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为政之道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关于唐朝宰相娄师德,有一个著名典故:“唾面自干”。大意是:人家把唾沫吐到他的脸上,他也要“笑而受之”,甚至不去动手擦拭,而是待其风干。最早听说这个典故,在心中留下了一个比较窝囊的娄师德形象。研读相关历史资料后方得知,真实的娄师德,不仅绝不窝囊,而且是德才兼备的一代贤臣名将。
一、文武全才,功勋卓著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年方弱冠的娄师德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江都县尉。然而,娄师德并没有马上青云直上,而是直到中年才有了用武之地。
唐高宗上元初年(674年),在地方上历练了20多年、已经45岁的娄师德入朝做了监察御史。当时,正逢吐蕃侵边,唐军战败,大将刘审礼战殁。当此国家危难之际,娄师德奉命去洮河收容败亡人马,并出使吐蕃,探讨和议。吐蕃首领论赞婆素闻娄师德之名,加上将士疲劳厌战,已有允和之意。双方会见时,娄师德向论赞婆等陈说利害,使他们明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指出大唐此次虽然失利,但毕竟国大兵强,并未损伤元气,吐蕃如果坚持与大唐为敌,终究不是对手。一番话,说得吐蕃首领们心服口服,当即退兵了。这是娄师德在朝廷大事上第一次崭露头角,其结局是化干戈为玉帛,皆大欢喜。几年后,吐蕃又不断制造麻烦,唐高宗决定大举兴兵讨伐。本是一介文士的娄师德决心投笔从戎,为国立功。他带着一队人马,在白水涧与吐蕃军队对战,竟然创造了“八战八克”的战绩。因战功卓著,他连续升任殿中侍御史、左骁卫郎将。唐高宗钦赐手诏,称他“有文武才干”。
武则天改元后的天授元年(690年),年逾花甲的娄师德时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主要任务是营田聚粮。这时的娄师德,尽管已功成名就,仍不辞劳苦,亲临屯垦一线,与将士们一起艰苦劳作,终于大见成效。他屯田的收获,不仅满足了边防的需要,还增加了京师的积累。武则天对他赞赏有加,把他提拔为夏官(兵部)侍郎,判尚书事,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副宰相)。武则天认为娄师德长于营田,只让他做京官不能尽其才,又让他兼任了河源、积石、怀远军及河、兰、鄯、廓州检校营田大使。他恪尽职守,营田收获倍增,朝廷府库充实,边备优裕,外敌连续数年不敢来犯。为奖励他的功绩,武则天又让他升任秋官(刑部)尚书,以表彰他在屯田御边、保证北境平安方面的巨大贡献。
二、谦退隐忍,待人宽厚
《旧唐书•娄师德传》并没有记载“唾面自干”的故事,只是说他“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新唐书》本传则以三个事例表现娄师德的雅量:
第一例,李昭德骂他是“田舍子”,类似今天所说的“庄稼汉”“土老帽儿”。娄师德对这一侮辱的反应是笑而受之:“我要不是庄稼汉,还有谁是庄稼汉?”两位宰辅,性格迥异。李昭德其人,据《朝野佥载》卷四称:“志大而器小,气高而智薄,假权制物,扼险凌人,刚愎有余,而恭宽不足。”娄师德因为身躯肥胖且已年迈,行走迟缓,李昭德需要一再等他跟上来,便焦躁难耐,口出恶言。娄师德如与其争执,就很有可能酿成矛盾。但他的表现是笑脸相迎,以“田舍汉”自承。有道是“恶拳不打笑脸人”,李昭德还能说什么呢?一场可能爆发的冲突就这样化解于无形了。
第二例,即“唾面自干”的故事。根据《新唐书》及《隋唐嘉话》的记载,可知此事并未真实发生,只是娄氏兄弟之间交谈时假设的一种情境而已。其弟以为:即便别人把唾沫吐在自己脸上,他也不会对别人恶语相向,自己擦掉完事,认为这样就不会招来祸患了。娄师德则认为还不够,因为擦掉唾沫仍可能会激怒对方,所以不如“笑而受之”,更能消解对方的怒气,化解矛盾。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娄师德如此谦退隐忍,直接目的是为了“全先人发肤”,即保全性命,其实也是为了避免矛盾,更好地为国家做事。
第三例,娄师德在夏官(兵部)侍郎任上,分派候选人员官职时的趣闻。因为他素不讲究上官威仪,那些候选人员竟然都跑到公案前动手翻阅名册,这显然是不成体统的。但娄师德却没有生气,只对大家说:让我来分派好吧?那些候选人员还是不肯散去,娄师德就说:对不起,要用我的笔玷污你们的名字了。”选取此例,说明他在下级面前也从不摆架子,即便对候选人员也是如此。与此有关的还有《朝野佥载》卷五里的一则记载,说娄师德因公外出,到了驿站,吃饭时发现除了自己吃的是白米饭,随行官员吃的都是黑米饭,就把驿长叫来询问。原来,正赶上驿站缺米,仓促间未来得及准备足够的白米。娄师德没有责怪驿长,而是放下了手中的白米饭,和随行官员们一起吃起了黑米饭。此事亦足见其处事之随和、待人之宽厚。
宋人陶彀的《清异录•作用》里说:“娄师德位贵显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像这样一位豁达大度、笑口常开的官员,处理人际关系时自然如鱼得水。
三、清廉自守,不贪一钱
