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式教学对小学数学的影响2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是前后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很多小学生对小学数学感到头疼,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数学前后的知识层次具有递增的关系,学生如果对前面没有清楚的了解,就可能会影响到后面的知识吸收。针对小学生比较好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还会对具体生动的课堂知识能够记忆深刻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带有目的地利用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并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生动形象地反应主体场景的事物进行创设情境,使学生组合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适当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探索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比如,在讲授数学应用题中的经典问题“相遇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情境,用学生的亲身经历说起,例如,学生们每天在上学的路上,路上都会看到什么?有没有发现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的方向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都会想自己的经历,通过回忆会得出,这些车辆有的是同方向的,有的是反方向的。对于这两个方向,然后在设置问题进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如果是相反的方向,两个人相向而行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们会发现,相向而行的话会有相遇的情况出现。那么,学生还可以从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双方移动的距离长度是不一样的,进而引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这样利用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通过多媒体和教学案例,从而具体地展示给学生,然后鼓励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身边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那么应该怎样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而不是权威者,如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提供帮助,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观念,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比如,可以将某个将要讲解的知识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抛出一个问题,然后与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努力完成这个任务。教师的引导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引导不好的话就可能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质量,也不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和热情。例如,在讲教学研究授小数数学中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几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几个式子的不同,并且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当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得出的答案,再追问学生是怎样知道分数是相等的,是不是还有跟这些分数一样的分数。这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折叠正方形的图纸,这样通过演示和引导,就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只有当对折次数相等时,平均分的分数才相同。通过综合讲述,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得出书本上的结论。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反思和建议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中都有所不同,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虽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但是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小学数学中的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如果我们不能像初中化学那样,一个个地进行实验来研究它是什么?不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和思考及总结,这也是帮助学生记忆哪一类的形状应该是平行四边形,而哪些类不是,并不是要进行检验事物本身是什么或者研究事物的规律成因和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各类方法的调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能用就有的认知结构的应该直接同化吸收比较新的知识学习,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和适度。因为学生有差异,班级也有差异,课堂教学方式就会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能适度应用,因人而异,灵活运用,但要注意各类方法的调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成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对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炜芳单位:河北省沙河市白塔学区
第二篇 一、基于支架理论探究式教学法“放”与“助”
许多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时时有一困惑挥之不去,这个困惑就是如何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引导之间的关系,即“放”与“助”的平衡点问题。一线的教师都知道,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教学“放”得越大,学生越自主,效果越好,实际上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助”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困境,不知所措,理不清探究的思路,找不到探究的方向,不能完成探究的教学任务。总之,只有找到“放”与“助”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最优教学效果,但有哪些思路或原则可以找到“放”与“助”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这是一个非常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二、基于支架理论探究式教学法的层次性
笔者利用支架理论,按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教学支架的多少,将探究式教学分成机械式探究、有指导的探究与独立探究三个层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的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教学方法处理好“放”与“助”之间的关系。
(一)机械式探究教学
机械式探究简单地来讲,就是探究活动的提出问题和实行探究的方案这个关键环节由老师直接控制,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和框架模仿开展探究活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一课中关于圆锥体体积公式知识内容时,教师如此安排教学任务:①为了探究圆柱圆锥体积公式,教师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以及一大杯的水;②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圆柱体体积与圆锥体体积关系猜想;③先用水装满圆锥体容器,再把这些圆锥体容器内的水倒入等底圆柱体容器;④要求学生按小组以教师示范的动作进行操作,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归纳形成圆锥体体积公式。机械式探究教学法具有节省时间以及学生容易掌握的优点。本教学法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机械式探究教学法因为有教师示范,降低了他们探究的难度,探究能让学生学习掌握探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技能,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但是,这种机械式探究教学法,学生像木偶一样被老师抓住从事探究实践,学生思维和探究实践过程没有铺开,学生形式上、表面上经受了探究实践,对为什么要如此探究,从何处获得探究的猜想或问题等一知半解、糊里糊涂。所以,只有对低年级学生以及让学生了解探究过程时适当使用这种机械式探究,其他情况尽量少使用机械式探究,而多采取有指导探究教学。
(二)独立探究教学
独立探究教学指完全由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一课中关于圆柱体体积公式知识内容时,老师采用独立探究教学法安排如下教学任务:①在每个小组内准备三个不同体积的圆柱体容器、一把尺子、一大杯水;②引出要求学生探究圆柱体体积的公式表达方式;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形成探究结果。独立探究式教学是要求学生在几乎没有老师帮助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体性,完全由自己做完任务。这种探究法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思维,也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虽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易遭到失败和走弯路,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如能成功完成探究任务,这是值得的。但是,这种高层次的探究式教学法,由于难度大,而学生小组内探究能力有大小之分,容易引起有些能力弱的小组甚至全部小组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无法成功探究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
(三)有指导的探究教学
有指导的探究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架”,适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形成探究结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中关于分数大小的比较知识内容,任课老师选择2/3与3/5给小学生比较大小入手,要求学生探究出有哪些方式方法确定分数的大小。如果学生实在无法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老师提示学生利用纸片阴影部分重叠选择大小、化成小数选择大小、同分母确定大小。机械式探究教学法过于呆板和表面性,独立探究容易流于无效。因此,在实践中,应该多采用有指导的探究教学法。有指导的探究教学法的主角是小学生,任课老师给予小学生的“支架”只是起辅助性能,帮助小学生于限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探究活动,得到探究结论,有效完成探究式教学,使小学生确实掌握所学内容。它保证了学生探究思维的多元化和独特性,使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达到一定的平衡。
三、结语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任课老师这时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支架”引领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最终完成探究过程。当然,任课老师应该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个性、智力发展情况和动手能力等,宏观把握好探究式教学活动,如果学生很不适应,这时任课老师安排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完成的难点应该相对较小,要根据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情况给予学生相对多地“支架”,当学生能适应探究后,应该尽量多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并适时减少“助”,提升探究式教学法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作者:夏小兰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宾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