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

摘要:笔者希望通过回顾与思考我国学校体育近六十年的改革发展,可以探索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演变规律,总结成绩与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这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扬州会议;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体育教育改革;学生体质

1.目的:比较各个阶段提出的体育教育思想,反思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为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2.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田野实证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3.我国体育教育发展历程分析

当近代教育制度刚在中国确立时,学校体育便随之应运而生,尽管不同历史阶段赋于了它们不同的内容、形式及指导思想,但鉴于学校体育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都按照自己利益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把学校体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例如,20世纪初期出现的尚武精神、军国民主义、实用主义和发育主义等,就一直影啊着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体育,在改造旧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才从饱经风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回顾60年的艰辛历程,学校体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3.1奠定基础阶段(1949-1965)

3.1.1明确方向建立机构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体育,为了改变旧中国学校体育的落后面貌,同志于1950年和1951年,曾先后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并提出“健康第一”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4年,中央体委及高等教育部等六单位发出《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1957年颁布的党的教育方针又明确规定:“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上文件和方针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在为学校体育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同时,通过借鉴前苏联学校体育的有益经验,终于创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体育,并明确了它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所起的作用。在此期间,中央教育部设立了体育指导处,高教部成立了体育处,国家体委设立了群体司,共青团中央设立了军体部,加强了对学校体育的领导。

3.1.2加强措施、完善制度为使学校体育工作得到落实,最初以学习前苏联教学经验和推行《劳卫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校体育,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放羊式”或所谓“单元一贯制”的教学方式,并使以《劳卫制》为中心的群体活动及运动训练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据1955年对121所高等学校的统计材料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68。9%。但是由于对体育认识上的欠缺,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尚未真正树立;加之师资力量薄弱,体育经费与设施匾缺,以及我们工作中存在的某些缺点,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有些学校不仅未能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甚至连正常的体育教学都没有走上正规。针对这种情况,高等教育部及国家体委等四单位,于1956年2月再次发出《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强调各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措施,把体育运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并要求各校对体育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在明确开展体育运动具体方针与步骤的基础上,制定体育工作计划,建立起必要的体育工作制度。此后,为了使体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教育部颁布了教学计划,规定全国小学、中学、大学一、二年级,每周必修2学时的体育课。在此期间,高教部又先后颁发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出版了高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统一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要求,开始在全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学文件,使教学秩序得以稳定,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开展。特别是在1965年,由于国家体委颁发了《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和项目标准》草案,不少有条件的高校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使高校体育在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运动训练和活跃运动竞赛等方面都有新的起色,并在大学生中涌现出一批运动健将和全国冠军。从总体上看,这段时期虽然受到“左”的思潮影响,但学校体育在曲折中仍在向前发展。

3.2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十年“”期间,学校体育遭到空前的洗劫。新中国学校体育的成就和经验全盘被否定,方向被扭曲,教学秩序被打乱,师资队伍被拆散,场地器材被摧毁,学生体质大幅度下降。高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破坏损失之惨重,几乎濒临彻底瓦解的境地。

3.3拨乱反正阶段(1976-1980)

1977年10月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经拨乱反正,学校体育才重新恢复。1978年国家重新颁布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育部等三单位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加强了党对高校体育工作的领导,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开始重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恢复《两课、两操、两活动》及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因势利导,于1979年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及颁布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恢复调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3.4改革开放阶段(1980一1989)

80年代初,学校体育开始进入改革开放阶段。此时,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始实施,并进行了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改革的试验,有的省市还着手编写体育理论教材。为了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在高校重点抓了检查验收,并根据两部、两委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质、健康卡片”,进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普遍建立了“体质、健康卡片”。在运动水平提高方面1982年8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大学生运动会。1983年5月再次召开研究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西安会议”,就认真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确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强体育科研工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为了加强科研工作,198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1985年底,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又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在部分高校和中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战略决策。为了适应改革需要,1986年后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等群众性学术团体,对促进学校体育学术活动的开展、加快学校体育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3.5深化改革阶段(1990至今)

1990年是学校体育深化改革卓有成效的一年。随着新修改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正式施行,根据多年实践研究,国家教委自1990年开始,相继颁发了大、中、小学《体育合格标准》,从而把学校体育提高到“齐抓共管”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它在学校体育中的影响。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规范学校体育的同时,又鼓励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1993年在原全国高校体育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基础上,成立了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它作为国家教委直接领导的业务参谋机构,为国家教委宏观管理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意见,进一步加快了高校体育改革的步伐。这期间,为了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开阔视野,促进改革与发展,跨省市的学术交流频繁,国际性学术活动增多,各种全国性培训班讲习班相继举办,使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化,内容涉及指导思想、目标、内容、管理、教法、模式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

4.结论:①我国体育教育改革需要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才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②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换位思考,考虑学校的管理层常在体育与升学率的利益之间博弈。③体育师资的匮乏生师比结构不合理,加大师资投入。④对安全性的过分强调,导致课堂教学的约束性过强,调查发现像体操这些稍微有点危险系数的课程都被取消。⑤政府应为学校怕承担安全风险买单。⑥体育课程应做到系统连贯,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⑦加强学校的整体改革,需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教师、学生再到家庭多方位一体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琼.对体育课改的反思[J],贵州体育科技.第3期(总第84期),2006年9月.

[2]陈智寿、吴文彩,二十年学校体育改革回顾——献给纪念“扬州会议”二十周年座谈会[J],体育学刊,1996.6

[3]曾怀光,中、美、日学校体育教育的比较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4]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7卷第3期.2004年3月

[5]周学荣.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4卷第1期.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