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课改下数学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的学科教学标准。体现了在政治、文化、科学、道德、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建设的整体思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要搞好数学教学,应在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数学教学。

一、加强教材教法的研究

在研究学习新教材时要明确两个目标系统的关系: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1、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适当引入生活中的素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一定要认真钻研。要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的作用、地位,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类型和所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单纯地教教材,要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教师更需认真把握教材。当然,把握教材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驾驭教材,用活教材。教师必须做到认真阅读教材、教参和有关杂志上的相关介绍,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教材编者的意图,了解学生学习这些新知中的已有知识经验,了解教学这些内容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总之,只有真正把握了教材,才能达到教学的全部目标。

2、加强教法研究,实施因材施教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的片面理解这句话的教师不管学生的年龄特征,不管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每节课都让学生动手实践,每节课都让学生小组讨论。《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学习的方式有许多,有模仿、记忆,还有接受和练习等;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还应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还有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活动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把握教法,当前还要注意反思、小结以前的一些教法,要从现代教育、教学新理论的角度,从课程改革,从教学实际出发审视自己已经掌握或反复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继承并发扬好的教学方法,纠正或完善一些存在问题或有缺陷的教法。还要注意探索新教学内容的一些新教法。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中学课堂组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找出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并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引导。教师要热爱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当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小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有意避开,可对其它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来激励这些学生改正缺点。当学生学习注意分散、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可故意停顿或转换话题或边讲边走近学生座位给信号等方式予以暗示。用丰富多彩的鼓励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言词和动作。课堂上教师应有轻松自如的表现,促使并给予学生在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观察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和参与,积极从诸多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学活动深化的机遇。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话动自然而深入地展开,并得到完满的结论。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教师要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要有训练意识。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4、整合学科资源,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条件的局限,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模拟,帮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二.努力探索激发兴趣的途径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极其重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注重以下几方面:

1、让爱心充满课堂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师的博爱。正如陈垣先生教导我们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笑学生,只要教师心中充满爱,就会企望自己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尽力给予融入学生血液的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数学学科本身很抽象,有时甚至很枯燥,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水,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古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

2、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方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从而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

3、善用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言语、行为、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有时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象童话里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饶有兴趣。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数学学科的情趣及广阔的知识,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

4、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增强认识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5、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古人曾提出过闪光的教育思想“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

1、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于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2、根据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数学课本中既有对问题的描述,又有对问题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定性的推理,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也不习惯的,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分析解释。然后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数学意义、适用条件、各数学量的单位以及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初中学生不易理解的数学术语,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了解.

3、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开始上数学课时,就应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数学书,应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数学结论?结论是怎样得到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什么数学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⑧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开始时,还应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挂在班级上,供他们预习时参考。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精研教材教法,根据学生实际,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多了解学生,多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