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数学课堂教学探析(4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学课堂教学探析(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数学课堂教学探析(4篇)

第一篇:数学课堂中互动浅谈

所谓互动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数学课堂互动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互动,有了思维的互动,才有互动的课堂。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课堂互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学生则相对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这样的互动往往存在某种“失真”现象,即为了互动而互动,不能真正地起到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束缚。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互动的数学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居高临下,纵横交错,多视角、多维度地创设学生思维的场景,构建起灵动的思维,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有利地促进、活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地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有了这样的思维互动,才有互动的数学课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起活生生的思维互动呢?

一、巧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教学情境的利用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个纸板(三角板也行)):1.谁能用一支笔把纸板水平支撑住且能绕教室转一周?(此时所有学生的兴趣都调动了起来并开始尝试但都失败了)2.谁能用两支笔可以把纸板水平支撑住吗?(学生尝试结果还不行)3.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通过实验发现现在可以了)。4.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通过三个点的平面唯一确定)。5.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教师把三支笔排成一排发现无法支撑住)6.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要添加不共线的条件)。在这样问题情境的设置下,整个课堂教学完全是学生的发现而不是教师强给的。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地、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发现、探索之中,符合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

二、评价反馈,调控学生思维进度

评价反馈具有检测、激励、调控、导向以及推进学生后续学习的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合理、及时的评价,教师可以把握课堂的学习情况,调控教学活动,调控学生的思维进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认知策略的选择等,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组合、对比、归纳、尝试、调整等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思维氛围。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反馈可采用如下方式。

(一)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是我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或学生设计题目让学生做。它规范统一、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二)口头测试

口头测试是我在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过程中每节必用的方法。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概括自己本节课的感想或收获;让学生就本课内容提问,同伴回答,它易于操作,能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堂观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状态,如听讲是否全神贯注;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如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要随时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如学生的思维是否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说明、表达所学知识,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是否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

(四)自评互判

课堂上让学生对自己或对同伴的回答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对课堂上的纸笔测试进行互判包括同桌互判、小组互判、对组互判、全班互判等。

(五)教师点评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真诚地回应,中肯地修正,适时地表扬,另外教师还应及时表扬学生的奇思妙想,闪光之处,优异表现,正确的做法,良好的习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强化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行为。

(六)网络平台

教学中可通过网络平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情况,如用展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设置一些“当堂练”,让“电脑”当场为学生批改作业,当堂补偿矫正,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做到“堂堂清”;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共享他人成果,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课堂评价反馈这一环节中,教师所运用的评价语言尤为重要,恰当的语言作出评价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让理智与冲动交融,让智力与情感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否则,会导致评价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三、思维的互动是一种体悟

学生学习和体悟的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从学习结果看,不仅仅是理解、领会了存在于学生个体之外的文本知识及其内含的情感、价值观,而是通过体悟形成了实实在在的“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只有在学生发挥了自主能动性的情形下才可能发生。可以说,体悟本身不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无自主性的问题,关注的是自主性的程度及如何发挥,因为它自觉地对学生的地位进行了内在的规定,那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但是,那种为追求热闹而“经历过程”,为获得某个结果而“经历过程”的教学现象常常充斥我们的数学课堂。有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需补充一句:“心中悟出始知深。”一句话,学生唯有“悟”,才能把握知识的真谛。现代课堂教学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是建立在有效的思维互动的基础之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没有教师独巨匠心的思维活动的设计,没有有效地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就不可能有学生认知的冲突、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就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扎根于课堂,心系学生,潜心构建灵动的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育新课程下的思辨课堂,精心演绎数学课堂本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教师的智慧。

作者:张青军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职教中心

第二篇:数学课堂和生活的联系

任何学科和生活都是紧密联系的,都是对生活的升华,数学学科也是如此,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有效反映。那么,如何将数学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呢?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阐述。

一、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教学不像文学那样有一些小故事,也不像美术、音乐那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符号或者算式组成的,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小学生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小学生天天经历的,和学生的思想情感紧密联系的。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生活的优势,将生活引入数学课堂,与数学课堂融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这一教学内容时,小学生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这时,我根据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性格特点,让教学内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通过童话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是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35、69进行大小比较,再根据课件来叙述童话故事:因为3569比35和69都大,所以常常欺负35和69,这时,一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不下去了,想通过魔术来治治这庞然大物,于是在3569不注意的时候,“小数点”偷偷跑到了3的右下角。这时同学们认为这个数3.569还那么趾高气昂了吗?为什么呢?于是,我就顺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将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统统教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轻松。这样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中,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充满情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其实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的影子。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这对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一次,在闷热的的夏天,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饮水健康,为每个班级送来了纯净水,大家都很兴奋。但是,学校告诉我们这水不是免费的,需要学生们凑钱,这时学生一阵骚动,问需要多少钱。这时我就此机会,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学生一个月大概需要交多少钱?有了这个数学问题的情境以后,学生们开始演算起来。我这时发现要想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是非常广泛的,比方说:一个月大概有几个星期?每个星期上几天的课程?一天大概喝几桶水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计算或者估算,于是我采用新课改下的小学合作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逐步完善,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成绩的提高,而很少关注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的联系程度。学生即使学会了数学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不会应用于生活中,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造成知识和生活的严重脱离,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而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要将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去理解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例如,当前的旅游热比较畅行,我们在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后,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设计一套旅游的方案,以供我们大家来参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下,纷纷制定了方案所需要的资料,比方说团体门票的价格、包旅游车的价格等等,在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以后,各个学习小组都制定了非常精确的旅游方案,令教师非常吃惊,因为学生设计的方案不但计算精确,而且还非常精细,包括大小车辆的搭配、学生应该带多少钱等都在方案中体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小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通过新的方式来实践数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要逐步树立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要将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只要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者:张海霞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第二完全小学

