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析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师德评价指标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地方高校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但在师德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自身办学特点,在分析当前教师师德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师德师风;评价指标;地方高校
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者,因此,高校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根本任务的完成质量。对高校教师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很多,基于教学水平的职业能力评价以及基于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评价等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方式。高校教师评价的第一要素是师德师风,学校具备良好的建设师德师风环境以及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在教书育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地方普通高校具备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共性功能,但其“地方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师德师风体系建设的特殊性。因此,基于地方高校的特点,结合高校发展的共性问题,构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
1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构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引导性的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既是推动地方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要求,也是引导高校教师提升综合素质的本质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下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各高校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分别建立了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师德评价观念之争:定量与定性
当前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方式基本上实行定性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将教学与科研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素质考核流于形式。高校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教师的职业观、价值观、社会观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在定性评价时,应充分重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思想素质的综合考核。除了定性评价以外,还存在定量评价,但地方高校在师德师风评价中对于定量评价的标准界定模糊,指标体系建设不合理,大多采用区分度不大的标准去衡量所有教师,没有体现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的特性,也未充分重视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的差异性,结合地方高校建设成效评价的一致性不够。高校教师既具备教师属性,同时也具备社会人属性,不同教师在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单一的定量评价标准,导致实际的引导效果很差,使师德评价脱离了实际[2]。
1.2评价内容判定:道德与职业
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一般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其中,“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是首要考查要素。在实际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考核时,教师不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就等同于师德良好。从操作层面来看,这种考查方式简单易操作,考核部门更容易接受这种考核方式;从考核内容层次来看,五项评价要素中,师德考核基本以定性考核为主,难以量化,导致师德评价结果失去真实性。深究原因,是地方高校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中将教师的职业性代替道德性,评价方向从源头上就有缺失。
1.3师德评价主客体的利益性
师德评价是对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的综合评价,高校教师是评价的客体,学生、同事、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是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教师的时候会出现过度美化的评价,同事和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在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的时候,也会先顾及人情、面子等问题,不能真实有效地对参评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的主体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无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师德师风评价的作用大打折扣[3]。
1.4师德评价制度保障不足
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评价是教师在评奖评优、职称晋级、岗位晋升中的首要考量因素。但部分学校在运用考核结果时只是走过场,并未实现“以德为先”的评价标准,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制度建设不健全,无法保证师德评价的有效性。
2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价值引领原则。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国作为教育大国,自古以来就对教师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在漫长的教育史中,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修正,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师德理论,每个阶段的师德理论都内化成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共同遵守的身份观、育人观。为了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师德建设应符合时展的要求,进一步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保证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高等教育建设应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评价应与高校建设评价保持一致性,要遵循中国教育发展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面旗帜,着眼于现实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新时代的师德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理念、内容、层次上不断提高[4]。
(2)时代性原则。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应符合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稳中求变。与时代同发展,就要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采用符合新时代地方高校教师特点的方式,不断增强师德建设的效果。
(3)主体性原则。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以引导教师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关注教师发展的切实需求,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评价是过程,发展才是评价的本质,师德建设必须要与教师的发展诉求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师德评价的作用,进而打造出一支品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4)正向评价与负面清单相结合原则。构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操作性、实用性和评价性。正向评价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更为全面地对教师进行分类引导,实现评价的引导价值。
(5)立德树人原则。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重点在立德。作为教书育人的承担者,地方高校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在认知社会的同时,努力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
3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
