具备了独特的内在价值,人也就有了做人的尊严。孟子有两句名言,一是“所欲有甚于生者”[1(P475),意指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这就是人格尊严;二是“所恶有甚于死者”[1(P475),意指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还更厉害的,这就是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肯定人的价值和注重人格尊严的表现。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注重,是中华道德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在这一优秀传统的熏陶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一方面强调要把自己当人来看,要学会自爱自尊自重,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开发人的价值,赢得做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刻刻注重把别人当人看,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也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点,是中华道德的一个基本特色。
第二,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所谓整体,就是民族和国家;所谓整体主义,就是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和国家。正因为中华道德强调整体主义理念,就形成了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历代传颂的“国耳忘家,公而忘私”[2(P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P105)等至理名言,就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正是在中华道德整体主义的优秀传统的熏陶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仁人志士,从而使得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虽历经无数次内忧和外患,但始终能够一次次获得新生,走向布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第三,强调以义为上,重视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私利和公利的关系。中华道德从来就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据《论语·子路》记载摘要:“子适卫,冉有仆。子曰摘要:‘庶矣哉!’冉有曰摘要:‘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摘要:‘富之。’”据朱熹的解释,之所以要“富之”,乃因为“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1(P208-209)中华道德一方面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感到,假如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全然不受任何约束和引导,那势必会造成现实的利益关系的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道德提出了以义为上的重要思想。孟子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摘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P475)以义为上的思想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义摘要:其一,利必须要受义的制约。追求物质生活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P138),因此必须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其二,求利要符合义的规范。为什么求利要符合义的规范呢?这是因为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是人人都有的欲望,欲固不可禁,但假若人人各顺其欲,现实的利益关系势必恶化,所以说摘要:“富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P98)亦即要求人们在求利的过程中要符合义的规范,这样才能人人各得其利。其三,反对一味追求私利,提倡将求利的欲望升华到谋民利、国利、天下利的高度。正因为中华道德强调以义为上,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见利思义的优秀品质,在经济生活中讲道德,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伦理化。
第四,推崇仁爱原则。“仁”的观念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是孔子将“仁”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正因为有孔子的提倡,所以仁位居“五常”之首,成为中华道德的核心范畴。孔子对仁有多方面的解释,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1(P201),从而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仁的要义,其后孟子说“仁者爱人”[1(P427),亦将仁释为爱人,由此形成了仁者爱人的重要理念。仁者爱人有着十分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强调仁爱应当分别亲疏远近,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其次它强调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对不同的人,仁爱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再次它强调应当将仁爱贯穿到施政原则和社会理想中去,通过实行仁政教化,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最后它强调要将对人的爱推及到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所谓“仁民而爱物”[1(P519)。仁者爱人的理念,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古代人文主义的特征,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
第五,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是中华道德的根本追求。中华道德历来重视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作为自身的根本追求。首先它充分肯定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任何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够成就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次它十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熟悉见之于生活行动,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大学》中明确提出摘要:“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正因为这样,讲道德就渗透于传统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讲道德有“不识一个字亦须堂堂正正做个人”的说法,做文章讲道德有“文以载道”的说法,政治讲道德有“为政以德”的说法,教育讲道德有“德教为先”的说法,经商讲道德有“道德经商”的说法。最后它指出修养是一个不断接近道德理想人格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国历代思想家也都十分注重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应当说,由于将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作为根本追求,从而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华道德的时代价值
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了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正因为有这样一些优秀的道德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够屡经挫折而又百折不挠,从而不断赢得新的复兴。可以说,没有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史,因而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