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是衡量高校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化育大学生公民精神的重要表现。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深化大学生协同参与意识,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协同参与内容,不断拓展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师风;机制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人员,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典范。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的相关案例暴露了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学生作为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和服务主体,是检验教师工作成果和服务成效的直接感受者。因此,他们不能也不应被排除在高校师德建设之外。
一、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涵
摄协同参与旨在通过相互作用的方式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从而突破有限的、封闭的管道,形成复合的、开放的系统。大学生协同参与为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学生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化”。
(一)大学生协同参与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条件民主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某种角度上看,师德的缺失根源于教师对价值观的迷失。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既是衡量高校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化育大学生公民精神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为制度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润滑剂,减少了师德建设过程中的执行成本,为师德建设的有效推进创设了条件。
(二)大学生协同参与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1]2014年10月,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2]诚然,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已成为加快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协同参与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客观需要
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整体道德现状是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部分教师专注自己的“第二职业”,把本职工作当副业,以及部分教师存在以权谋私、以教谋私等现象。要发现、查摆和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纪检监察部门实难做到及时和全面。实践证明,在诸多校园公共事务管理中,大学生的协同参与往往能起到监控和推进的作用,提升工作效率。
(四)大学生协同参与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的本质体现。以人为本之于大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直面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倾听大学生的愿望和诉求,让大学生话有处说、理有处评,帮助大学生平等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协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协同重点领域权力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有利于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教学教育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师的重要表现,是以人为本这一时代精神的直接彰显。
二、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瓶颈
协同参与师德建设作为新时期大学生通过集体行为解决公共问题的表现形式,超越了以往师德建设只局限于纪检监察部门的单一解决模式,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多元的复合式治理思维。但作为一种实践不久的方法或途径,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亟须进行立体式的审查和深层次的思考。
(一)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理念存在偏差
行为的失范或行为的失序往往源于理念的偏差。传统的师德建设较倚重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力量,纪检监察部门的规划与推动是各部门、院系开展师德建设的直接动力,这种带有一定行政色彩的工作惯性阻滞了多元参与师德建设的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选择性授权也是影响师德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内因。尽管不少政策文件明确规定构建学生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但是受制于“家丑不外扬”以及“对老师的事情学生知道的越少越好”等固有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存在一定的抵触思想,无法充分授权于大学生,以致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在广度、深度、频度、效果上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仍不完善
制度是规则的集合,缺乏制度必然导致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失序。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相继出台,这些制度文本为师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标志着我国在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关提法只是散见于一些文件中,有关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专门规范至今仍是空白。调查发现,已有的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规范多属于原则性要求和框架性意见,缺乏相应的内容、指标、程序和方法,不具有很强的制度效力。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载体或配套制度参考,实践活动容易陷入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困境,致使大学生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强可弱,其师德评价也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和公正。
(三)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比较有限
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成效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热情。而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热情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师德评价体系的内容。当前部分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师期中教学检查和教师个人年终考核,多把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聚焦在教师的教材处理、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重教学能力研判、轻职业道德评价。即便有一些评价内容,如“是否坚定政治立场”“是否爱岗敬业”“是否热爱学生”“是否为人师表”等,但是由于缺乏细化的评价要素和相应的评价指导,大学生在进行师德师风评价时往往泛泛而谈,难以做到客观、全面评价。
(四)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手段相对单一
高校对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传统手段主要包括调查问卷、个别谈话、信访接待,在一定时期发挥了一定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参与手段已然无法满足学校及大学生对师德建设的信息需求。当前,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平台。然而,高校关于自媒体技术在师德建设中的运用相对较少,不会用、不想用、不敢用自媒体的现象大量存在,忽略大学生作为自媒体主要受众的现实境况,导致参与主体资源流失和师德建设覆盖面压缩。
三、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思考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功能耦合,实现工作资源的优质供给和师德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和强化大学生协同参与
高校师德建设的意识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首先要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明确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动员和凝聚大学生主动参与师德师风建设。要扩大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覆盖面,既要通过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引领,横向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带动各机关部处和院系共同合作,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纵向延伸工作臂膀,将师德师风建设直接覆盖到广大学生的身边,做好关于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调查研究,加大政策舆论宣传,充分授权大学生,吸引他们协同参与。学校要构建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支持网络,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委员会,培育善观察、会管理、负责任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对师德师风进行合理监督、客观评价、正确发声。
(二)加快制度研究,推动大学生协同参与
高校师德建设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有序的行动参与离不开完备的制度规范,只有制度健全才能保证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为了防止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实践中出现参与主体虚化、评价目标模糊、工作随意性大等现象,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在现有的法治精神和制度框架内出台必要的配套措施,推动制度间的有效衔接,确保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能够稳定、持续、可预期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制度层面上继续对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予以重申及确认,保证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长效性和权威性。高校要动员和组织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师德建设相关制度的制定,厘清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内容、指标、程序和方法,明确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实现形式,摆脱因制度501供给不足造成的行动失序或行为失范,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向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三)确定内容范围,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协同参与
高校师德建设评价体系随着大学生民主意识和维权观念的日益高涨,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不仅强化了教师的道德意识和职业精神,推动了校风、师风、学风的健康发展,而且为大学生创造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培育了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高校要明确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具体内容,从教师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予以考察评估,增强师德考察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有关师德建设及其他涉及学生事务的公共决策,要适时适当地将大学生纳入主要决策主体范畴,使决策行为更加透明化,从而解决智力支持不足和决策执行力弱化等问题。高校要科学制定师德考评的指标体系,在师风评议、督促落实等具体内容中将教师的德、能、勤、绩、廉等要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细化考评标准,明确指标权重;要加快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的程序设计,确保大学生协同参与师德建设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方面都能有序开展、规范操作;要综合运用指标考核、综合评议、察访核验等多种评估方法,把日常考评与年终考核、评优评差结合起来,避免师德师风考评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四)丰富参与手段,确保大学生协同参与
高校师德建设的客观性和全面性2016年2月19日,习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在信息动态海量化和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自媒体时代,从技能手段向智能手段发展是未来高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趋势。为了保证师德建设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学校亟须拓宽师德建设工作思路,丰富大学生参与手段。学校要加快关于师德师风的网络技术平台开发与建设,完善有悖师德师风建设的个案转接流程,对大学生反映的师德师风问题进行聚类分析、证据截取、跟踪调查,确保问题的受理忠于事实和数据。学校要研发集监督、教育、评优于一体的教师评价系统,设立网上测评、教师风采、学生留言、电子公告、贴吧论坛等栏目,提高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要拓宽师生交流的渠道,特别是校领导与大学生交流的渠道,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主动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某些高校开设的“书记早餐会”“我与校长面对面”等活动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也使得师生动态在一线掌握、矛盾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有力地助推师德师风建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
作者: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