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发展少儿运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前言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特别是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多年来许多体育工作者在对少年、儿童的运动指导方面进行了种各样的尝试,取得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少年、儿童运动成人化问题:指导过程中指导者不可撼动的权威对儿童个性心理影响等。为了克服指导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促进少年、儿童身心正常发展,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好地完成指导的目的与任务、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下一代。
2.不同类型运动指导的比较分析对于人们来说,运动具有的意义不是始终不变的。这就是说,人们能够掌握的运动和人们从运动中所受到的影响是随着人们不同的发展状态而变化的。因此,把什么作为运动的内容和如何进行指导,必须根据对象的发展状态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指导运动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对象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随着少年儿童周围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多年来对他们运动指导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引入重视,许多体育工作者在对少年儿童的运动指导方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2.1“从成人到少年儿童“型的运动指导。根据《健与美》杂志调查,做为健身运动,经常做得最好的散步、体操;在学校体育中,也经常看见小学生们为提高运动成绩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练习;在电视中也常有介绍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足球、游泳,或带着面具和手套进行拳击的画面等。这些都是把成人用以增强体质的运动让儿童去做,而不是作为游戏从儿童那里自发产生出来的运动行为。我们把这种形式的运动指导称为“从成人到少年儿童”型的指导。这样的运动指导从心理学角度看,的确存在着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把成人和儿童的不同仅仅归结为量的不同,把儿童看成是小型化的成人,是能力低下的成人。诚然,成人和少年、儿童在量的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少年、儿童身体小、力量弱,都是成人和少年、儿童的不同,但是,成人与少年、儿童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于质的不同。自从被称为“孩子的发现者”的卢棱提出这一观点以来,已经被长期的心理学发展历史所证实了。
一般情况对于运动发展的研究侧重量的方面比较多,对质的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充分。事实上,人们的运动能力、对运动的兴趣和感情、以及思考的方法等,都是随着人们的发展、发育过程而产生着质的变化。少年、儿童通过与环境的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的同时,他们的经验逐渐渗透到身心,并不断发生质变而成为成人,这种“从孩子到成人”的观点就是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因此,把作为成人锻炼而发展起来的运动和健身手段,为了适合少年、儿童而使小型化的这种方法,只是从量的方面去考虑,进而变成“从成人到少年、儿童”而不是“从少年、儿童到成人”这样一种颠倒的观点是和发展心理学不相容的。
“从成人到少年、儿童”型的运动指导,在增强体力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第一,在幼儿期取得多种经验是必要的。然而,反复练习特别规定的运动,就会使儿童、少年的运动经验减少。少年儿童时期运动发展的特征,在于学习多种多样的运动类型。在这个时期掌握了多种运动将有助于成人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高级、复杂的运动技能,有助于切。调性的发展。
第二,适合成人的运动未必同样适合少年、儿童。况且,在增强体力方面,体力因素分化的成人和未分化的孩子,体力练习的内容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提高体力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理应有所不同。少年、儿童时期重要提高的不是耐力与力量而应该是运动技巧。例如,我在大学时有位练中长跑的女同学,小学时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每天老师都让她跑5000米,有时要跑10000米距离。在市小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1500米第一,成绩是5’9”。当时这成绩相当不错了,但后来到中学、升大学成绩一路下滑。最好只有5’25”。相反当时有些看起来练得很“杂”的同学,升大学后成绩却突飞猛进,有的还参加了大学生运动会。
第三,“从成人到少年、儿童”的运动指导,往往是以指导者的教导为中心。由此而衍生出诸如“保姆式”“专制式”的指导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影响。
①保姆式的运动指导
由于少年儿童练习的内容与手段不是由他们自发产生出来的,而是由大人们安排的,所以很多练习内容及方法是孩子们不理解的。这时指导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得不象保姆带养婴儿一样从各个方面给予包办。具体表现在从锻炼前的准备、进行到结束整个过程都是凭着指导者的个人意志完成。完全忽视了已经成长起来的有别于婴儿与成人的少年、儿童的心理需要与感受。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其中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最高层次。而“保姆式”的运动指导恰恰在于限制了少年、儿童对以上二个方面的追求。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锻炼心情是不开朗的,情绪是低落的。反应的速度是迟钝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与确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赖性强。而平时在许多场合我们见到少年、儿童没有大人在场进行自己的游戏时是那样专心投入、情绪高涨、对抗激烈…这正是因为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的思考,努力创造,能力得以发展。
②“专制式”的运动指导
“专制式”与“保姆式”的指导,相同的地方都是由指导者为中心。所不同的是“专制式”的运动指导带有诸如强迫、高压、说一不二等特点。学生活动时技术错误或不能完成指导者安排的内容时得到的不是和善的讲解与指导,而是大声的训斥、指责或惩罚。在这样的气氛中锻炼孩子的心理是恐惧、不安与胆怯的。培训出的孩子对待自己的态度往往会变得不自信,对待事物消极、退缩,自卑感也会大大增强。调查了解某初中一年级的体育课类似上述情况。有42.5%学生上体育课就有某种紧张感,害伯做不好动作被老师责备与惩罚。68%的学生是带着否定自我的心理上体育课的。
由此可见,孩子的运动都要根据指导者的命令进行,这是对孩子们个性发展的扼杀。完全按照大人所说的那样被动地进行运动,容易助长学生无能感,形成否定自我的观念,妨碍孩子们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在指导少年、儿童运动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其发展的阶段性及特点,合理地选择方法与手段,在指导其运动中尽量地减少成人包办与权威,这样不仅可以使少年、儿童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自立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对孩子们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出创新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