在制定师德评价指标内容时,要结合制定原则,同时也须提高站位,理解和把握地方高校在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指标体系。在构建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学校之间的差异性,照搬其他院校的评价标准,往往会导致评价失效。地方高校在构建师德评价体系时,需要紧密结合校地融合、产教融合、学专融合的建设路径特点,以本为本,科学合理地把握地方大学学生和教师的特点,将“三全育人”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建立符合地方大学发展规律的师德评价指标[5]。基于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结合相关地方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在构建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教师的师德评价必须考虑教师独特的职业特性和具有社会人性质的普遍道德标准。
(2)教师的师德评价是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3)除学生评价、同事评价、职能部门评价以外,还可以将第三方的社会评价作为评价参考。
3.1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思想政治纪律方面。政治性是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标准,高等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纪律方面,重点考核依法执教的内容主要有:在教学活动中或各类媒体平台上,教师是否存在散布与国家教育政策、师德规范有悖的言论和话题;教师是否传播与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和执政纪律有悖的言论;教师是否有违反学校校纪校规的其他言行。
(2)教育教学方面。重点考查教师爱岗敬业的履职情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是否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积极投身立德树人的教学、科研之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突发事件、学生安全面临危险时是否擅离职守、逃避责任;是否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
(3)学术道德方面。学术道德是师德评价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重点考查教师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以下内容:是否存在伪造学历学位等问题;是否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是否伪造、篡改数据文献,编造虚假研究成果;是否存在成果发表时不当署名,重复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由他人或者为他人论文的情况出现;是否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的科学研究活动,压制和打击不同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是否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或学术造假;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4)团结协作方面。在地方高等院校中,教学、科研、管理都是以团队的形式,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团结协作能力也是考查教师师德的重要标准之一。重点考查以下方面:是否尊重同事,相互帮助,妥善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表达自身诉求,是否存在组织非法集会、上访的行为;是否主动配合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5)廉洁从教方面。重点考查教师是否存在以下行为:是否正确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关系;是否索要、接收他人的财物;是否利用校内外资源为自身谋取利益;在招生、就业、考试、评奖评优、入党等工作中,是否公平公正地做好推荐管理工作。
4保障性制度
4.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地方高校要在党委领导下,成立具体负责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指导、协调与监督,协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明确受理、调查、认定、处理、复核等处理程序。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坚持公平公正、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在教学运行方面,高校应牢牢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高度重视教风建设工作,加大建设优良教风的力度。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积极开展校内外教师教学改革研究的学术交流,探索在教师入职、上岗、分配、聘岗、晋职等各环节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态度、教学研究和成果进行全过程考核。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促进教师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投入教学研究与建设上。在科研方面,首先,广泛开展科研攻关和学术活动,把依法治学、依法治教与以德治学、以德治教统一起来,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出现,在广大教师中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和健康学术氛围。教师的人格魄力,要体现在端正学术风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上,体现出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和时代新风;同时,通过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法与考核指标,严格进行考核评估。学校将科研实绩作为衡量教师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好坏的一项重要标准,同时,也将这一体现其师德建设实际成效的考核内容,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以制度的尊严帮助教师树立起新的形象,维护师德尊严,促进教书育人工作再创新局面、师德建设再上新水平[6]。
4.2出台文件,明晰职责
地方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文件,保证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可落地、可执行,确定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要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涉及学校根基的重大任务来抓,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师德建设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狠抓落实,力求实效。明确任务分解,保障师德建设任务的全面落实。学校党委组织部和人事处重点负责师德考核与惩处工作;党委宣传部负责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活动;学生工作处、工会、团委等部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开展以师德师风教育为主题的教师培训,严格规范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严肃教学纪律,构建良好教学秩序;科研部门负责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研究生部重点负责研究生课堂教学及研究生导师的行为与规范;纪委办公室重点负责师德督查工作。
5结语
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师德建设既是对传统师德文化的继承,也是在新时代下基于新型高校教师发展需求的创新和变革,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建设工程。师德评价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但不是最终目的,地方高校要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引导教师认同教育的伟大使命,在教书育人中实现个人价值,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娅凤.地方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J].2016(20):102-103.
[2]曹盈.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实证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2):85-88.
[3]王继红,匡淑平.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5):92-95.
[4]何艳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师德建设路径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7,34(5):107-111.
[5]杜峰.不断完善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20(20):39-40.
[6]杨胜才.坚持“四个统一”把握重要抓手切实增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30-134.
作者:张帅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