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师德建设下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浅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师德建设下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师德建设下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浅谈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思政课学科自身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和明显。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所产生的职业倦怠问题既影响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给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树立方面带来负面影响。要解决职业倦怠问题,不光要从社会和学校等大环境方面着手,更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思政教师职业倦怠;师德建设

1974年,美国精神病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在随后的几十年当中,很多学者都对职业倦怠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也使得职业倦怠这一词的内涵不断丰富。目前对职业倦怠这一词的定义,学术界大多采用美国学者Malsh的研究成果。即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核心部分:一是情绪衰竭;二是非人性化与失去个性化;三是低个人成就感。近些年来,国内的相关学者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职业倦怠的现象目前普遍存在于我国的教师群体当中。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在8699名参加调查的教师中有58.8%的教师存在着中度的职业倦怠,29%的教师有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特殊性,在当前国内的高校中,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概括性的说,这种职业倦怠感实际上就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教师内心产生的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憔悴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低的一种现象。[1]

一、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以及对师德的影响

我国高校思政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肩负着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引导他们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因此,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以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以及是否能成才。然而由于思政课学科的特殊性,职业倦怠在当前思政课教师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生理上,由于目前高校在校学生众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比较繁重,长期的机械式重复的教学再加上科研的压力,造成很多教师精神上疲劳,紧张、失眠;身体上颈椎疼痛、嗓子嘶哑,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情绪上萎靡不振,易怒烦躁。在心理和行为上,长期繁杂的教学,使得教师缺乏工作热情,缺乏职业归属感。[2]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师群体当中存在的职业倦怠既制约了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又对教师的师德方面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对于师德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

(1)一些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永远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教学中自觉的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纠正个别学生错误观念,从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由于当前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出现职业倦怠后,往往政治理念和立场也会动摇,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这种行为严重影响着思政课的形象和教学效果,有违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师德;

(2)冷漠,缺乏对学生的亲和和关爱。

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以及当前大班教学等客观原因使得思政课教师在出现职业倦怠感后,他们与学生主动交流了解欲望也会随之而降低。而实际上,做为目前90后的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他们敏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常会在学习和情感方面遭遇到彷徨和疑惑。因此,无论是从思政课学科教学目的的角度亦或情感需要的角度,他们实际上更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关爱和引导;

(3)敷衍教学,缺乏职业责任心。

课堂教学,是一个高校教师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该不断积极的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彩的课堂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热爱学生,肯下功夫钻研教学,真正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但当一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他们很容易对教学工作产生倦怠感,功利倾向化也日益严重。上课不认真,课堂内容缺乏新意,对待课堂教学日益敷衍是他们平常工作的常态。而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也使得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中一落千丈。

二、缓解职业倦怠,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师所产生的职业倦怠既影响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会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树立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探究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两大方面的因素。第一大因素实际上是引发职业倦怠的外因,即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高校思政课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和较高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它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党和国家对其一直予以高度关注和期望,对承担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中也不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们长期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从大环境来讲,当前的社会当中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望值过于高,这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身上的压力愈发沉重。学校方面,相当一部分高校领导对思政课学科不重视,加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比较繁重,收入偏低。这些都是造成思政课这个学科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外因。内因方面,思政课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对工作的热爱程度,以及个人情绪调节能力都是引发职业倦怠产生的关键因素。那些并不真心热爱工作,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无师德心和师表意识,个人情绪能力调节差的老师,他们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综上所述,预防及缓解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既要从社会和学校等大环境方面着手,又要从教师自身着手。而其中解决内因问题则是关键。职业倦怠感会对教师的师德带来负面影响,而解决职业倦怠问题,更需要加强师德建设。每个思政课教师教师都应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扶持,成为大学生真正的人生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来讲,首先,在针对解决外因方面,社会应营造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良好外部环境。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环境,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满足感是解决职业倦怠的关键环节。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必然会激励从业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预防职业倦怠感的产生。[3]学校方面,高校应营造更融洽的适合思政课教师工作的文化氛围。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关注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健康。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完整而全面的发展人,提升人,关爱人,满足人的理性及情感需求,促进人持续协调的发展。[4]这样才能使得教师们找到自己职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上发挥自身最大的能量,缓解和干预职业倦怠感。其次,在思政课教师师德自我完善和建设方面,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职业理想。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引路人,每一个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科学的职业理想观,从心里要树立对于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责任的重要性,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不理解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面对;

(2)通过不断提高个人魅力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创作和享受,是获得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一个优秀成功的思政课教师势必是具有吸引着学生的优秀个人魅力和扎实而又丰富的教学技能。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他都能以身作则,在信仰、道德和价值观方面能做出积极的表率,通过个人高雅的情操和言行来感染和影响自己的学生,带给学生正能量。基于当前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思政课教师要想上好课,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课程对于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今后生活的指导,就必须不断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技能;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实现课堂自然延伸。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则是“亲”的基础。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对网络生活的依赖,如果教师能在课后借助网络,微信和QQ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答,参与到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讨论中。这样,一方面延伸了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则拉近了师生距离。久而久之,学生在双向的沟通与互动当中,既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德,也更加体会到思政课学科的重要性和教师工作的意义。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降低了;

(4)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产生职业倦怠感后,一定要以积极的自我调适去面对,这样才能把倦怠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例如,教师应平时主动参加一些心理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通过这些学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可以比较正确的调整自己的不当认知,找到情感宣泄和转移压力的正确途径,从而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以饱满的热情回归到正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来。

三、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在2015年9月9日致全国1400万人民教师的慰问信中,号召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思政课教师作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塑造者和引导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心理素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建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这样才是解决职业倦怠感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师生心理成长丛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30-32.

[2]付晓东,东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103-104.

[3]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26-28.

[4]邱小捷,王江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透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5,(3):59-60.

作者:王乐 单位:肇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