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代企业发展体育使命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企业发展体育使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现代企业发展体育使命

摘要: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现代企业体育进行研究,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与企业的新型关系,指出了企业体育之误区,提出了现代企业经济与体育协同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现代企业体育发展

1前言

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成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中国现代企业及发展不仅反映在经济的规模与效益增长上,而且反映在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协调发展上。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又有巨大的反作用。企业文化的作用与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体育文化已有佳绩及与企业的关系中得到映证。然而,中国企业与体育的关系并非高度融合协调,许多企业与体育尚处在若即若离阶段,企业并没有将体育纳入自身发展需要的范畴,从而无法用体育文化来迅速而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与风采。这无疑已构成我国现代企业与体育文化同步发展的一个共同障碍。因此,积极探索发展中国现代企业的体育使命,不仅是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现代企业改革深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需要。

2体育与企业发展

体育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经济活动在整个人类发展中呈出现融合——分离——再融合的发展规律与态势。古代体育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融合保证了人类的生存、促成了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体育与经济活动的分离与独立不仅发展了人而且丰富了文化内涵;经济社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体育的久蓄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潜力日益明显,体育与经济活动的主体组成—企业活动的深层融合渐成一种不可逆之势。我们可以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下企业与体育新的关系上得到诠释与论证。

2.1体育是经济活动组成部分,企业发展包括了体育的内容。

1985年国务院统计局关于三个产业的划分中己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伍绍祖同志也一再重申:“要把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看,这是一个本质问题。……搞市场经济,不搞产业就没法进行。”[1]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以产业形式看待和发展体育,他们以企业的经营方式把体育最大限度地推入市场。从饮食到服装、器械,从医药到卫生,从居家到旅游,从建筑到电信电子等等,无处不是体育包装下的企业及其经济实体,这些在服务社会,为人们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创造无与伦比的财富。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把体育特别是那些竞争激烈的体育项目和赛事当作一个庞大的企业来经营,如足球、网球、篮球、赛车、赛马等,与其说是体育比赛,倒不如说是没有止境、没有硝烟的商战。这就更不用说奥运会商业化了。最近国际足联新闻发言人享柏在接受《中国体育报》记者采访中说:“足球比赛本身在过去二十年里发展很快,这三、四年慢了下来。因为比赛本身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问了……但足球比赛之外的东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电视的评论员们拼命在讲足球进步了,比赛如何精彩,他们实际上是在卖足球。”[2]世界体育大项和大赛是企业赢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焦点与机会,平时长期性的体育用品产业获利也不可等闲视之。以台湾地区为例,仅1995年体育用品出口就达18亿美元。《中国体育报》1996年6月8日报导:“台湾体育用品生产商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能配合国际市场的潮流,适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使得台湾体育用品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大陆,体育与经济、体育与企业的融合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甚至在不久前还有体育是否应走向市场的大争论。现在体育产业化不仅渐成主流意识,而且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大批适合向市场的体育项目和赛事主动出击,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与体育紧密相关的企业如服装、医药等紧紧跟进,名牌与精品战略的构想与实施紧锣密鼓、卓有成效;其它企业视市场潜能,通过广告、赞助等把体育炒得火爆,使企业声振寰宇,效益倍增。由此可见,体育是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化使经济和体育实现双层跃进。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发展体育,就是发展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体育是出路:发展企业必须做出有企业特色的体育篇章。

2.2体育的精神文化形态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价值体现。

体育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立和现代奥林匹克的重建,在重要的位置上是为了弘扬人类的人文精神。现代经济活动多以一定的人文活动进行或表现为一定的人文活动。但在当代众多的人文活动因素中,几乎没有几种可以象体育那样极大的影响经济活动的。可以说当代体育文化“弥漫”于整个经济领域,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和润滑剂。体育文化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作用,便是企业发展中隐在的、深层的推动力。

2.2.1现代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且其“更高、更快、更强”精神也同时被世人所接受,并且被广泛传播,成为一种世界精神,是预示世界发展的最响强音。企业也毫无例外要融合这种精神,为这种强音所激荡。因为“更高、更快、更强”正是企业立身之本。中国企业要在走向市场经济、搏击世界大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创造高质量、低消耗、真正价兼物美的产品;而在创造此类产品的背后是企业的素质,其中员工素质尤为重要。员工的高素质从哪里来?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必须依靠企业自身在“更高、更快、更强”的标准要求下自己培养和创造出来。人和物上“更高、更快、更强”重塑了企业的内在品质,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它要真正走向世界市场并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必须有一种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接纳的外在形象。因为当今世界市场都是以一定的文化为依托的,文化认同业已成为形象接纳、市场拓展、经济合作的深层基础。因此,企业以“更高、更快、更强”这种世界性的体育文化或精神为底蕴,就找到和重塑了走进世界大市场、为世界人们所共同接纳的外在形象。

