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道路上的“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和“引路人”,肩负着传递知识和传承文化的重任。而师德师风建设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以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其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建设性与批判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自律性与主动性、持久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和功能,同样也存在着因中外双方成员人生规划和理想信念不同、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学生对于中西方教职员工不同态度而对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必须结合中西方教育文化和理念,建设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有温度的师德师风”,形成“有温度的教师队伍培养理念”,营造“有温度的师德师风整体环境”,建立“有温度的师德师风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师德师风建设;有温度的教育
《荀子•大略》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意思就是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强大,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了老师的教化育人,社会的各项制度和法律才能稳定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尤其是高校的教师,不仅扮演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任的“经师”角色,更是要成为一名坚持立德修身、塑造学生美好品格的“人师”。如何锻造“人师”?2016年同志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可见,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而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有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教职员工,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必然也会带来与传统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一样的挑战,比如中方更注重“人情的和谐”,西方则注重“规则的公平”。因此,有必要结合中西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与特点,探索出符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新标准和新途径,从而培养出兼具严肃原则性与温暖人情性的“有温度的高校教师”,建设“有温度的师德师风”。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和主要功能
“师德”指的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师风”则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它“体现了一个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格品质,同样也体现出了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素质要求与道德期盼”[1]。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德师风不仅要包含这些传统的内涵意蕴与社会期盼,还要体现出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融合,呈现新的内涵与功能。
(一)建设性与批判性
师德师风的内涵与功能一直都是不断建设与发展的。师德师风从最开始教师群体的职业素质与行为规范上,规定了教师所应尽的教学义务是“传道受业”,培养专业的人才;西方的师德也同样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规定了教师的道德,认为教师作为道德的能动者(moralagent)必须承担起实现学生的各种道德目的(学有所成也是一种学术道德上的目的)的任务[2]。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人才培养理念的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则更强调教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以自身为模范和榜样,将规范和道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美好品格。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德师风也需要在中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众所周知,西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批判性”,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更是在不断的“批判”和“反思”中确定了一系列的“禁止”,尤其是在学术道德和师生日常交往方面,往往有着更加明确而苛刻甚至在中方看来有些“不近人情”的原则。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里,师德师风的建设需要在不断“批判”的过程中“建设”,将严苛与人情有机融合,达到中西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殊途同归”,做有温度的教育。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
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都是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中西方师德师风建设同样也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目的层面上,中西双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仅是为了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更是赋予了教师群体发展以政治色彩,指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将教师的道德与人格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层面,深刻地体现了“集体主义”的特点以及崇高的道德期盼,在实现国家和民族强大的同时也成就了个人的价值。而西方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则注重教师个体的追求和发展,更加强调个人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道德结果,不轻易将教师的追求和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更多地以个人理想和追求的实现以及明确的“规范”来激发教师自身的道德感,体现了西方的“个人主义”精神。所以,统一与多元也成为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特点,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展现不同文化理念的一面,同时也是中外双方在办学过程中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形成有温度的教师培养理念。
(三)自律性与主动性
师德师风的建设,永远都少不了参与主体的“自律”和“主动”,要求以教师为主体的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严格自律,坚守职业道德、永葆职业操守,主动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说“不”,并且不断积极主动地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和功能。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来说,中外双方的“自律”和“主动”也是有所区别的。西方师德师风建设的“自律”大多来自于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态度和行业的行为规范,甚至还有个人的宗教信仰和理念的约束,从而不断激发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中方的“自律”,不仅有自身的专业态度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而带来的自我约束,还有国家、社会和人民大众对于教师职业的美好期许和严格要求带来的自我认识上的提升而激发的自我管理。正如总书记所言,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所明、所信、所传之“道”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道就是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论是“自律”内涵的不同,还是各自“自律”出发点的不同,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自律”都是希望通过培养教师群体的自觉自愿来激发大家道德和观念的正确性认知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行为的规范过程中,营造“有温度的师德师风培育环境”。
(四)持久性与连续性
师德师风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也同样遵循着持久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和原则。师德师风建设始终都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教育发展过程,也贯穿于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行为和思想理念。对于教师群体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来说,师德师风建设没有所谓的“休息期”和“缓和期”,必须持久而连续,丝毫不能有任何松懈。人类都是具有“惰性”的,可以在很多事情上给予自身一些“缓冲”和“放松”,然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就容不得半点懈怠和暂停,必须保持长久的高温,才能不断升华和完善,建立“有温度的师德师风模式”。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风险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更是明确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各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来说,努力发展和完善本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其实也存在一些因中外双方各自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不同所导致的潜在风险和挑战,还需要中外双方共同的沟通和协调,找到发展的平衡点。
(一)中西方教职员工各自人生规划和理想信念的不同可能会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发展步调
虽然中外双方的教职员工都有自我追求与生活规划的相同目的如基本的物质保障和个人的职业定位,但中方教职员工的个人规划与发展离不开“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实现集体价值的同时也完成了个人价值和理想的追求,是一种“集体的道德与行为”。而西方的教职员工更加注重自我的价值实现,并没有完全将自己的规划和发展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实现绑定,更多的是“自我的道德与行为”。这就可能在制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分层次要求和总体步调上产生一些分歧,影响整个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布局。
(二)中西方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差异对如何界定教职员工与学生亲疏程度的标准带来挑战