第三篇:数学课堂问题引入研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开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问题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功。许多名师在评课的过程中都会说到这堂课引入的好坏,说明课堂问题引入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能否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使其处于积极的听课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在新课引入上下大工夫。本文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高中数学课堂引入写一点体会。

一、以旧拓新、温故知新是课堂引入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通过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导入新课,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时,先复习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让学生找出局限性,很自然地引出新课,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介绍由单位圆与角终边交点的坐标到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来定义三角函数。

二、寓“情”引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数学教学中也莫不如此

“情”要求我们上课要有“激情”,如果课堂始终一个声调那就成了学生睡觉的催眠曲。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导语来教学,可以很快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情”也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课堂气氛不要过于严肃。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询问就会架起一座信任与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那么死板,实施了有效的数学教学。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式引入,要让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喜欢的参与活动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更能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某个结论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研究的方式,参与到探索、发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会自己取得成功的快感,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情境1讲述古代印度国王赏麦的故事,情境2“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强烈的求知欲。讲映射的概念时,通过掌握学情感觉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让学生去理解,映射就是”有规矩地找对象”。规矩:“不找不行,多找不行“,也就是说集合A中的元素不能剩余必须通过对应关系在集合B中找到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在快乐中牢固地理解了映射的概念,触发学生情感,开发学生智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

四、数学源于现实,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知识,提出猜想,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讲“正余弦定理”时,可以说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平面图形,我们从小就开始研究,会求它的面积、周长,会证明三角形全等、相似还有三角形的分类,勾股定理等似乎我们可以骄傲地认为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了这个小小的图形,这种自大是很危险的!在这个简单的图形中还藏着无尽的宝藏,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踏上惊险、刺激的寻宝之旅,引导学生用导学案以合作小组形式用向量法、坐标法、外接圆法分锐角、钝角、直角去探求正弦定理的证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本人认为新课导入尽量用课本上的引例或者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心思、用较高的专业知识广阔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准确地分析学情,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真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参与到课堂上。实现数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精彩描述。课堂上有效的设置互动情景,有控制地再现数学思维过程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最高最终目标。学习了正态分布曲线就可以划定每年高考的一本、二本分数线。学习了抽样就可以进行产品的检验。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引入设计。问题引入要不拘一格,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但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渗透学习主题,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激活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新课标要求。

作者:运熙伦 单位:甘肃省张掖中学

第四篇: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新课程标准》更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下面我把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创设和谐互助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人人参与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学得踏实、学得愉悦。打造这样的课堂与我们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思想,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幕后导演,让学生做好演员。在授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学法。巧妙设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不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进而换取学生心理上的亲近、情感上的融洽,参与意识的增强。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问题,培养参与学习的兴趣

“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指标。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的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点燃,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出内在活力。我们知道,鸡蛋从外到内打开是食物,从内到外破壳而出是生命。我们就需要生命教学。让他们快乐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很多教育家提出:我们很多老师把学生都教到教科书里面去了。学生知识学了一些死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我感觉到数学和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开始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媳妇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四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两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答案:要用六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两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两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六分钟就全部搞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媳妇,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为所用,才能更好地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这样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安排目标明确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人人参与

“纸上学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需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尝到了动手操作的妙处。如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画图、剪图,进行旋转实验,发现旋转地妙处,看着学生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分享他们心中那份得来不易的成就感,求知欲不知不觉地膨胀,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先让学生根据教师个给出的条件进行作图、剪图,然后在比较图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亲身合作探究,运用一个圆和一根木条作相对运动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很自然地归纳出直线与圆的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像一个个小数学家一样,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浓浓的兴趣激发出更多大胆的奇思妙想,使得所学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容纳,而是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四、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人人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课上如何引导他们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是我们一直不懈的追求。不过,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认知水平不一样,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生看来,认知的角度和深度也会有所不同,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享各自的思想果实,则有利于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思想火花碰撞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知识、方法的分享使得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同学之间相互借鉴、启发,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有了全新的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如果能够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组织一些人人参与的探究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特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更是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参与活动中,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当学生中出现错误时不批评和压制;当小组讨论气氛激烈、思维活跃时应及时恰当鼓励学生。总之,不要怕出错,注重学生在群体交流中学生的自我发现;敢于面对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发展,这样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也只有教师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才能放手大胆让每个学生亲历知识“被探究、被发现”的过程,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体验。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和思维的发展。要知道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每个人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维,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五、结语

总之,教育教学是向着世界潮流的方向,朝着最前沿的方面去做。在教学中做到:联系生活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实践,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为此,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行为。在合作学习中,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为准绳,采取丰富多彩的合作形式,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张成群 单位:河北省邢台县皇台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