2.2.2体育的“平等”、“公平”意识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规范与要求。

“平等”、“公平”两大原则最早起源于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基本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进步与影响力的扩大,“是竞争就要遵守游戏规则”成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行为准则。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规则己完整地转化和确立为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的基本依据和评判标准。企业活动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部分,中国企业在全国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这一基本规范。用体育平等竞赛的规则和要求来促进我国企业走向市场规范,表现得恢谐、自然、平和,易于被接受和形成习惯,能使企业及员工更快地迈向法制化轨道,为世界舞台所容纳、为世界“观众”所认同,否则,违反规则的竞赛,或者被取消成绩和名次,严重者将永远逐出“竞技场”,永远地失“观众”。

2.2.3传统体育文化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原料与动力

中国企业走向市场经济,除了遵循规范、提高素质,还得形成特色。其中最大的共同的特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企业要围绕经济利益转,但最终要围绕社会效益转,要为发展社会主义两个“文明”服务,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服务。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心合一的修身精神,“礼”、“义”的谦敬态度、公正平等的竞争意识、立足现实、讲求事项的奋斗作用,兼俱了儒家的优良品质,是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人文精神重塑的原料,更是企业员工凝聚力和内在动力的基本源泉。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产生了把握这些传统体育文化、兼俱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新型风云人物——“儒商”。他们不仅仅是中国商人个人形象的重塑,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大者,更是中国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他们不仅把文化带入了商界,倡导着传统文化;而且支持与开拓着现代文化,他们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往开来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及其企业的成功与发展再次映证了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也越就是世界的”。这也正如文化名人潘光旦先生所言:“一个民族先得有比较稳定的生物基础,而后坚强的意志,丰富的物质生活,繁荣和醇厚的文化事业,才有发展的资本。”

2.2.4体育文化发展是企业的价值所在和价值体现

任何一个国家,不仅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论是发展的,还是发展中的,其经济模式及其具体的运行方式不仅受到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且以构建于该文化背景上的价值体系为依托。其根本原由在于参与经济活动的第一要素是人,而人从本质上说是文化的动物。人既是文化的主动者,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又是文化的受动者时时处处受自己创造的文化的制约。中国企业走向市场一方面必须运行于世界经济的以共规范中,另一方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传统文化中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要求为依托,最终回到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体育作为文化和人类的基本活动与生活方式,作为促成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途径,不能不构成为以人活动为中心的企业活动的重要内容,企业亦将因促进体育的发展暨人的发展而体现出其崇高的价值。樊浩先生认为:“当一个社会,当一种经济,除了经济驱动之外,不能寻找到其它的对人的行为刺激财,当经济的刺激难以激发人的最大潜能,或这些潜能不能得到健康和健全的发挥时,就标志着社会与经济发展进入了‘文化沙漠’”[4]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发展包括体育在内的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与战略意义。企业将以发展经济和发展文化获得双层的稳定性。

2.3

作为健身形态的体育是企业发展永桓的支撑力

企业活动不是简单的产品的堆积,而是活生生人的创造。人是企业活动的第一要素,具备健全的体魄是基本的条件与要求,一个企业只有让员工接受岗位的挑战—最起码是能接受身体条件的挑战,企业才有了向前发展的“人”之基础。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就看到了健身要素对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此类投入改善了员工能直接感受的身心素质,提高了员工工作能力和效率:从而极大地掩盖了资本主义企业高额利润的实质。例如,在排名前500家的美国大公司中,有300多家在推行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计划,并且排名越靠前的公司,实施的计划内容也越多。大公司如此,小公司更有特色。如美国的一个只有250名雇员的海·史密斯公司鼓励公司雇员参加体育锻炼,并定期为雇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他们把锻炼和一年一度的体检列为对雇员进行科学管理的环节之一。其公司总裁达肯认为:“提供条件使他的雇员和家属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身体,是减少医疗费用及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好办法。”[5]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职工身上每花一元健康促进费用,公司因职工健康改善生产效率提高而又获利润1.24—3.33元。又如德国则以立法的形式,要求所有坐式工作员工的公司,必须在工作场所内提供身体活动空间。再如日本,其许多企业已将健康体能促进的活动列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制度。“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体能测定,并据此决定对职工的升迁聘退等。”[6]

