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道德失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科学道德失范现象是现今科技界普遍关注的新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失范行为?本文从道德约束力的削弱、科学精神的匮乏、功利主义的泛滥以及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几个方面来探索引起科学道德失范的内外原因。
科学道德科学道德失范道德约束力科学精神
科学道德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导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正确处理人和人、个人和社会、个人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衡量科学技术工作者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科学道德在古代已有萌芽,在近代开始形成并相对独立化,而在最近几十年里,科学道德新问题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追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科学探究中道德失范行为日益严重,引发科学道德危机。
这里提到的科学道德失范是指在科学活动中违反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思想、感受和行为。它包括伪造学历、伪造工作经历;抹煞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稿两投甚至多投;强行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等。这些失范行为不仅在自然科学探究中大量存在,在社会科学探究中也极为普遍。这些严重影响了科技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破坏了科学探究的纯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
面对上述表现各异、数量众多的科学道德失范新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道德约束力的削弱
所谓道德约束力,既包括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即科学工作者思想上的自觉约束,又包括外在的道德约束力即科学共同体对违反规范行为的制裁。功利主义的继续人穆勒在论述道德约束力的理论时就注重道德的自觉性和道德良心的培养。他指出,“一切伦理体系的最后约束力是我们自觉心中的一种主观感情”,这种主观感情就是良心。“人要做违犯我们是非标准的行为必定要冲过这个感情的重围,并且假如我们终于违反这个标准,这团感情大概后来要变成了悔恨,而重视于心上”。从穆勒的论述中可见,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必须通过科学工作者内心的力量来起功能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良知的敬畏。这种内心的道德力量的形成,必须由科学工作者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觉地将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内心的道德法则。不过,在这内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科学工作者的思想境界、文化背景等内外条件的不同,致使形成的内在的道德境界、道德情操也有高有低,而在这种低的内在道德情操支配下的道德行为的选择出现偏差,做出越轨行为,就不足为怪了。就像现在报纸披露的大量的剽窃、抄袭事件等。而且,由于内在的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固很难达到扬善惩恶的效果,必然更加削弱现实中科技工作者对科学道德责任实际承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外在的道德约束力是科学共同体通过舆论制裁、经济制裁等来引导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方面发生变化,自觉地实践道德行为和习惯。现在有些国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制定了一些较为严厉但大家都自发遵守的行规,谁违反了将失去诸如申请课题、加入团体协会、参和评奖、在专业杂志上,严重者被开除等,以此来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不过,尽管最近几年来媒体揭露了大量科学不端行为,但大多时候是遮遮掩掩,语言不详,连违规者的名字都不敢提。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情况下,科学不端行为暴露并被披露后,某些权威学者或行为人所在的单位本着家丑不可外扬和事属小节的心态,对这种恶劣行为不但熟视无睹,不予处理,而且极力袒护,更有甚者反过来对被侵权者予以“制裁”。这些情况又给其他作弊者以心理上的侥幸,致使剽窃、伪造者越发大胆起来。因此,以舆论制裁和经济制裁为主的外在道德约束并没有达到其约束效果。
2科学精神的匮乏
一般而言,科学精神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科学精神包括一系列的科学规范和科学要求,也包括科学价值观等。狭义的科学精神是指科学探究上的求真、求实的精神以及批判的怀疑精神。科学是探究探索和把握事物的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尊重事实,在工作中占有资料、充分论证,对科学实验工作的每一步骤都要严格、周密、细心、慎重,要反复论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对待科学成果时,要客观、不夸大,而且要尊重别人的成果,正确对待荣誉。现在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在探究中对实验数据进行筛选,只挑选或发表那些对自己的探究有利的“最佳”结果。在对待科学成果时,进行虚张宣传,动则就用“国内先进”、“国内首创”、“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填补空白”等褒扬词语。其实,不管有多大创新,总是以前人或他人的成果为基础、前提、出发点的,借鉴、引证他人的观点和材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定要明确列出援引过的著作、论文、技术资料或注明出处,这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最起码的尊重。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这样做的,达尔文就曾说过摘要:“假如没有以往那许多可钦佩的观察者们所收集的大量材料,我决不会写出那些书来,而且也不会在公众的脑海中留下任何印象,因此,光荣基本上是属于他们的”。这些科学家们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科学精神很值得现今的科技工作者们学习。