《朝野佥载》卷六有一则记载,说的是娄师德在任职江都尉时曾去请一位叫张冏藏的相面先生看相。相面先生说:他如果枉取一钱,就会丢官。“娄竟不敢取一钱,位至台辅,家极贫匮。”把娄师德的清廉自守归因于相面先生之言,未免可笑。但这一资料却清楚地记载了娄师德为官数十年不取一钱,甚至“位至台辅,(仍)家极贫匮”的事实。其中相面先生的话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娄师德的“不取一钱”究竟是出于“不敢”还是“不愿”,可以见仁见智。笔者以为,如果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自律极其严格,那么对一位沉浮宦海数十年,而且久居高位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换言之,即使是出于“不敢”,也没有什么可鄙。那些贪腐的官员,何尝不知道一旦东窗事发就会丢官卸职乃至身败名裂呢?但由于放松了自律,突破了底线,胆子越来越大,最后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举不胜举。《朝野佥载》卷四中对娄师德有如下评价:纳言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炼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
但其不徇私情,依法办事,也是不打折扣的。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检校营田时,他的同姓老乡犯了法,都督许钦明判定其该当死罪,老乡的家人请托娄师德通融此事。而以娄师德当时的地位,卖个人情让老乡免死轻判并非难事。但他却严词拒绝说:“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他)!”第二天见了都督,娄师德说起此事:“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都督听说犯人的父亲是娄师德的“发小”,就让那人卸去枷锁来见娄师德。娄师德教训那人说:“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当然,他也并不是完全不讲情义,例如,他让那人饱餐之后再去受刑,就在尊重法律和保持人情上把握了合理的分寸。
四、娄师德从政之道的当代启示
娄师德的从政之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带有过去时代明显的烙印。但是,其中仍有不少可供借鉴参考之处:一是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作为。娄师德在地方任职二十余年,久未升迁,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也不去跑官要官。好不容易入朝为官之后,在外敌入侵、战局不利之际,他先是奉命去收拾残局,出使议和,不辱使命;后又投笔从戎,亲上前线,克敌制胜,成为一代名将。而晋升宰辅之后,无论在朝理政,还是在边营田,他都朝乾夕惕、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奋发有为,并且勋绩卓著,而不是养尊处优,尸位素餐,享受前期奋斗的“成果”。尤其是营田时,他以60多岁的高龄,亲自参加艰苦的劳动,更是难能可贵。他的从政经历,证明了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作为这一朴素的为官之道。
二是器量宽宏才能保持团结,保持团结才能共谋大业。娄师德久居高位,但在和同僚相处时,总是克己让人,谦退隐忍,在非原则问题上从不与人争竞,真正做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尤其在处理与狄仁杰之间的关系上,他的表现更堪称高风亮节。正是由于他与狄仁杰、张柬之等名臣的各尽其责、通力合作,才保证了当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他这样做,固然有自保的考虑,但是对保持同僚之间的团结、共同完成肩负的使命,更是不可或缺;相反,那些一旦得势便忘乎所以的人,那些盛气凌人、睚眦必报的人,那些争名夺利、钩心斗角的人,无不对公事、国事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其自身安全最后也难以保障。
三是为官必须清廉自守,清廉自守也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娄师德自20岁为官,能终其一生落得“不取一钱”的清廉名声,实属不易。而正因如此,他才能保持晚节,享有令名。古往今来,从开始当官就想捞取油水者固然不乏其人,可以不论,但早期清廉、终成大贪者更是屡见不鲜。人的基本需求其实是有限的,除了个别特殊时期,官员的薪俸满足基本需求、保证比较体面的生活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过分的欲望使人利令智昏,就会越界出轨、无所不为,最终踏上不归之路。因此,能否保持清廉的关键在于能否防微杜渐,坚守底线,耐得清贫,不慕奢华。
作者:魏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