中国企业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可以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中借鉴到诸多此等经验,一方面主动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获得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支撑力——员工的身心素质。但是为什么说健身体育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支撑力呢?这得从生产力的角度加以说明。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综合表现为不断继承和发展的一代代人的各项素质上面。在经济建设中,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主要依靠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发展经济,走了一条投入多、产出少、效率低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现在越来越清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劳动者素质不仅包括了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包括了身心素质。身心素质的发展提高必须经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和监护,在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等不断提高与发展的今日中国企业,员工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将更加迫切。企业对员工进行健身训练和监护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必须。同志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不仅是一个号召,而且是客观地指出了身体、学习、工作三者辩证的发展关系和发展态势。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的改革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这里的“人“是指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社会主义道路品质、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是具有高度生命的代代中华儿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健身体育及在此下的健全员工构成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永恒支撑力。

3现代企业的体育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人面前,并逐步融汇到世界经济大潮中。企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齐抓的方针指导下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对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体育观念,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多层矛盾错综复杂的今天,企业体育也不免走向误区,其中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1投入误区。

体育不仅是改善人的身体,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有效手段和方法,而且是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点,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的发展是企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不能否认,我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看到了体育巨大潜在价值和能量,对体育进行了相应的投入。但纵观全局,依然存在投入相对不足的问题。这是由于以往没有法律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政策督导,加之一些企业领导及其主管认识偏差,只抓企业经济,少抓企业文化,不抓职工体育,更视职工健身为私人之事务、体委之责任,没有也不可能将体育真正纳入企业管理范畴,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经济投入。本身就视此类投入为“花冤枉钱”,紧急任务难免临时凑合,这就更不用说会辟出宝贵的场地来用于职工常用健身活动了。此外,由于在企业发展中,竞争日趋强烈,员工数量增加,岗位素质要求的提高,体育的生活化等将对企业体育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变的投入已是相对削弱,难怪捉襟见肘的企业体育日趋尴尬。投入一方面相对不足,一方面又投入错位。体育用品企业,特别是生产常用健康器械的某些企业盲目追求高档化、极品化,一方面误导消费,另一方面很快因销售不畅而造成企业发展的被动局面。有研究表明:“人均国民收入接近或超过800美元会对体育的消费需求逐步增加。”而目前我国人均收入不到400美元,即使按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分析,最高的广东、北京、上海也远小于—800美元这个数目。加之中国人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的影响,以及住房、教育等投资的关键时期,期望中国老百姓一下子搞体育“高消费”是不现实的,因而企业体育高消费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体育没有“高消费”。某些企业体育的“高消费”走向了只抓竞技体育(广告作用),淡化职工健身的形式。不可否认,一些企业领导或主管难能可贵地想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作出贡献,并看到了竞技体育对宣传企业产品,树立企业形象的厂告效应,但他们忽略了职工健身及企业体育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凝聚与推动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企业即使组成或“拉配”了竞技队,投入了大量人、财、物,而失去了企业内部员工的群众健身基础,失去了文化基础和内涵,除了一时广告效应,难以想象它会长久,高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诸多事实已证明:此类不均衡的投入方式,大起大落有之,虎头蛇尾有之,企业内部员工不以为然更不乏先例。投入误区的第三种表现形态是已有投入的逐步丧失,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今日部分企业中,普通体育由于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和快速效益回报能力,企业难免把它削减或直接投放市场。失去了事业、福利名目和企业直接投入支撑的企业体育,器械加速损耗,场地被蚕食,经费更加入不敷出,骨干流失,企业体育文化难免走向荒芜。经济与文化的错位,经济发展与“文明病”的共生的重演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警醒。

3.2消费误区

在我国体育逐步生活化、市场化、商品化的今天,企业及员工成为一支体育消费主力军。他们不仅代表着消费群体,而且引导着消费潮流和方向,不仅决定着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而且决定着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企业文化的文明和进步。因而,其体育消费误区不能不加以分析与正视。

其一是“线性型”消费不足,“点阵型”消费有余。事实上体育只有持续不断地投入与消费,才能保证身心水平的恢复,改善与提高,才能使文化内涵逐渐丰富,稳步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形象需言,体育消费的整体态势应是“线性型”的,但目前不少企业及员工体育消费却成“点阵型”,即随意性消费,一次消费与心血来潮、经费、精力大投入,大搞特搞一次,或为上面形势所逼临时凑合一次,大有三天打鱼二天晒网之势。这种体育消费与活动方式严重违反了体育规律,不可能达到健身的目的,更不可能持久有效地促进企业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其二是“发展型”消费不足,“享乐型”消费有余,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但从目前看,尤其是从目前大中型企业经营状况分析,企业及员工体育消费根本没有达到大规模的“享乐”层次,而更多地应体现在“发展”层次上。即使经济开放与发展的前沿如深圳,也不例外。[9]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客观企业体育“享乐”化消费趋势的存在。如体育场馆建设高档化而不是适用化,体育完全市场化而非服务福利化,体育项目“假洋”化而非民族化、大众化,此等客观上已经影响了职工健身活动的开展与深化,误导了消费,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