科学探究还要求科技工作者不应该只会躺在现成知识上重复咀嚼他人的理论成果,而要有批判的怀疑精神。英国科学家毕尔生曾提出摘要:“在我们这个本质上是科学探究的时代,怀疑和批判的优势不应被视为绝望和没落的征兆,它是进步的保障之一。”科学的历史是在真理和谬误不断斗争中壮大的历史,科学熟悉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科学的怀疑就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不过,由于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强调以古代传统和即定原则为规范和标准,对于那些封建伦理,人们视为最高原则,只强调遵守,不答应怀疑。在这一传统的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权威的依靠和信任,怀疑精神无法耕植于大众。
3功利主义的泛滥
功利即功效、效率及便利。即在科技活动中,行为主体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科学的功利观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动力,一种催化剂,也可促使新的科学探究迅速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去,促使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和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而,由培根等学者发展起来的科学功利主义得到人类的支持和拥护。不过,由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个人利益被禁锢起来,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人们的科研积极性。而现在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思想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又出现了过分强调科学的功利性的趋向。再加上现今社会大环境是,以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人性中本身固有的贪图享乐的欲望被不断激发、膨胀。而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科学工作者自然也不能超脱于这一社会环境之外。某些科技工作者在许多不正当的甚至是邪恶的物质享受、权力诱惑前,“暂时”的丧失或“永久”的出卖自己的科学良知,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前些年曾有一所知名大学的几位教授,公开宣称他们亲眼目睹了水可以变成油,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将其称作“中国继四大发明后的又一大发明,将对世界文明产生划时代的意义,”直到一起经济案件的发生,才彻底揭开了“水变油”的骗局。这种闹剧的产生,归根结底他们不过是为了“名”和“利”而已。
4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在科技工作者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现行政策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办法,缺乏良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学术民主和学术争鸣的氛围。在对科学工作者的考核方面,现行的考核标准一般都是以的数量来统计,《科学》杂志登多少篇、《自然》杂志登多少篇等等。科技工作者为应对考核,经常将本可以写成一篇好的论文拆成多篇,论文数量凑足了,质量却下来了。在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评价体系存在着以下弊端摘要:一是因评价者水平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各异;二是评价人有时因为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评价工作;三是评价人滥用职权,利用工作之便拒绝接受同行竞争者的论文,或推迟发表竞争者的论文,甚至将他人的论文或探究计划的信息占为之用或传递给他人;四是评价中存在着“马太效应”,有的评价人对闻名的专家、学者过分迷信,认为他们的科研成果都是高水平的,对他们所提交的成果审查只是过过场而已,而对未成名的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则予以贬低,缩小其影响。这些不良的科研评价误导了科研实践,助长了科技界的越轨行为。国外针对上述新问题制定了很多规定,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严格规定了评审人员的行为准则和义务包括保密义务、明示原则、明确责任等。遗憾的是我国至今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出台,以致对某些人的失范行为一直停留在纸面声讨和旧事重提上,没有给失范者以真正有力的打击,对道德堕落现象显得难有作为。
5法制不健全
科学不端行为中的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都是对他人精神财富的非法无偿占有,是一种主观故意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对这种个人不能自律,单位和行业又管不了或不愿管的违法行为,只能找其他地方来管,这当然就是法院。比如,法院可以根据著作权法来审理剽窃新问题。不过,理论上虽是如此,但现实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出入。虽然著作权法规定了对抄袭、剽窃行为,视情节轻重,罚款100~5000元人民币,但在实践中则极少执行。况且这区区几千元人民币的罚款,和其利用不端行为所获得的精神和物质利益相比简直微不足道,难以起到惩戒功能。而且,还有许多的科学不端行为目前法院或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法治有待健全。
以上对引起大量的科学道德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但要真正的遏制这些失范行为的发生,就不仅要从健全立法、完善管理体制这些硬件入手,而且还要加大软件建设,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倡导先进的科学文化,提倡良好的科学实践,让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保持洁净的心境和高尚的情操。奉献精神、协作精神以及不怕艰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才是科学家的本色。
参考文献
1邹承鲁.清除浮躁之风倡导科学道德[N.光明日报,2002-04-10
2刘素民.科技行为道德约束的困境和法律制裁[J.科学技术和辩证法,2001(8)
3乔法容,刘二灿.科技道德简论[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4)
4L.劳丹.刘新民译.进步及其新问题[M.北京摘要:华夏出版社,1999
5杨怀中.科技伦理学[M.武汉摘要: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6王健.科技道德的功利原则[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