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新的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本问就小学数学课程教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课堂教育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这几个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是义务教育的特点,它存在着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适应于普遍的学生。根据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基础,有用,能学”的精神确定的。说是基础,而又很灵活;说是有用,而又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理性思考;说是能学,却又不是垂手而得,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学会的。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技能,并结合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65-23、42-28、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竖式计算法则。面对这一样的数学课程,我们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好,不过,关键还在于教育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对这样的群体,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填平补齐”、“一刀切”是不能搞的,而是要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数学课程内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具有一般性的洞察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学会创造;同时,学生的学习生涯也将因为数学而丰富多彩。我们要创造适应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就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这是我们教师探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行为参与很容易被观察到,如认真听讲和做作业,积极发言和讨论等。心理投入则不容易被察觉,它包括情感的投入和认知的方式。正如我们在教一个班时,就会发现,在课堂上同样具有努力学习行为的学生,有的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深感乐趣,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有的则不然,对数学学习是被迫的,带着焦虑、畏惧甚至厌恶的消极情绪。在认知方面,有的停留在记忆操练,模仿的浅层次阶段,有的则是主动调查、收集信息,选择、加工、整合信息的深层次阶段。就如我在教“分数的意义”,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交流,采用有结构的物质材料,在小组内摆出尽量多个不同的分数等等,充分放手,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切饼、分糖果等。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真正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改善了认识策略和水平,并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丁肇中先生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其言深邃地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新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次明确地写入了“前言”部分,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大纲的全文。“创新意识”是指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是一种意愿。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因此,创新意识必须反映在创新思维方面。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认为,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学生对要领、法则、定理、公式的弄懂、记牢、再现和熟练的应用,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如在组织学生用0、0、1、2、3组成乘法题并分类后,我有选择地让学生练习,练习中没有规定用口算还是笔算,而是提出要求: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就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这几句话中,教师把自由交给了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对于能口算的给予表扬,让学生在计算后感悟,今后做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要死板地认为哪种用口算,哪种用笔算,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又如在复习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有的画枝状图,有的画集合图,各有特色,让他们用自己的记忆方法来整理。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把例题放开让学生去思考、试做,然后讨论、评价,同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表现数量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已基本能用线段的长短比例表示数量,还能用多种算法来解答。我认为这一些都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师角色的创新
在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面前,教师要实现从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历史性创新。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次做出战略性调整,重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保证与新世纪课程的同步成长,也就是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
教师对课程的创新性实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上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首先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意味着在课程的动态展开中,教师要从教无定法的基本法则出发,面对课程做出再度调适。新课程是以开放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师应从新的课程价值观既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这个宗旨出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而焕发个体生命所持有的灵气和才情。
总之,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等理念新颖、个性鲜明。为此,教师需要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较高能力,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同时,更需要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创新,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进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