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师德建设分析(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3篇)

第一篇:高校师德建设制度伦理与建构

【摘要】本文阐述了制度与制度伦理的内涵,分析了制度伦理对高校师德规范内化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高校师德建构的方向。在认识层面,要确立高校制度运行的伦理规范精神;在情感层面,要把握高校制度设计的伦理价值取向;在意志层面,要建立高校制度保障的伦理约束机制。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制度伦理;制度构建

一、制度与制度伦理制度

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一般而言,制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范、习惯,它常常是指有组织的、整套的社会规范系统和体系。一方面,它是由管理层为完成群体目标而制定的,保障和约束群体成员行为的规则体系。“把各类成员的行为有序化、规范化,这是制度的本质属性”。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制度的有效性与制度的合理性是紧密相关的,构成制度的各类规范乃至制度的具体落实都必须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体成员认同和遵守制度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制度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处在权利义务对等情况下的当事人的道德责任和价值倾向。制度规范对群体成员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是制度伦理的深层含义。制度伦理即“制度的伦理——对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的伦理评价和制度中的伦理——制度本身内蕴着一定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

二、制度伦理对高校师德规范内化的作用

机制“制度与道德原本就有着亲缘关系,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特点相异而又义理相通”。道德性是制度的“本质属性”。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来观察,制度的制定有其特定的伦理背景,蕴涵着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定价值取向,尽管其道德属性常常为其工具属性所掩盖。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最重要的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此中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从制度伦理的两方面概念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高等学校提供制度保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这是制度的“他律”,即约束功能;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来看,“慎独”、内省”的道德内化机制是任何社会状态下,社会人的道德自律途径。从师德建设的角度考虑,高校制度的“他律”功能最终需要通过高校教师的道德“自律”来实现,这样的道德教化功能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真正达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理想状态,并最终给教师带来道德自律过程后的职业满足感和尊严感,这是高校制度伦理的道德关怀层面的应有之义。

三、高校师德建构的方向

高校师德建设的方向,应从制度公正与道德关怀两个基本思路展开。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里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制度设计一定要体现公正性,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认识、情感、意志是人们认识世界主观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态,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阶段;第二阶段:评价阶段;第三阶段:意志或决策阶段。下面从认识的三个阶段出发,从认识过程、评价过程、决策过程展开分析。

1、高校制度运行的伦理规范精神——认识层面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师德师风构建时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另外一个是师德师风评价过程及反馈机制。这两个方面,师德师风评价标准的构建尤其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把师德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努力提高整个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水平。学校在人事管理上要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培训制度及培训档案,使师德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完善对新聘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加强对新任教师的师德教育;建立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使师德教育寓于业务培养之中,让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助下,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明确师德规范的相关要求;通过组织讲课比赛、课程示范教学等活动,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在“立德”中“树人”。只有高校制度规范合理可行,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本来作为制度约束对象的高校教师,才有可能从自身做起,从现实工作、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才有可能完成做为教师“底线道德”——“神圣道德”的转化,才能承担起社会一直希望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2、高校制度设计的伦理价值取向——情感层面

社会认同原理的题中应有之意是,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社会中的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对自身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时,积极的社会认同,通过对群体成员的自尊感的极大满足,来明确个人的社会存在以及与这种社会存在相伴生的心理认同与满足。高校师德建设的伦理价值取向层面,需要教师在做出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表率作用时,能及时获得社会、学校、同事、学生的认同及肯定,最终达到个人情感归属、获得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然,情感认同层面的导向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失范现象时,会有合理的制度及时做出调整及补救,消除不良影响。同时,需要对相关教师的帮扶及事态良好解决的引导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制度的良性运作本身,不仅仅是事从权宜的临时补救或者主观运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师德师风建设这个关键问题上,应实事求是地分析造成师德师风出现问题的的主、客观两方面原因,要能设身处地的站在教师的处境进行换位思考。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局面下,如何塑造教师的“使人充满激情的信念”,要求高校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实际利益需求,要关心、理解、体贴、帮助青年教师,要把解决高校教师的思想问题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要充分意识到”文化的力量无形而有质”,真正培养出“有理论知识、有思想文化”的,具备良好“传道、授业、解惑”素养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榜样的最突出的一个代表群体,就是具有高素质师德水平的教师。高校制度设计伦理价值取向的情感层面,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环节。

3、高校制度保障的伦理约束机制——意志层

面好的制度的施行,需要约束、反馈或者惩戒机制,这是制度良性运转的必然要求。在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师德考核制度、评价标准、奖惩制度、聘任制度、监督机制等一整套管理办法,发挥学生、学校及社会舆论等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约束功能。对于具有优秀师德品质的教师及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要予以相应的表彰和物质奖励,并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在教师职务评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这早已经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健全师德建设良性机制,充分发挥师德榜样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努力探索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与制度建构,争取一步一个层次取得阶段性成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春萍.制度创新与师德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5)121.