其三是体育消费的文化品味不高。体育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消费也必须做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协调共进。如果说“下里巴人”是所说的那种“一投手一伸足”,适用性的健身活动的话,那么,“阳春白雪”在目前应是那些体育的理性认识或在此基础上体育行动之“自觉”,而不是那些所谓贵族式的“高尔夫”、宫廷内的网球等“假洋鬼子”之类。以此为衡量标准,不少企业从表面上看体育文化氛围浓厚,但实质上—在体育意识培养、道德作风养成、法律规章制定、体育卫生知识普及以及此等向工作的敬业精神转化上显得十分溃乏,为体育而体育,达不到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的目标。当然,文化散发不出热力,甚或散发出“异味”,企业对社会的效益势必打上折扣。

4、发展企业体育之路

经济与体育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放眼世界,汽车(业)不参与或赞助体育就别想开满全球;饮食服装不与体育结缘就少了份文化氛围与市场;建设、艺术不表现体育或以体育为表现就少了一项世纪经典之作;医药卫生不服务于体育与发展体育就是绕攀一个世界高峰;电子信箱、广播电视不传播体育就顿失一种灵性,人类生活缺少体育就会显得顿失激情。中国企业如何求得与体育同步发展,享誉全球?我们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将体育真正纳入企业管理。如果说过去企业体育大多处于零散,自发被动的状态,那么今天、明天企业的体育必将走向集中、自觉与积极主动。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体育文化对经济的活跃与推动作用日益凸现与明朗,企业将需要主动地利用这一优势,同时自发地将体育文化加以拓展,而且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体育法》业已成为一种中央政府的行动纲领、规划、政策与策略,企业必须自觉将体育纳入管理与发展的范畴。《体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育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是促进企业体育沿着正确方向快速发展的动力与有力保障。企业发展体育不仅有必要,而且己成为必须。其次,把体育素质转化为企业的素质。文化界有句话叫“有文化不见得就文明”,体育界有句话叫“懂规划并非能守规则。”而企业有体育并非有高素质。因为体育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为企业员工身体素质的增进,而且表现为体育道德精神,法规意识的自觉与内化,不仅表现为体育内化成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与精神动力,转化为集体的力量,还有一个企业积极主动将它们纳入,综合与放大的过程。纳入是表面的,形式的,综合与放大才是本质与内容上的,需要企业付出艰苦的努力,这一过程关键在于教育引导,企业要以一种管理行为,一种业绩加以对待,将那些最能突出时代精神,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特色的体育内容、方法加以提炼,给予倡导,用表演、竞赛、奖励等形式和办法正面引导,最终形成企业集团的文化活动并内化为文化力。在此基础上,企业体育才能转为实质性的文明活动,企业素质在发展体育中得到真正提升。第三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普及与提高”是目标、方向、策略,目前当前企业体育则要以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不仅把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中外体育方法内容推广,而且尤为要注意发挥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使那些博具进取、拼搏、礼貌、助人、修身、持家、爱国的精神与活动真正普及到员工中去,变成企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动力源,并逐步加大向社会辐射能量的力度。同时,要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引进和借鉴外来文化,通过选择和改造,使之熔铸到我们建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来。我们深信,夯实了全民健身基础,走出了体育误区,加强了经济后盾,选好了竞技体育发展项目与目标,企业体育经济一定能够比翼齐飞。

5参考文献

[1]伍绍祖,中国的体育改革及奥运战略,体育文史,1995:(5)

[2]周继明,足球商业比球赛发展更快,中国体育报,1996:6:17

[3]潘光旦,民族特征与民族卫生,商务印书馆,1937.2

[4]樊浩,经济—人文生态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力”,管理世界,1996:

[5]于琼章,美职工体育与健康督导一瞥鳖,中国体育报,1996:9:10

[6]谭华,世界体育发展与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体育),1996:(6)

[7][8]王忠信等,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对策研究,体育科学,1995:(3)

[9]赵应云,发展市场经济的文化使命,新化文摘,1994(7)

[10]龚正伟,伦理与管理: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与趋向,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