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简单应用题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教学新知过程中,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认知”,从“顺向”到“逆向”。
1、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新知识只有建立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识的难度才能下降。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困难。而旧知识只有不断增加其内函和外延才能使之更加丰富。如:新授"比多比少"应用题时要注意复习旧知识并同新知识相结合。在学习这类应用题前必须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样多”“甲比乙多”“乙比甲少”等概念。在前期看图说话渗透的基础上,在上新课前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在已经能够找出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谁是“相差数”的基础上再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只要根据关键句、条件和问题就可以准确地分析出数量关系。"比多比少"又是学习倍数应用题基础,他们之间关键是确定标准量。
2、从感性认识到系统认知应用题本质。
一、二年级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发达,理性思维还刚开始发展,所以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感性知识。如我在教学“3朵红花,2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先以学生摆学具,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动手动脑。开始3朵红花,2朵黄花(3+2),再改为3朵黄花,2朵红花(3+2),再改为3朵黄花,2朵花(3+2),再摆3根小棒,2根小棒(3+2)。通过一步步的操作学生能初步了解“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进行计算,同黄花、红花等无关,从而上升为认知。出现线段图:红花5朵黄花3朵────────|──────一共?朵通过多种感官搜集材料,概括总结中可开发学生智力。
3、教学时要注意不能单一的顺向思维,而且必须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了很多顺向叙述后,往往会形成许多“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比...多”用加法计算,“比...少”用减法计算的错误思维。要排除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注意穿插逆向叙述题让学生分析。如:“苹果比梨多30千克”这一条件可以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改变比较标准:“梨比苹果少30千克”。让学生进行这种变式练习,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4、教学时应从文字题入手。
文字题的结构相对较简单,应用题较为复杂。解应用题从文字题开始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如:教学“份数关系”应用题前已经学习了对应的文字题。几个几是多少?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教学“求总数”应用题如:“二(1)班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8组,每组6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就可以从“8个6是多少?”这个文字题扩冲而得,不用分析学生也能得出俩者结构相同,计算方法也完全相同。总之,在教学时要尽量化难为易,让学生清晰的认知其结构。
二、在教学初级局部知识时注意渗透后续教学内容因素,为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正迁移提供条件。
1、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渗透“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求总数”“求部分数”(求剩余)应用题打下基础。如:3认学生在说“3可以分成2和1”的基础上说“3可以分成两
12部分,一部分是1,另一部分是2,把1和2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3”。在数的组成教学中就渗透了"部分"、"总数"的数量关系。同时渗透线段图的画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总数、部分的关系。
12?21?
①──────②──────③──────
?33
通过对以上三个线段图的分析可以渗透"求总数"、"求部分"的线段图。
2、在看图说话中渗透“同样多”、“相差”的概念,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好早期的孕伏。如:
......说话:①苹果对香蕉,一个对一个结同果样多。让学生用手......指,熟悉“同样多”这一概念。......②杯子对杯盖,一个对一个,杯子没有了,杯盖还有1个,杯盖比杯子多1个,杯盖比较多。......③杯子对杯盖,一个对一个,杯盖还有1个,杯子......没有了,杯子比杯盖少1个,杯子比较少。通过......这组看图说话可以让学生很早就认识“较大数”“较小数”并能很好的找出它们。
3、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知识。一、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应用题往往不知其所云,这就更加谈不上理解题意了。所以在教前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感性认识。有了教前以上三个方面的铺垫,教时就简单多了。
三、练习时注意充分运用变式。
教材中出现的例题一般比较典型,叙述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特征词。这样教学后学生往往只认识基本题而不认识变式题。简单化的把题中某一词语与某种运算方法建立起联系,出现错误。如前面所述的把“比...多”同加法“比...少”同减法建立起错误的联系,在解逆向思维的变式题就会出错。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各种形式的变式题在练习中交插出现。只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才能正确的找到各类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排除非本质特征。变式的主要手法有:改变叙述顺序、改变呈现方式、改变词语或思维方式等。变式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倒叙法。就是改变应用题的叙述顺序。在“份数关系”应用题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效果特别好。如:“二(1)班每组8人,6组有多少人?”这样的顺叙练习过多后,学生很容易形成“前一数x后一数”这种错误的观点。练习中变为“二(1)班有6组,每组8人,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比较练习,找出相同的结构。
2、隐蔽法。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条件藏起来。如:“小红、小明、小青每人手中各有4本书,他们共有几本书?”这样设计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数量关系及结构。
3、去掉关键词法。因为一、二年级学生解题时往往把解法同关键词建立联系,所以练习时就要想法去掉关键词。如:把“比...多”中的“多”改为“高、长、重、贵、远”等等,帮助学生分析较大数和较小数。
4、逆向法。逆向思维的习题学生解答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练习中一定要适当安排给予突破。如:基本题“明明有8朵黄花,小红比明明多3朵。小红有多少朵?”变成:“明明的8朵黄花,比小红少3朵。小红有多少朵?”或“明明比小红少3朵,明明有8朵。小红有多少朵?”帮助学生形成周密的思维过程。综上所述,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我认为只要通过课前渗透、课中化易、课后变式提高这三个环节,十一类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就变得非常容易。课前渗透是基础;课中化易是关键;课后的变式练习是提高的手段。教无定法,以上所述是我个人几年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