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对学生性格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本质作用不再是单一的增强学生体质,而要更注重学生性格方面的完善,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本文重点分析了大学生性格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论述了体育在学生性格发展与完善中的各种相关联系,试从体育的角度,探讨影响大学生健康性格发展的因素与途径。从教学思想、内容体系和方法等方面,确立发展大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对策和完善性格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性格完善
知识经济需要人才,更需要既有丰富知识又具有良好性格品质的人才。进人21世纪,高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其主要内容是弘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导性教育。它要求我们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性格培养,重视并推动学生性格的健康发展。高校体育必须建立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和良好性格发展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学校体育改革应重健身、重实效、重能力培养,尽快解决好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以及性格发展的问题。
一、现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加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客观上导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反主流文化的泛滥,社会不良现象不断增多,这些,都在强烈地冲击着校园文化生活。而在我国现代大学生中,属于独生子女的占有绝对的比例。所以在他们身上,往往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如自我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差,缺乏奉献精神,缺少必要的忍耐力,经受不住挫折如失恋、疾病和意外事故等打击,并表现为易冲动和富有攻击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发展。
当前,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学生良好性格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生的性格进行调整和正确的引导就显的尤为重要。根据大学体育的特点,应把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发展作为一项任务加以落实。由于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它对青少年学生良好性格发展方面起着独特的,其它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与学生性格完善的关系
1.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认识
可以这样说。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是学生性格发展走向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高校体育除了承担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运动习惯任务外。还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性格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其它课程有共性的一面,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由于体育课在内容、方式等诸方面区别于其它学科,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开阔的学习环境,以及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完美性格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与性格。因此只要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性格,教育得法,即使是最普通的学生,一旦具备了鲜明而良好的性格,就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2.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完善的学生性格
体育课教学、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能从心理上、体力上和社会层面上全面地促进学生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人。体育的主要职能是教育、健身和娱乐,高校体育课对学生性格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下三个方面:
(1)高校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
在当前,竞争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并为当代人所接受。体育运动也被人们看成是一种“仪式化的战争”。战争,必然具有攻击性,而体育运动所倡导的公平竞争,也恰恰使体育本身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的规则约
束下进行的公平竞争,不讲门第、不论尊卑,是一种智慧、体力、技艺的综合较量。参与者有意识地带有某种责任感在乐于遵守的规则下竞争,“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是这种竞争最好的写真,胜败双方在各自的攻击性得到释放的同时,并不因此增长仇恨。
(2)高校体育课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现今社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感情冷漠。受不得半点委屈。高校吃、住都比较集中。无形之中相互摩擦的机会相对较多,如果没有适当的途径化解。个体极易变得更加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精种压抑,造成心理失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以及各种体育比赛由计划、组织到实施,这种过程增加了集体的凝聚力和个体间交往的机会。体育活动的群体性特点强化了个体对集体的归属感,个体总是要服从集体的目标,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增进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人的认识和交往,也促使集体内的成员加强团结。积极的学习气氛、和谐的锻炼环境和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将会使大家不约而同走在一起。自然集体的凝聚力转化为学生所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体育运动也由抽象而变得具体,学生对集体力量与温暖的体验由感而发自然也会融人其中,自愿维护集体的完整与稳定。
(3)高校体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现代生活方式的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每个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导致情绪低落。体育运动是极富感情色彩的高尚活动,它是人类高级情感的发生器。体育运动给提供的情感体验是复杂多样的,在集体项目中团结协作的气氛,给学生以归属感和踏实感;娱乐项目中,学生因愉快而变得朝气蓬勃;在郊游等体育活动中,学生因融于自然、克服困难而升腾了集体感和征服感;竞技比赛中,学会在成败、荣辱争让同拼搏中选择,在追求积极向上的荣誉感和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亲切感的同时,经受着复杂情感的陶冶,体验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完善自己在性格方面的社会性特征。
三、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形式完善学生的性格
1、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先培养学生正确的性格
(1)必须清楚每个学生的性格。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清学生的性格基础上,才能加以引导和教育。
(2)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性格差异很大,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方面不能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
(3)努力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性格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学生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使学生从被动参加体育活动到主动的参与,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好胜心,并发挥主动性。
(4)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调控训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达到最佳状态,达到能自我调控的程度,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2、高校体育教学中完善学生的性格
(1)独特性方面完善。每个学生性格都有其独特性。在体育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喜欢健美操,有的喜欢网球等其他体育项目,体育教学的不同内容,培养了不同性格气质的学生。各项不同的体育活动满足了学生性格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体育运动有不同的倾向性,倾向性是决定学生做事的态度和积极性的选择性心理特征。它
影响一个人,并使性格具有某种倾向。比如说某学生对乒乓球感兴趣时,他不论是在体育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总是认真练习并与教师讨论技术动作,以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水平。
(2)从学生性格的重要性方面完善。能力在性格中具有较大的重要性。能力包括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个体社会化能力(自立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互为促进。体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首先是使学生能动地、兴奋的进入教学活动。能力与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交替兴奋有关,和信息的输人数量、内容、速度有关。生动活泼的体育课无疑促使大脑皮层中的酶活性增高,各种认识活动加强,从而兴趣盎然、思路敏捷、想象丰富、观察仔细、判断正确。反之,人体只能机械运动。其次,有的能力需要在逆境中磨练,在压力中产生,所以体育教学的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活结合也是不可缺少的。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既要注意倾向性,又要注意社会和专业的要求。
(3)从学生性格的集体性方面发展。在大学的体育教学环境中,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是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优化的微社会环境,更是学生展现自我性格和才能的舞台。性格与集体是不矛盾的,性格的发展与集体活动是不矛盾的。性格的发展能促进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集体对学生的性格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集体中。虽说性格与集体、性格发展与集体活动并不矛盾,但如果是不好的集体,不好的集体活动,却会给性格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因此,学校老师要认真组织班集体,使它成为目标明确、组织民主、生动活泼、和谐团结的集体,总是从正面影响学生。体育教学是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热烈的集体活动,应该在集体的荣誉、集体的纪律、集体中的性格补偿、集体中的个体温暖等方法中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如何运用体育教学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的正确性格方向,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性格,对学生人性与社会的发展与高度协调;对于确立立体的教育方向和规范的课余体育文化理念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大学体育应加强对大学生性格的培养,把发展学生性格作为重要日标。通过课程设置,课时目标制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以加快学生性格完善的培养进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虹卒,论高技体育对大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体育与科学。2001(2)
[2]陈志军,浅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2)
[3]马启伟,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