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多媒体教学运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多媒体教学运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多媒体教学运用

一、多媒体概念的模糊

现在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便认为教学设备现代化了,就实现多媒体教学。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认识。谈到多媒体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象、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如教师的板书属于文字媒体、教师的语言属于声音媒体、幻灯片属于图象媒体、录相片为视频媒体等等。多媒体电脑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所有的媒体均能在电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电视媒体与它最为接近。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就不必象以前那样,上一堂电教课要在录像机、VCD、幻灯机、录音机等设备上进行频繁的切换,从这一点上按,多媒体手段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媒体使用过于单一

在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们往往仅仅运用了多媒体电脑的一小部分功能。目前最常见的是将文字和一些相关的静态图片输入电脑,然后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幻灯片,它只能够加大课堂中的信息量,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的价值,个人认为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比较经济实用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生字时,利用现有的生字卡片加以指导即可,就不必去浪费精力借助电脑来反映。

三、板书的必要性

既然多媒体电脑有幻灯片的功能,是不是能够用电脑完全代替教师的版书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教师的板书素有“微型教案”之称。每节课,随着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师的板书一步步出现,直至最终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让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上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形成完整的印象。一堂课下来,虽然看到了许多内容却没有什么印象。所以,我认为板书还是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四、课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校长和教师们都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许多学校纷纷购置多媒体设备,建立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课件却相对缺乏。市面上出售的软件,大多是供学生自学,供教师运用于整个一堂课的课件很少,精品就更少了。自学软件与教师上课的软件又不一样。由于看不到样品,许多教师对于课件的运用与制作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高级幻灯+简单动感”的课件。此种课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会让不太清楚多媒体课件的人产生误解。

现在许多课件在演示、介绍时往往受到好评,但使用者却很少。这是因为教师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方式无法配套,内容编排也不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自制课件为了简化教师的操作,将信息的切换定义为按一下鼠标或键盘,将课件做成直线型。这样既没有了交互性,更使其他教师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课件。另外此类课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我国目前电脑的人均占有量还很低,一所学校最多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自主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环境还不具备,当前学校也只能制作一些教师公开课用的课件,对于平时教学的需求还很难以满足。

五、课件的制作的培训

课件的制作离不开课件脚本。课件脚本是一个课件的精髓所在。一个好的课件脚本就象一个好的剧本,直接关系到整个课件的价值。如果脚本质量不高,再好表演也会黯然失色。而目前许多教师对于怎样写好脚本仍然捉摸不透。现在课件制作中往往是授课的不会制作,制作的不会授课。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只能相互协作,但效果就打了折扣。因为在双方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直接影响着课件的制作时间与质量。

教师对课件脚本不太清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了解多媒体课件有何种功能,有何种限制。许多教师把课件制作当成制作一部电视片,即所有的都为动态,如同动画片。

综上所述,目前急需对教师进行多媒体电脑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制作者与授课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授课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将自己最好的构想完美地表现出来。

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涉及到的相关软件较多,让所有授课教师都进行全面的培训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可以从授课教师的队伍中挑选一些具有一定电脑基础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一些简单的课件制作。而这些先培训的教师又能够带动另外一些教师学习。专职的课件制作人员可以辅助教师制作一些制作难度较大的内容,获得更多的时间钻研新的制作技术,做出精品课件。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当然,多媒体电脑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望而却步。任何事物都有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动接受到自主行动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灵活地驾驭它,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