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学思维能力训练优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问题设置是兴趣诱发的催化剂,兴趣激发是开掘思维训练的源头,只有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才可能洞开学生思维源头。引发争论是激扬思维训练的内动力,在教学中“煽动”学生争辩,培养有问必争的意识,对增强思维能动性,迸发学生思维火花,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而言意义非凡。思想渗透是思维训练的桥梁,只有时时诱导学生去感悟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去理解知识,才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爆发出数学灵性。求异创新是思维训练的新境界,没有创新就无从谈及思维,学生创新求异潜能的开发,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修课题。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鉴于此,自己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着师生为教学“双边”主体、思维能力为训练主线的原则,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争论氛围的创设,数学思想的渗透,创新求异思维特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优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理路。现将自己的有关感悟与同行共勉。
一、激发兴趣——开掘思维训练的源头
爱因斯坦说:“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以及艺术技能。”从而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由此看来,激发学生兴趣,是对思维训练情绪源头的开掘。
兴趣的激发首先离不开“问题”的精心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这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平庸的,它必然患有思维内动力“贫血症”。
在教学行为中,教师一方面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入口,紧扣目标,着力于低起点、小步子、多变式、快反馈,由浅入深,有计划有步骤地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模糊点或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创设启迪思维的机关。并力求把“问题”的实际背景,形成过程,发展前景等交待清楚,从而向学生较为完整地展示思维训练程序。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自发产生一些多层面的疑问,此时我们更应正确对待学生的设疑思维。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异乎寻常或者是出人意料,教师都应给他们以诚心赞许的神色,而且要耐心地为他们的疑问铺路搭桥,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疑难的种种途径,千方百计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此时,如果我们表现出不够耐烦,甚至责难学生的态度,那必然会造成扼杀学生创造欲望的后果。记得有这样一节区级公开课,一位教师在讲完映射定义之后,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对应是否是映射,并请说明理由。(1)A={1,2,3}B={3,4,5,6,7,8},对应法则f:x→y=2x+1,(2)A={x∣0≤x≤6}B={y∣0≤y≤3}对应法则f:x→y=x。
学生甲:“第1个是映射,因为它满足了映射的定义。”学生乙:“第2个不是映射,如A中元素6在B中没有象。”学生丙:“男人到女人的对应是不是映射?”(全班哄堂大笑),教师:(惊讶——镇定——微笑)“这个问题提得不错,但还不完整。”所有学生感到诧异茫然。教师:“大家知道,一个映射包含两个非空集合和一个对应法则,最后这位同学只给出了两个集合,{男人}、{女人},没有对应法则,故它不是映射。若加一个对应法则‘f:男人→自己的配偶’后它是不是映射呢?”学生丁:“不是映射,因为有的男人无配偶,而有的男人又不止一个配偶,如“包二奶”的。”全班再次哄笑。教师:若对应法则是:“f:男人→自己的母亲,这时又是不是映射?”全班收住笑声,都很认真地思考着。学生戊:“这是映射,因为保证了{男人}中的任何元素{女人}中都有它的象。”这位教师对学生丙“怪味式”的疑问,没有责备,而是“顺水推舟”,将这个“意外”用来创设新的氛围,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知识,这应该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机智。
二、引发争论——激扬思维训练的活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动手大胆操作演示,动口发表个人见解,引发他们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煽动”他们进行争辩,使之形成一种有疑必争的“思维场”。长此以往,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思维的能动性,迸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以及增强其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当然,学生在争论时可能会产生谬误,但作为教师,此时更须因势利导,当好导演,让学生充分崭露其思维特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猜想、观察、探求、印证的机会。同时要注意揭示问题的探究的途径;揭示方法的选择、结论的归纳、演绎、规律的总结提炼等过程。这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代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当然,更是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
有一次我上习题课时,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x2+x+1=0有负实数根。很快,甲小组代表:很简单,只需a=0,因此时x=-1,乙小组代表:解答不完整,当a≠0时也有答案,设x1、x2是ax2+x+1=0的根,则有x1+x2<0,x1·x2>0解之得a>0。丙小组代表:上述解答也不正确,因为没有考虑△,当a≠0时应满足x1+x2<0,x1·x2>0,△≥0
解之得0<a≤1/4,教师用期待的目光面对同学们:“这样做就对吗?”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讨论更有一次我上习题课时,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x2+x+1=0有负实数根。很快,甲小组代表:很简单,只需a=0,因此时x=-1,乙小组代表:解答不完整,当a≠0时也有答案,设x1、x2是ax2+x+1=0的根,则有x1+x2<0,x1·x2>0解之得a>0。丙小组代表:上述解答也不正确,因为没有考虑△,当a≠0时应满足x1+x2<0,x1·x2>0,△≥0解之得0<a≤1/4,教师用期待的目光面对同学们:“这样做就对吗?”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讨论更加热烈。一位学生:“上述解答不准确,因题中“有负实根”的意义包括:有一个负实根或有两个负实根,因此a≠0时,应加以讨论
1.当只有一个负实根时,应满足x1·x2≤0,△>0即a<0
2.当有两个负实根时,应满足x1+x2<0,x1·x2>0,△≥0即0<a≤1/4
综上所述,a应满足a≤1/4”。经过学生的辩误排谬,触发了他们的表现欲,锤炼了思维的严谨性,从而培养了科学的求知精神。
三、思想渗透——构建思维训练的桥梁
大家知道,数学命题浩如烟海,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如果单是为了加强“双基”而大搞“题海战术”,为企图提高“能力”而图以多“取胜”,此举往往是缘木求鱼,只会适得其反。其实数学思想的渗透,它比数学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但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却是“隐形”的,它潜藏在知识的背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钻研把它从教材中挖掘出来,诱导学生去感悟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去理解知识,努力地去揭示它的内在规律。比如“化归”思想就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所渗透:有理数大小比较转化为算术数的大小比较;整式的加减通过同类项概念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分式方程转化为为整式方程;无理方程转化为有理方程等等。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归纳,并将它贯穿教学始终。实践证明,只有不懈地运用数学思想去武装学生,才会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生发远见性和洞察力,爆发出数学灵性,收到左右逢源的思维效果。
四、求异创新——拓展思维训练的新境界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新世纪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应主要放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上,思维训练的着力点应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一切的教育方法均应从启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出发,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限。教育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不全是力量,创新才是力量。在初三一节有关“开放性命题”的复习课中,我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某兴趣小组共有38名同学到公园参加活动,公园规定一人一票,票价10元。若一次购买10张团体票,每张优惠3元。问(1)有多少种购票方式,(2)38人全部进公园,最少要花多少钱?学生经过思索后先给出了两种答案:一、每人独自购票则需38×10=380元;二、先购30张,再购8张单票需30×(10-3)+8×10=290元;不料,又一位同学给出第三种方法:一次购买40张共需40×(10-3)=280元。顿时,大家眼前一亮:“虽多购了两张票,但少用10元钱,妙?!”这时又有一位同学发话:“既然第三方案还剩两张票,是否可以将这两张票卖掉,岂不是又可少支20元吗?”。刹时,我和孩子们都感到惊讶。惊讶之一,我在课前未思考可将剩余票卖掉;惊讶之二,这位同学的思维非常有创意。于是我立即投以赞许的目光,并鼓励说:“好样的!”课后又有两位同学余兴未了,追上我说“老师,其实还有其它购票方式......”。这件事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学生们的创新求异思维的火花一经点燃,就会闪烁出无穷的醉人色彩。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做法和自觉行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分子的我,将一如既往地涌向浪尖,大胆实践,勇敢探索,为达到真正的减负提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人才而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