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课堂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3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活力激发方法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师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思维中充满活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需要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通过引导让他们进行知识的探究,在学习中获得的收获能够激发他们更强的学习内动力,使学生把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直观生动的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动手操作,通过直观的摆一摆、画一画等来深入分析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思想束缚,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式,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建立在他们自主探究基础上的,教师在让学生分析问题时通过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来进行,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通过整理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些都是对知识进行的创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让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加强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双方,只有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才能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思考,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信息传递,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更清楚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化练习,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积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在面对教师时不再感到畏惧,他们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甚至敢于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通过师生的互动和讨论,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促进了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阅读是让学生从数学知识中提取信息的有效办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认为他们只要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就行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高,他们容易忽略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他们在解应用题时能够快速准确的抓住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时,教师要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始入手,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数学家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找到和数学相关的材料和故事。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喜欢上了数学阅读,并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找到解决问题需要的有效信息,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成就感,激发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阅读,促进数学理解能力的发展。

五、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评价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评价,当学生某一次没有取得好成绩时,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到底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的,这是值得教育界深思的重要问题。因为,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标准对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有非常重要的联系。传统的过于重视应试的考评制度把学生和教师都逼上了应试教育的绝境,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是传统应试教学的失败。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吸收情况,其实都还处于基础、善变的时期,怎样制定科学的教学考评制度,对于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涯来说,影响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小学数学工作者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努力探索和制定出一个科学的,不影响学生学习信心的考评制度。在进行评价时,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结合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在综合全面的评价中,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六、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来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的进行知识探究,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下使课堂活跃起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陈蓓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特殊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所以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有针对性。

(一)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拿一枚一元硬币,让学生说一说它的厚度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这时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用过去学过的“米”或“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都不合适。教师此时提出,应该用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那么陌生了,同时学生也会更准确地应用这个单位。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灵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认识“0”的教学中,教师出示手偶玩具小猴子,并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小猴子到咱们班来做客,我们给它准备了两个桃儿(放在盘子里),小猴吃了一个,盘子里还有几个?(学生观察,回答:还剩一个)一会儿,小猴渴了,又吃了一个桃子,这时盘子里还有几个?(学生观察,回答:没有了)教师适时导出“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能充分地调动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的思维是无尽的,教师要根据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花坛,它的长是6米,宽是4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教师说:同学们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你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于是学生就会说出多种求法:“6+4+6+4=20(米)”“6+6+4+4=20(米)”“4+4+6+6=20(米)”“6×2+4×2=20(米)”“(6+4)×2=20(米”)。此时,学生自己就能找出最后一个算式更简便一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集思广益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四)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在新旧知识连接处设置一定的障碍,使学生在顺利地练习中,突然遇上原有知识和方法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把6个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很快用除法解答出来。教师在6个桃子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桃子,这时有7个桃子。这7个桃子怎样才能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呢?这个问题一下了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7个桃子怎样才能平均分成3份呢?教师适时地引出新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此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已经明白了,分不开的最后一个桃子就是余数。这个教学环节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二、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习热情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把抽象的要领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一)创设激趣性游戏情境

“玩”是儿童的天性,要充分利用儿童爱玩的心理,把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新鲜感,增强吸引力。比如,在“千克和克”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安排“背一背”的游戏,同桌同学背靠背把对方背起,让对方感受到身体的重量,使学生对“千克”有了感情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合作性游戏情境

在游戏的创设过程中,合作是必要的,有时需要同桌同学合作,有时需要小组同学合作,还有时需要全班同学总动员。如在教学“数的分解”时,可以做找朋友的游戏,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同桌同学可以做“对口令”的游戏,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小组学生可以做“摆积木”的游戏……。但要注意,游戏须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创设竞赛情境,感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竞赛。

(一)创设多人竞赛情境

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来,使他们经常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中品尝参与和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A:(16+9)×4、125×8×7;B:16×4+9×4、125×7×8。男同学做A组题,女同学做B组题,结果,男同学先于女同学做完。于是,学生都很快发现了这两组题的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简便算法,竞赛可以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参加。在竞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创设单人竞赛情境

除了分小组进行比赛外,还可以全班参加,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给应用题提问题的练习中,比“谁的问法最多”,又如在“笔算乘法”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些比赛都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作者:余静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十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不仅明确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要求,还暗示了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即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教师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改变过去“汗水加时间”“日光加灯光”“题海战术”等高耗时低效率的教学方法。目前,小学生“家长溺爱”,或“隔代教育”,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失误、偏差,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偏差,懒散自私,情感脆弱。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在自身“教”上下工夫

(一)熟悉教材,有的放矢

根据数学知识逻辑性、连贯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前,教师必须先熟悉全书知识环节,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去掌握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关键及教学方法。主要在每一节上下工夫。对每一节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针对教学目标,准备能贯穿所有的知识点,结构严紧的,逻辑性强且具有引语、导语、启发语等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高质量课。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运算步骤,做认真细致地分析讲解。针对学生容易弄混淆的知识点对比讲解。容易弄错的地方举出正反实例比较讲解。精心设计问题及课堂反馈题。对学生参与的回答问题,做练习题,讨论问题等课堂活动,教师每一句话抑或一个手势都注意给予鼓励和表扬。即使学生错了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明确告诉学生,允许他们出现错误,切忌挖苦讽刺学生,时刻注意师生主体同演的是一台“教学戏”。

(二)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兴趣。正确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会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提问和讲练结合,采用启发式,对学生多指导少代替、多引导、少限制。给学生一定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尝试和总结,改进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会听课、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操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巩固所学知识,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二、在学生“学”上下工夫

(一)培养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去。如教学《圆柱体的认识》,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两位同学用同样大小的两块长方形纸各圈成一个圆柱体,围成的圆柱体的高(),侧面积()。(A、一定不相等:B、不一定相等:C、一定相等)。一时间,全班学生争论不休。面对学生的急切心情,教师没有急切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由议到做,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亲自动手围一围。同学们分别用长方形的长或宽做高围成圆柱体,认真做起比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去围一围、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议一议,最后达成共识:圆柱的高“不一定相等”,侧面积“一定相等”,并能依据亲身体验就轻易地找到原因。在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设疑,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好学、爱学,还加深了对圆柱体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教学方法应该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入手。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时,不仅要重视教的优化,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和加强学的优化,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思考学生将会怎样去想,可能遇到什么障碍及怎样启发学生去突破,并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通过折、剪、移、拼的导学和自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指导学生去探讨、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会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可引导学生先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搭桥,借助学生已有的认识,创设最佳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最佳准备阶段。在新授课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面积。此时设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拼成长方形,然后使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重合,使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到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操作验证提供了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在推导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进行折、剪、拼、移,利用“等积变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再在黑板上进行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后,利用“等积变形”就能很快地拼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一方面使学生再次感知,以利于形成鲜明的表象,另—方面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过程,对公式的形成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恰如其分地评价和及时地鼓励

学生初学一门学科时都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后出现了分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把精力光放在少数“尖子”生,而应该同时做好拔尖、提优、补差工作,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本门学科,取得大面积的丰收。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可能相同,学习基础也不可能一样。他们各有各的特长,没有绝对落后和绝对领先的学生,有的只是暂时的落后,暂时的领先。我们既要帮助那些天赋高,才能较强的学生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拔尖),更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补缺解困,使他们接近或超越大纲的界限(提优),即使是学习困难很大的学生,也应从基础上引导,创设—些低坡度,低难度的问题让他们过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作者:吕文艺 单位:福建省诏安县东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