不可否认,师德师风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注意方面就是如何界定正常的、彼此可接受的学生与教职员工的亲疏距离的标准,很多有违师德师风的师生个体行为就是因为没有合理把握好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和亲疏度,从而导致发生了恶劣的问题。近些年国内外一些高校爆出的教师“私德”滑坡,性侵、骚扰学生,恶意压榨学生,体罚学生等事件,甚至影响到了学术界本该以公正公平为核心的学术道德。这些无不影响着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也为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带来危机。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来说,如何合理地界定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亲疏度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西方的教育文化和理念中,指导学生学业、规范学生行为、激发学生动力是其核心思想,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和分工明确,关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要对学生友好,但不要做朋友。在学习中,教师也绝对不会为学生包办代替,完全尊重学生的独立并不断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而在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理念中,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奉献、教学相长的核心要义,教师可能更希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长。不可否认,教师关心学生的各方面成长、以友善而亲密的朋友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对于一些生性害羞或心态消极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人情抚慰和情感关怀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如果过多地帮助学生,就很容易让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失去学习的自主性,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学生和老师各自角色和定位的模糊,将工作和生活糅杂在一起,反而失去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和原则。比如中方的导师会和自己的学生出去聚餐以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但在西方看来,这是绝对违反师德师风、逾越师生道德伦理的行为。诸如此类的事例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就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和矛盾,影响中西双方的合作。
(三)学生对于中外教职员工认识和态度的不同,也会间接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氛围的微妙变化
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相对于中方的教职员工,学生对于外方教职员工的态度大多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更好奇更包容,要么更冷漠更严苛,这也是源自人类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所抱有的心态和看法。而对于中方教职员工的态度则相对来说更加稳定,因为彼此都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学生对于不同身份教职员工不同的态度就容易对一些师德师风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影响整个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的营造。比如对于师生恋问题的态度,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对于中方教职员工与学生恋爱的接受程度就低于外方教职员与学生恋爱的接受程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更多接受的是西方的知识与文化,受自由开放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对于外国教职员工大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尽管所有的高校都不提倡“师生恋”等过于亲密的师生关系,但学生对于中外双方教职员工的态度略有不同也同样会给一些立场不坚定、公德不遵守、私德不自律的“投机分子”制造师德失范、师风污化的机会,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三、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师德师风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因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和中西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师德师风建设也同样需要契合中外双方的需求和理念,既要认清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法律和社会现实,又要将西方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原则和理念同中国的师德师风建设理念有机融合,将中方的“情”与西方的“理”融入校园师德师风建设中,形成具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特色的“有温度的师德师风”。
(一)做好教师发展规划,形成“有温度的教师队伍培养理念”
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学校的教师整体规划。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建设师德师风的过程中,既要做好学校的教师整体战略规划,也要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个人成长和提升,无论是中方的教师还是外方的教师,都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尽可能地让每一位教师科学有序地获得物质与精神每个层次需求的相对满足感。同时,根据中西方师德内在要求的不同,处理好教师“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既尊重西方“个人主义的道德与规范”,鼓励中方的教职员工为提升自我而做好自我约束和管理,始终保持着“高温”,时刻对自己的行为和品格负责;也可以适当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与规范”影响和提升西方教职员工的公众意识和宗旨意识,根植于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可在恰当时机,向外方的教职员工介绍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以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师重要职责使命[3],激发广大中方和外方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境界,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在个人作风建设上保持“常温”,永不懈怠。
(二)合理量化师生的距离,营造“有温度的师德师风整体环境”
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准确合理地把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亲疏距离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结合中西方的文化教育理念以及中国本土的法律法规、社会现实、道德伦理等各方面因素,尽可能精细量化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形成亲疏有度、自由和谐的师德师风整体环境,具体可体现在教学科研创新上,鼓励教师保持“高温”的教学科研热情,积极带领学生攀登学术的高峰,攻克学术难题,与学生保持学术和思想上的热烈交流,恪尽职守,诲人不倦;在日常学术道德规范遵守上保持“常温”,始终坚持公平公正,有理可循。在师生日常交流互动关系中保持互敬关怀,轻松平和的状态,既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也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以教师角色给予学生帮助和人文的关怀,谨慎而理智地处理与学生的距离和关系,既不能成为冷冰冰的教师学生的角色演绎,也不能将各自角色分工和正常的师生情感边界模糊不清的关系异化,而是成为一种辩证科学的现实互动,真正做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三)自律与主动相结合,建立“有温度的师德师风模式”
师德师风建设不是暂时的更不是阶段性的工作,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与其他高校是一样的,都必须始终将“修身立德,正己化人”贯穿于整个教育事业。“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职员工必须时刻保持“高温”———清醒的认识和严格的自我管理。无论是中方教职员工还是外方教职员工,都应该坚守自己作为教师的理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学识水平,如总书记所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4]。”同时,从小事和细节上修身律己,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而作为中方的教职员工,则更应该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清醒的政治头脑,才不容易被一些不良的西方社会思潮所影响,才能以坚定的信念、过硬的本领去引导学生自信自重,自强自立;才能以优良的个人作风去影响周围更多的群体,形成群体的自律常态发展模式。此外,对于逾越底线和违反规则的人员学校必须要有相应的严厉惩戒措施,既要符合中国本土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伦理,也要尊重西方的文化和理念,分层次分情况进行处理;而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优秀践行者们,则应当建立适当的奖励和宣传机制,既能顾及到教职员工群体的实际需求,也能考虑到独立个体的深层次追求,一方面激发全体教职员工践行师德师风的热情,形成积极主动的主体“高温”发展势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外教职员工彼此的交流学习和互相借鉴,使整个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既有原发的动力,又有外在的助推力,从而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完善。
四、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其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师德师风的建设与完善,更要结合中西方教育文化和理念,建设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有温度的师德师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礼,韩晶晶.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现代教育管理,2020(9):67-73.
[2]Clark,C.M..Theteacherandthetaught:moraltransactionsintheclassroom[A].J.I.Goodlad,R.Soder&K.A.Sirotnik(Eds.).TheMoraldi-mensionsofteaching[C].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1990:251-266,251-266.
[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4].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
作者:钱菲 单位:温州肯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