[2]王忻昌.高校师德生成过程中的伦理制度与制度伦理[J].江苏高教,2007(3)127.

[3]潘林珍.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J].江苏高教,2011(5)46.

作者:郭晓莉单位: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目前高校教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为参考,总结和反思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认真分析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理论问题,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制定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政策提供参考建议,也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师风师德建设理论研究工作略尽努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更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最重要阶段的最直接的参与者。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学术知识和专业素质,并且也要在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因此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研究与建设,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又反映教师职业共性的教师职业伦理要求和师德规范,并逐步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师德理论。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全面实施和有序推动上,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实用而且有制约作用的长效机制并保证其长期稳定、有效的运行。

1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1.1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

高校师德,即高校教师从业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和统一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高校教师基本素质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及与之相符的教育理念和品质。其中,最主要的关系与规范包括:教师与国家、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队伍之间、教师与社会、教师自我修养等几本的人及社会关系与规范。师德属于道德的范畴,主要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是社会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职业道德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1.2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特别是高等教育工作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作为中流砥柱的高校教师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不仅仅要专业过关水平过硬,同时也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新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接踵而来,各种新事物新形势不断出现,对高校教师来说,只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审时度势,研究社会变化和进步,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才能在不断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进步。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社会进步的原因对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要求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当代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并在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活动过程,而不是老式的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在这种形势下,就迫切要求如今的高校教师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变教育理念,使自己具有灵活的教育方式和真诚与学生合作共同研究的心胸。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不仅是要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更是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风、教风、学风和人际关系建设是紧密联系并同时进行同等重要的,最终目标是事先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和进步。教风是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风格特点,也是作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在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2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2.1对教学工作投入精力不足,敬业精神相对不足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因为经济和社会转型中的负面因素造成了人们对值观发生了改变。部分高校教师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将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非一份事业来做,造成在思想上对教学工作不重视,在实际行动中不思进取、缺乏敬业精神,对教学工作投入精力少,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部分青年教师因为经济压力或者利益诱惑,长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第二甚至第三职业上面,而将教学工作这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却是敷衍了事,不思进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压力大,主要还是对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理解不够深刻。

2.2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为人师表做的不够

为人师表是对所有教师不管从知识学习、传授还是个人素质修养的最直接的要求,是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直接体现。作为教师来讲,一眼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身作则是教师最应该表现的素质。而有些教师在这方面意识淡薄,将个人一些不良习气如迟到早退、自由散漫甚至吸烟喝酒等带到课堂,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在科研工作中,部分教师缺乏学术精神,缺少科研创新,不思进取,甚至出现剽窃、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个人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育中存在的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即使做了老师也未能将个人素质提高的相等高度的结果。

2.3专业教学得到重视,育人意识淡薄

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在学生将要进入社会并且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阶段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就目前来看,高校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将专业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好能找个好工作,以为对学生道德、身心素质的教育都是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工教务部门的责任。这就形成了教育缺失,只教会了学生技能,而没教会学生怎么做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高等院校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录取乃至日常考核中对职业道德方面不够重视,片面的看中学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等,而个人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却没有作为录取或考核重点范畴。另一方面,高校将工作重点都放在学生身上,而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重视不够。这样以来,就使得师德建设得不到长期、有效的规划和实施。

3在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举措

3.1从领导干部到基层教师对师德建设都要引起重视

作为高等院校管理干部,首先要加强对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与日常教学同等重要的工作重点来开展,并且要坚持不懈进行下去。除了领导干部的带头领导,各职能部门与教学机构更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立行之有效的领导与制约机构,党政负责人要共同承担起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不仅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还要从自身的工作特点出发,切实履行各自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职责,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将师德师落到实处。

3.2建立与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为了使师风师德建设有效进行,必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与奖惩制度。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中加入师德工作管理以及考核的相关细则,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评估制度,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与此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以及考核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逐步实现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中,也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应从教学与育人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个人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重要考核项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制定教师奖惩制度,表彰奖励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突出榜样的力量。

3.3营造和谐、上进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

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作为高等院校一定要营造以人为本、尊师重教、服务教师、和谐上进的良好氛围,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个人的成长生活结合起来,解决教师的实际生活困难,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加强管理干部与基层教师的信息沟通,认真听取基层教师对教学育人的意见建议,让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切实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注重教师的精神生活,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与沟通,使得教师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得到升华与蜕变。

参考文献:

[1]李明.社会转型期高校是的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2(9).

