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教师师德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高校师德建设应有的内涵
1.高校教师应该爱岗敬业
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大致为,上大学是很容易的,大学生数量众多,大学不再是众多人无法跨进的门槛。在此种情势下,对高校教师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与期望,教师不仅应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师德品质有很多组成,而众多组成均为建立在教师对岗位的热爱和职业的尊敬之上。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将教师的职责和自身的义务严格落实于教学乃至日常各个方面,以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知识,还应对知识和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以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
2.高校教师应该积极进取
教师工作是艰辛的,且教师身上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在求知求学路途中,不止是学生,教师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无数的艰难险阻。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解决的信心,因而,作为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积极进取的意识,能够与时代一同进步,吸取时代的新型知识,并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融合,寻得精髓所在。基于当今时代的主要两种精神主题,即创新与合作,高校教师应侧重对学生此两种能力进行培养,而培养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和合作的能力,能够不断突破、将创新与实践结合,能够懂得合作、优势互补中更进一步。
3.高校教师应诚实守信
中国自古是礼仪与诚信之邦,与对财富的追求相比,能够恪尽职守、严守诚信更足以彰显一个人的高尚品质。作为高校教师,为人师者必须要守住的即是诚实守信。时代不断发展,我国国力增强,各个领域均呈现进步势态,而与经济迅猛发展相悖的是,日益被忽视的诚信观念。包括在高尚的校园中,身为高校教师者也容易失掉关于诚信的防线,对他人的著作、科研成果等肆意抄改,在金钱与利益面前忘掉自己的身份,丢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为了国家与教育更好的发展,上述现象是绝对应该避免的,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严于律己,恪守诚实守信的信条。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提升高校师德建设有助于为祖国培养栋梁人才
十年寒窗,学生所接受的不仅是教师对其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有教师对其为人处事乃至道德观、世界观的影响。学海无涯,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中可以学习的均是漫无止境的,而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其对学生的道德方面的影响却可以是永恒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学习、处事、处世的方法,学生只有习得了要领,才能应用于其生活中,而终究学成有用之才。而以上所述的知识,并非十分易于传授的,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高校师德建设所提出的要求。
2.提升高校师德建设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和知识均很重要
而道德的高度在很多方面是高于知识的。高校教师首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能够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受到高尚的道德感染,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意识,继而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而道德的深远影响力不仅如此,它还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民生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不单纯是“科技兴国”,还应达到“道德兴国”,对此,需要借助高校教师乃至全体教师的引导。
三、高校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政治意识不够互联网等科技的便捷发展
极大的缩短了世界各国间的距离,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也相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东西方文化本身是极具差异性的,而部分高校教师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思想关注不够,甚至不予认可,因而出现政治意识薄弱的问题,还可能造成其他困惑。而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水平均是处于非常重要的高度的,政治是当前考研科目中的必考科目,也是大学课程中的必须课程,由此可见其重要性,这也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政治意识。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感不足学习本身并非轻松的过程
而作为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还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使命,由此可见其工作的难度。教师好坏有别,好坏的衡量一方面在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讲解方式可以改变,而态度若不够好,再好的讲解也是难见成效的。高校教师中不乏有态度不好者存在,对工作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任,极度欠缺教师职业道德感。此种行为,不仅对不起自己身为教师的职责,更辜负了国家、学校与学生的新信任。
3.高校教师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人是群居动物,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只有具备集体主义观念才有利于自身和整体的发展。而部分高校教师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主要表现在对个人利益的过于看重之上。部分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不予关注,其教学方式停滞不前,他们没有将精力运用于对知识的探索和授课等的创新之上,而是费尽心力谋求职称的晋升;或是利用职位之便利,继续读硕士、博士,只为了有更好的工作的时候“飞黄腾达”。
4.高校教师易受到利益诱惑高校教师接受了多年的教育
并受多年的校园风气的熏陶,原本应具备非常高尚的品质,而实际上在利益面前,高校教师也往往不够坚定。首先,部分高校教师十分功利化,不愿意付出或无回报的投入,对知识并无“上下求索”的态度。科研意识基本淡薄为零,甚至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的现象频频发生。同时,在面对收入、房价、工作等现实问题时,部分高校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已经成为金钱,而教学也成了他们照本宣科的敷衍。
5.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
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书和育人也是高校教师乃至全体教师所应完成的使命。而当前的状态为,部分乃至大部分高校教师只做“教书”,毫无“育人”可言,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引导,甚至其“教书”水平都远远难以达到标准水平。部分学校对教师的选拔不够严格,造成高校教师中出现“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现象,从而使教学的效果大为缩减。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联系
