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构建师德践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构建师德践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构建师德践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师业绩考核的指标一味追求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水平成为教师考评和职称评定的主要认定依据。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课堂授课质量如何,与学生、同事关系如何等与教师职业道德有关的方面却视而不见。高校在这样的评聘考核制度引导下,导致有部分教师为了自己职称的评审或是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想方设法通过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方式发表学术论文。这些行为都严重违背诚信和学术道德。这种现象的产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高校对师德建设重视还不够,在制度上缺乏对高校教师成长成才的基本方向性的引导。

现行教师职业价值观有失偏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评价、物质需求、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不断冲击着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当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抉择面前,往往会迷失方向。少数教师工作责任感淡漠,热衷于校外兼职,无法将经历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对教学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2]。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教师的物质待遇不高,社会地位较低,教师心理失衡,“德”的苍白无力会在利益面前显现出来,师德建设失去肥沃的土壤[3]。

现行教师育人意识淡化部分教师不顾个人形象,课堂上仪表不整,语言粗俗,粗话连篇,随意发泄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不满情绪,甚至有个别教师把自己生活或者对领导、工作不满的负面情绪随意发泄在学生身上。也有部分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当作应尽的责任,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理解学生,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爱[4],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基本都抛于脑后。

福建农林大学加强师德建设的实践

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有77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历来重视师德建设,并将其作为学校的一项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工作加以落实。通过坚持“三到位”、突出“三化”、构建“三平台”,健全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一)夯实师德师风建设思想基础

1.提升思想认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几次方案的制定,保证师德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定了由宣传部、工会负责师德氛围营造,教务处负责师德建设的教学过程化管理,科研处和研究生处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督查和治理,学生处、团委负责师德评价,人事处负责师德奖惩考核,各学院(教学单位)负责具体落实的分工合作格局和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2.规范制度建设制度是规范师德师风的基础和保证。目前,大部分师德建设都存在制度空泛,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是当前师德师风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围绕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不同群体,建立相应制度,多渠道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的总纲,确定了学校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总体措施。通过“教学过程化管理”、“评聘的一票否决制”、“师德评价制度”等从制度上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度的实效性,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

3.加强理论学习学校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十分注重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自觉立德树人。两年来,学校共开展时政学习682次,编辑发放学习参考资料49期、公布时政学习要点21期,提供13本理论读物和5套学习光盘供教师学习,并在校报上开辟学习书目专栏,加强理论和时政学习引导,在网络上传时政和理论文章682篇,教职工学习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扎实推进。

(二)以作风“三化”为要求,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1.师德管理工作精细化学校将师德建设纳入教师日常教学管理过程并加以监控。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段检查”、“多方评价”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检查,对教师教书育人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进行考评。近三年来,先后有63753人次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教,被评价教师达11142人次。学生评教优良率达98.06%;督导员听课2390门次,优良率达95.19%。同时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将师德建设纳入培训内容,邀请校党政领导、优秀教师开设师德教育、教学礼仪、教学技能等专题讲座,把好师德建设入口关。2.师德建设监督规范化建立由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在职教师、干部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五部分人员组成的师德监督员队伍,定期、不定期对学校师德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及时向职能部门反馈师德建设情况;设立了师德师风监督举报信箱电话,全面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加强教师师德监督的同时,还加强管理干部的职业道德监督,校领导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或利用校领导接待日听取意见,开展“创优质服务,建文明窗口”活动等,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训和教育。3.师德氛围营造常态化学校大力宣传劳模、师德先进等事迹。通过开展“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评选、学生网上评教、教师风范征文、教师与我征文、“最感人的十个故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从而有力提高了学生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定期评选表彰“师德之星”、“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十佳青年女教职工”、“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等,对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在节假日期间,校领导经常深入基层,慰问一线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代表,召开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座谈会,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师德氛围,树立典型教育模式,让教师学有榜样,行有标杆。

(三)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大力践行师德建设要求

1.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在师德建设中,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走出校门,深入农村、企业、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和提升认识,不断提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动性、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每年立足实践服务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基地等,通过暑假社会实践、科技支农、海西春雨行动等,积极组织广大教职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连续21年被、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科技支农平台学校充分依托学科专业优势,以服务“三农”为特色,携手省农业厅,深入农村开展“五新”科技推广活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2011年,学校组织了85支以“科技支农”为主题的活动队伍,带着100多项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举办126场农业科技培训、发放了6500多份宣传资料,赠送了1200多册图书,帮助广大农民解决了技术难题。还组织了41支实践队深入海西建设、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充分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开展了“同心圆”公益行动、“绿动青春”环保行动、寻访优秀校友行动、大学生村官培育计划、食品安全宣讲调研行动、青年学子就业创业见习计划、“挑战杯”项目实践行动。学校党政领导还带领菌草、蜜蜂、花卉等领域的专家前往西藏林芝、新疆等地开展项目成果对接和科技咨询服务活动。

3.师生联系平台建立师生结对子、宿舍导师制、班主任工作制、本科生导师制等工作机制,选派责任心强的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学习、科研、生产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和推荐就业等,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成为加强师德建设的有形抓手。近年来,学校广大教师遵循“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发扬学校优良的育人传统,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有力的推动了师德建设,形成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省级集体荣誉十多项;9位教师获评“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61位教师获评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师德是为师之魂,有德无能会误人,有能无德会害人,无德无能难为师,有德有能方为师,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迫在眉睫。

(一)将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国家已经出台多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文件等,各高校也有相应的师德约束机制。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制度文件基本都为理论性规范,再加上高校的重视不足,师德的建设落实工作就大打折扣,起不到应有的建设效果。因此,高校领导班子要充分重视师德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在师德制度的拟定时,不仅要抓好基本氛围理论的引导,也要注重制度的操作性、实效性。同时,要在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强化师德建设的执行力,完善师德监督机制,保证师德建设的规范进行。

(二)完善师德评价考核体系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也明确提出各高校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因此,要探索建立科学的,量化和细化的师德评价体系,将师德评价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和日常教学规范过程管理中,将师德考核指标进行分类、分层次细化,设定量化的标准,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使考核的标准更具体更清晰,考核的结果更客观更公正。

(三)引导教师师德内省

所谓师德内省机制就是要培养慎独精神,即在无人看见、无人过问、无人监督、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动,严格要求自己[4]。首先,要以一种积极的自我开拓精神,准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缺点、短处甚至错误,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要有“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的精神与态度,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要善于从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反躬自问、解剖自己,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以改过从善的决心和勇气积极改进,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5]。一个具有真正自律精神的道德高尚者应是逐步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四)实践中践行师德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师德建设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因此,在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教师内省意识的同时,只有在师德渗入教师的行为示范中,师德的效果和意义才得以显现,特别是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高校教师作为高校职能的承担者,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都能充分展现师风师德的要求,才能真正树立教师的品德风范。在教学上,要对学生负责,在教好书的同时也要做到育好人。在科研上,要对学术不端、论文抄袭等违害师德师风的现象零容忍。在社会服务功能上,教师更应该积极承担起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服务回馈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努力工作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品质,当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自身良好素养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6]。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持续的。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甚至是影响终生的。同时,它也有利于促进整个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尤其是要在实践体系中践行师德师风建设。

作者:叶玲娟邱容机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