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体育改革终身体育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体育改革终身体育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体育改革终身体育教学

摘要:终身体育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高体体育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以之终身体育对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终身体育理论的起源及发展,来探索我国普通高校深化体育改革的发展走向,并由此进一步寻求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育新体系。

关键字:终身体育新教学

一、终身体育的起源及发展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的产生而出现。60年代,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教育思想至今成为一种有影响的国防教育思潮,各国教育家把它作为现代教育学的重要课题。逐渐从理论研究转化为各国方针政策,并出现推广应用的强大势头,终身教育对当代教育实践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影响。

终身教育的倡导者们认为教育的内容要充实,外延要全面,不能把教育局限在学校的框框之内,应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社会而言,是全人类的教育,对个人而言,是一生要持续地受教育,使教育与个人的生活密切起来,使每个人的体力、智力、性格、伦理诸方面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对终身教育的研究,我国还处在滥觞时期,尚需要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所谓终身体育,有学者认为是指一个人终生都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终身体育被视为新世纪的体育思想,一开始提出就受到人们欢迎,因为它体现出以人为出发点的哲学思考,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终身体育理所当然是终身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

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终身体育,能在更大程度上直接控制每一个人的终身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终身体育问题,不仅是改革现行体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的需要,也是充实人生和提高所有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体育也提到日程上来了。最早见于日本小学新体育教育大纲中,文部大臣1977年7月23日公布的初中教学大纲中,都有“一辈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宗旨,日本从1980年至1982年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学校课程审议会对学校提出的修改方针是“增进健康、提高体力、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能力,过健康生活。”当前日本教育界怀体育工作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培养国际化时代的人才,学校体育要面向21世纪,更加重视“生涯体育”。在目前实施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关于体育课目标,认为生涯、生涯竞技的观点更加得到重视”。所以明确地将培养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与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作为并行目标。

在我国终身体育的问题,虽然完整的系统的文件尚未出台,但在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中已经有所体现,在1987年1月由国家教委制订颁发的全日制中学体育教育大纲的第二项任务中提出了,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独立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适应终身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的需要。

二、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考

在终身体育理论模式中,学校体育无疑是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尤其是高校体育,其目的任务与社会紧密相连,具有显著的奠基功能和终身效益。为此,考察社会体育,特别是中壮年体育开展状况,有助我们多侧面地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估和思考。

据有关材料调查揭示,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每周4次以上)的男生仅占在校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女生占在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城市中年人,据抽样调查只占中年人总数的五分之一;北京、天津市职工闲暇时间中,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仅为6分钟和3分钟,另据对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中高级知识分子抽样调查表明,605以上患有各种疾病,平均死亡年龄为58-52岁,其中三分之一死于40-50岁,其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约短15年左右。造成以上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勿庸置疑,那就是高校体育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缺乏终身体育观念,未能面对社会与未来,忽视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可以说,这是我国高校几十年体育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有力佐证之一。

三、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较为突出问题的剖析

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4.1体育教育目的不明确,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断层,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两者间尚不能开辟出教育的途径。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锻炼,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效益,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目标归结于增强在校生的体质,或片面理解其为学校体育唯一的、最终目的。未能从健康、娱乐、竞技和生活教育入手,未能从培养全身心都发展的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为目的;尤其当前倡导的教育应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转变的教育思想。

4.2体育理认知识的传授较为薄弱,理论知识教育未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教材比重太小,而且内容粗略,多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适用价值不高,尚未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一套教学检查和评定措施。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大多数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懂得所学各种技能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些练习,故而难以在课后自行锻炼,因为他们正是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

4.3教材杂乱,精品不足;过分强调以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远不能适应成年后的运动。由于缺乏真正掌握一定的终身项目,不少学生大学毕业后,体育生活也自身自灭。

四、建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新的模式探索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应在于必须大胆地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必须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必须以使学生全身心都得到发展为出发点。尽快建立顺应现代教育思潮和体育思想,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一方面高校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站,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显然,在高校推行终身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身心较为成熟的青年时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因而,在高校强化终身体育教育,突出奠基功能,不仅具备了有利条件,而且行之必然有效。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不仅在限定的学校阶段里,而且步入社会后,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独立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明确以培养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改革的首要任务。改革的指导思想应以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意识、爱好和习惯,以及自学自练等多种能力,加强学生生活质量的服务,发展身体素质、终身增强学生体质为主。

五、几点结论与建议

1、高度重视体育理论教育,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益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与长期性需要有较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为指导,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之能力至为重要。强调理论知识传授,正是为了提高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足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2、建立以能够延续到成年期进行的、具有较高锻炼身体价值的、突出“少而精”的教材体系。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考虑,多选择那些难度不太大、易于开展、人人或少数几人即可进行、能延续到社会适合于成年人的、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项目。

3、增加体育开课年限,扩大学生锻炼身体领域,切实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在高校实施终身体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养成习惯,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