高校师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各界包括高校均有深远意义的体系,高校应对此足够重视。同时,高校是传播知识和党的思想、观念的主要场所,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授给学生的主要场所。由此,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核心,它们与高校师德建设的联系分别在于: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国在不断地发展中寻找到的最适合的发展之路,在前进的途中我国借助此思想克服了诸多难题,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的师德建设中,使高校教师借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祖国的各种职业、收入水平、阶层的人民很好的凝聚在一起,为人们构建了共同的理想和愿景,使人们更具奋斗的力量。在共同理想引导下的师德教育,可以将共同理想视为共同的目标,使教师更为团结一致,教师应恪尽职守,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更为优秀。
3.爱国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的时代精神
国家的建设需要热爱祖国的人民,和不断创新和改革措施。高校教师更应该为学生建立高度的爱国与创新意识。
4.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教师应以此为标准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教会学生是非观念。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努力方向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教育论丛
马克思主义,其全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所有观点与学说,主要由现代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两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在其提出之后便引起社会各界的不小影响,于近百年后逐步应用于中国政治之中,渐成我党立国之本。高校教师,作为国家政治、文化、思想的主要传授者,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认识和正面解读,进而将其传授予学生。对此,首先各所高校均可在教师选拔中加设有关马克思主义知识的考察,并在教师入职之后开始展开与此相关的培训,并且每阶段均要进行考核或复训。其次,应将马克思主义为高校建设的知道思想,并以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活动的行为之纲。
2.以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师德建设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中国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国民的共同理想,应通过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实现,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跨越了我国人民身份、阶层、职业等的不同与障碍,为广大人民树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很大程度地将国民团结、凝聚在一起,因而有益于收获更具爆发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宏伟的设想,实现并不容易,而高校教师可以说是其实施的关键组成,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应该对此全面了解,并以最适宜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从而助于祖国的强大。对此,学校方面应加大此方面的投入与考察力度,不止是学校的教师,同时学校的领导也应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教育的主导是人
不论是作为“教”的教师,还是作为“学”的学生,均是教育中除了知识、品质之外的重点部分。知识是无尽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学到所有的知识,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最好,便已经是学习的意义。学习是主观的,同时也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便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应为教师和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安静而明亮的图书馆、宽敞而具氛围的教室、能够缓解疲劳的校园环境等。同时,高校应该充分关注教师和学生,解决教师或学生的困扰,为其提高愉悦的学习心情。此外,高校可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凝聚力,使教师和学生均能以良好的身心和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4.注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培养
高校教师不仅要对工作有十分的热忱,同时应该对祖国有百分的热爱。高校师德建设应注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创新主义的时代精神的培养。民族精神是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不断融合、改进,孕育而来的精神,爱国主义是其精髓。时代精神是立足于当前时代特征的精神,当前以改革创新为主要表现。对此,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应当成为高校教师的选拔中必须要考虑和考察的因素。各所高校可依据自身情况,编制相关的高校教师的职业规范、师德标准、评判标准等制度,并以此作为对教师的定期考核内容。此外,高校可开展与此相关的活动,以达到充分调动教师爱国和创新精神的效果。
5.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评判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
即指总书记于2006年提出的“八荣八耻”,短短112字极好的概括了“荣”和“辱”。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现今国民有些“膨胀”的思想,很多人的道德观甚至是非观受到冲击,他们因而迷茫而矛盾的活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尤其是高校教师对是非评判的合理标准,也是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良好相处的准则,应得到足够重视。对此,学校方面应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整个师德教育充分重视,设立表扬与惩治制度;媒体应利用其快而广的传播特点,对高校教师关于此的正面事例进行宣传,以此带动更多人投入其中;同时高校教师自身应有正确的融入意识,严于律己,并以此对学生进行适宜的引导。“教育兴国”,一个国家的教育是衡量其国力以及发展水平的标准。高校作为最高的知识学府,对学生的知识、为人等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也与党的思想、观念等指示紧密相连,是对上述思想进行传播的主要场所。当今高校的师德建设主要以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有力引导。旨在使高校教师能够达到“教书”以及“育人”的双向要求。师德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建设,需政府、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投入关注与力量,其间也可能会有许多计划之外的状况发生。师德建设因而难度加大,然而其实现也将是收益无穷的。对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教师应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尽最大力量向实现高校师德建设目标努力。
作者:张素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