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学教育教学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填鸭式教育”曾经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广泛,这样的教学,是把老师和书本的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并无创造性可言。世界著名教学教育权威——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目前已被视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再创造”教学法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基础之上,是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现代的数学教学,不应再是将单纯的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的产品强加给学生,而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填鸭再创造数学教学
“填鸭式教育”曾经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广泛。顾名思义,它就是不理会学生反应,把老师和书本的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无非是将学生当容器,并无创造性可言。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世界著名教学教育权威—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已被视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填鸭式教育”带来的危害:
一、课堂死板无趣
“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老师一昧枯燥的独白、死板的教学,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最容易疲劳走神。这样的授课,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低下。
二、缺乏互动反馈
学生已经听懂的内容,老师也许还在滔滔不绝;或者学生没有听懂,老师却一笔带过;明明有更简便的解题方法,老师却没有发现……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直觉、经验或个别抽样信息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难以了解整体的真实情况。
三、思维守旧
在“填鸭式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下,答题只是个别学生的专利,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发表意见。我们可以看到,如此教学环境下学生所做的作业,解题方法、思维模式尽皆相同。老师的“填鸭”,导致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完全按照老师的思维模式行事,无创新,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主要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想事情和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填鸭式教育”使得他们已习惯于上数学课时不停地做笔记、然后对照笔记做作业。你说这样有用么?没错,认识题型多了自然有它的好处,但是我们看到,久而久之,学生也慢慢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脱不开“本本对照”,遇上一些拓展性的新问题就一筹莫展了。
如何从这样一种现状中摆脱出来,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而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思想认为,数学教育的重要原则就是“再创造”,“再创造”应当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1、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从自己的“数学现实”中进行“再创造”,得出数学成果。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一遍。
2、数学教学就是一个指导学生“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使其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能得到自由发展。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理解现有的运算法则和各种定律,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定律,形成概念,充分实现其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自94年担任“数学”课程教师以来,笔者也曾尝试和运用过多种教学方法,2003年起,试行依照弗赖登塔尔的这一论点作了初步的尝试:
(1)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体验创造、理解掌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不要求学生背诵概念,而是力争摆脱讲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数学现实”建构新的知识概念。作为教师的我,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学生足够丰富和符合其“数学现实”的材料,以便帮助其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和性质,进而进行总结,形成科学且正确的观点;另外帮助他们将其发现的规律和性质提升为数学知识,并逐步培养其习惯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也善于应用,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
例如,在讲椭圆时,笔者并未直接切入椭圆的理论概念、告诉学生什么是椭圆,而是鼓励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最快画出一个标准的椭圆。教师随后用一支粉笔套着一根细绳,在课堂上当场进行演示。通过这些活动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椭圆上的点具备哪些公共属性,从而引出椭圆的概念。
再如,讲到幂函数的概念时,笔者会用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作为引例: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二次分裂,得到4个细胞;三次分裂,得到8个细胞……细胞的个数分别为:2,2,2,2……2。如此的教学引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其在自己的“数学现实”中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降低了数学课堂的枯燥程度,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创设问题情景,引疑促思,鼓励学生创造新规律。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概念之后,我并不将各种规则、定律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设法满足学生不同的思维和方法能得以实现,为其提供一个发展和发挥的空间,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认识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形成概念,继而发现或者“再创造”出更多的规律。
例如,在函数奇偶性的基本判断方法掌握以后,可以给学生举出各种类型分数指数幂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数指数幂的分子、分母的奇偶变化对函数奇偶性的影响,发现和总结蕴藏在其中的快捷判断规律;再如,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车流量调查,帮助其在“数学现实”中体会“概率统计”的特征和规律……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推导得出的规律,往往比老师的直接传授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在此仅起抛砖引玉和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发现规律的作用。
(3)和谐师生,和谐课堂,教学相长。在近四年的“再创造”教学方法试验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再创造”方法进行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绝大部分的学生在投入探索、讨论时的积极性表现得较高,课堂教学气氛相对较为活跃。“再创造”的教学方法融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师生感情。师生共同讨论,畅所欲言,使学生感受到共同创造的快乐。
同时,“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象以前一样“人云亦云”,更多时候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预见性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教师亦在此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再创造”教学方法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基础之上,是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现代的数学教学,不应再是将单纯的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的产品强加给学生,而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对学生而言,“发现”和“创造”是一种乐趣,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引导学生“发现”和“再创造”则更是一种成功和乐趣!
参考文献
1.胡东芳.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弗赖登塔尔.有指导的再创造.数学教育在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2~68
3.弗赖登塔尔,陈昌平,等.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