[2]崔楠.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廉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分析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0(4).

作者:薛雷雷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四个全面”提升师德水平实践研究

摘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广东的各个高校运用“四个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师德在教师素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整体上看,我省的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主流是好的,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少部分高校教师出现了师德水平滑坡的现象。广东的高校应重视教师师德水平教育,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引领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教育。

关键词:高校教师;“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师德水平

一、“四个全面”战略的提出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以下简称:“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各项工作的总部署,“‘四个全面’的形成是渐进式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探索深化各项事业的新经验和新理论。”“四个全面”将逐步地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当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校训,这也是千百年来我国教师始终追求的行为准则。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个别高校的个别教师,在师德表现方面差强人意,有些教师忙于自己的小圈子、小事业,对集体的事情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漠不关心,缺乏一位人民教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2)个别教师在教师的表率方面欠佳。教师,神圣的称谓理应有神圣的光环。然而,从这些年媒体报道出来的相关案例来看,个别教师的表率作用实在无法为其点赞。比如:有体育教师体罚学生,逼学生喝尿;有男教师猥亵、强奸女生;有教师在课堂上当众掌掴“不听话”学生……凡此种种,暴漏出来的教师的表率方面欠佳,亟等提高。

3)个别教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远比单兵作战更有效率,这是经无数先例验证的事实。然而,现实的工作、生活中,有些教师拘囿于自己的学术、教学单元,沉醉于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对团队协作缺乏兴趣和动力。这种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轻则影响自己的工作,严重地将阻碍教育事业的顺利前进与发展。

三、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提升高校教师师德水平

笔者认为:应用提出的“四个全面”重要思想指导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党中央划定明确的时间线,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属经济基础范畴,高校教师的师德明显属于精神层面可归于上层建筑之列,全面建设并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任务,将为提升高等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制度保障。一句法律谚语叫做: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全面依法治国应用在师德建设方面,高等院校的教师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其言论自由权、行动自由权和思想自由权,但其行使的自由与权利时,同样不得侵害他人的自由与权利,不得法律触碰法律的底线。

3)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组织保障。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师,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应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四个全面”的从严治党应用于高校的师德建设,将党的组织规则、纪律要求与师德标准相结合,既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表现,又是作为一名合格党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在高等院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为教师的师德水平建设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4)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教师是思想的火炬手,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将全面深化改革付诸于师德建设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等院校的教师,负有传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思想开拓者与引路人的角色定位,理应在课堂内外,向同学们传授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方略。

四、运用“四个全面”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时代价值

1)“四个全面”对教师师德水平的形成起定向作用。所谓“定向作用”,是指稳定方向、明确指引的作用。“四个全面”,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定海神针铁”,引领老师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坚定的前进。“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犹如师德的指路明灯,指引高等院校的师生朝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2)“四个全面”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起决定作用。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四个全面”以其高端、大气的磅礴气概可以不断提高和稳定高校教师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反过来,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又为“四个全面”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的措施和条件。所以说,“四个全面”对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四个全面”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起促进作用。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杆。“四个全面”的贯彻与落实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促进的作用。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的教师参加广东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讨会,深刻认识到“认真学习领会,增强对‘四个全面’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全社会形成“四个全面”的稳定格局,公民的道德水平将不断提高。

五、“四个全面”的未来前瞻

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引领,才能不断的完善创新,真正实现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更好的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师德建设,是党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社会、家庭共同的责任。只有各个方面都重视起来,政府为大,学校和教师为主,社会家庭为辅,尽好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把师德师风建设好。

参考文献

[1]钟小霞.“四个全面”的发展脉络与整体布局[N].中山日报,2015-5-25(F2)

[2]江汇,曾慧萍.省高校首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中心广外成立[EB/OL].

[3]郭文亮.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N].南方日报,2015-06-20(封二)

[4]瞿吉好.围绕“四个全面”,建设“四个校园”[EB/OL].

作者:黄馥丽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