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教学

摘要重点中学课余训练是一个完整、复杂、多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校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课余时间的训练,其训练特点既不同于高水平的专业队,也有别于少年体校。因此,探索课余训练的规律性,构建符合鄞县中学实际的最佳模式,是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有力措施。本文归纳和阐述了重点中学在开展课余训练时,存在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课余训练问题对策

1引言

重点中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后备人才,学校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高校升学考试这个中心。而体育人才输送也是其中一部分,对他们的培养需要利用更多课余时间。

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余训练的正常开展能促进学校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方式,掌握运动健身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同时能提高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目前,在鄞县中学开展课余训练确实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如体育特长生来源,训练时间的安排,如何协调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参加各种比赛后如何对学生进行补课。上述几个问题如不能解决好就无法搞好课余训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并整理鄞县中学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工作的有关资料。

2.2访问法:采用访谈方式,向鄞县中学有关教师和学生(体育生)了解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工作的基本情况。

3问题与对策

3.1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3.1.1准确选材,为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由于重点中学的特殊环境和体育尖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对于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的体育尖子生无法进入重点中学就学,且由于“九年制义务教学”阶段的课余训练并不正常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体育人才的选择范围,同时增加了选材的难度,而具有一定发展前途的学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人才选择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首先,大力搞好宣传工作,让基层学校了解我们的需要。并加强交流,使基层学校愿意把优秀的学生输送到我们的学校。

其次,对人才的来源进行跟踪了解,平时加强对各乡镇中小学的观察,及时发现有体育潜力的人才,并对其跟踪,在其发展中给以指导,以至达到培养的要求。

最后,在已有的学生中发现和培养,通过体育课、校运会、各项小型竞赛、身体素质测试,查阅新生档案等方法,及时发现人才,正确引导,使其投入到课余训练中来。

在选材中要通过初选、复选、终选三个阶段。所谓初选,发放到乡初中的表格(见附表1)

通过发放推荐表,目的在于如特殊身高`特殊运动能力等及时选拔出来。复选在初选进入以后的学生,先到鄞县中学进行为期一星期的集训,通过对体育尖子和训练状态进行评价与诊断,以促进体育选材的科学性。例如:100米速度很快,但协调能力,柔韧性很差,这种学生技术动作较难掌握,以后改项目较困难,所以选材重视全面性。终选时要参加中考,文化成绩也要在普通中学入取标准左右,否则拒之门外。

3.1.2调整项目结构,合理安排转项。

在吸收参训人员之前,对己有的人员进行整体分析,在保持传统强项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弱项,吸引响应人员参训,以补充不足。对传统项目抓好后备人才的培养,使该项目能够成为自己的拳头项目,在每一次比赛中成为主要得分的项目,并能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对当年的竞赛规程和其他兄弟学校实力的分析研究及时调整全队的运动项目结构。应允许学生转换训练项目,重点抓技术性强、难度大,容易得分的运动项目。

3.2教练小组与训练计划。

3.2.1拥有一批优秀教师队伍。

对于课余训练来说,在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莫过于能够承担课余训练的教练员。作为核心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课余训练水平的关键。鄞县中学配备质量较高,8个体育教师,有2个高级职称,2个一级职称,还有4个二级职称。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是决定指导水平的主要因素。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体育组里面,采用竞争上岗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如学校编制八个体育教师够了,但又引进一名,通过教学论文,课余训练,评选活动,把工作能力差的一名分流下去,重新更换血液。通过师生努力,鄞县中学体育组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组。

只有充分了解所要教学的内容,才能提高工作效益,把握住指导内容的实质。指导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相互学习。教练小组成员定期进行交流,推导教育,训练心得。如每周三晚上夜办公,组里规定,每天组里面进行点名制度。及时了解当前新的训练方法,通过外出学习和接受专家指导方法,来提高训练水平。

3.2.2合理运用周期性训练原则。

训练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组指导,每一学年开始就制定详细的计划。针对参训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出学年训练目标以及每一阶段的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执行,并且不断完善。

对新参加训练人员有详细的训练计划,高一年级学生一般以发展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并开始为发展专项作好准备。身体素质项目以体育高考的四项素质作为参考依据,从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等全方面加以考虑。高二年级应尽快选择主攻方向,参加体育特招或体育优加专项,并结合比赛的实际需要选择副项。对于体育优加的学生主要以文化课学习为主,优家的目的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所以说:他们的课余训练安排,是针对体育优加的项目,进行两三个月的突击性训练,从近三年的优加考试情况来看,优加上线率达到60%左右。

训练时间的安排以不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前提,一般安排在第八节课。关键在于坚持常年训练,不搞突击性的赛前训练。暑假期间还与少体校挂钩,鄞县中学出场地、器材(拥有塑胶跑道、球类馆等硬件设施),引进少体校训练方法、手段,目的在于教师与教练,学生与少年运动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这也列入常年课余训练计划内。鄞县中学98年还被评为浙江省课余训练基地。

3.3学生在课余训练中的主导作用。

3.3.1训练中群体效应与尖子作用。

按运动项目进行分组以后,在同一训练小组之内肯定存在水平的参差不齐,因而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长短处,再优秀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不足。所以教练员要在每一次训练课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的榜样作用,如每组确定小组长。通过分析使新手了解别人的长处,并看到自己的不足,使新队员有一个学习的目标。优秀队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其他人员的学习兴趣,从模仿到主动练习,再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整个训练小组运动水平的上升,反之整体水平的提高又再一次促进优秀队员的进一步提高,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真正的尖子只存在高水平的整体之中。

3.3.2比赛模式与自信心训练。

很多新手在训练水平提高之后,专项成绩往往因经验的缺乏和自信心的不足,而提高较为缓慢。且在比赛中容易造成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引进比赛模式和进行提高自信心的练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或对抗性较强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极为有利。课余的训练负荷安排虽不能同“马家军”一天一个马拉松相比,但同兄弟学校相比要大得多,这是我们训练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还通过各种单项身体练习比赛,让每一位选手看到自己的长处,还组织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比赛,让学生观看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运动比赛,一方面达到帮助学生建立较强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促进体育教师本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3.4严格管理与全面关心。

3.4.1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由于参加训练人员的个性比较突出,及在比赛上的轰动效应,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大和散漫的情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训练课是一堂正规的教与学的教学过程,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教练员对于参加训练学生加强管理和注意正面引导。所以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严与律己的精神、兢兢业业的态度已及炉火纯青的业务能力。从各个方面对队员试教,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以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

要求学生认识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个人的成绩和力量只有和集体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来,而集体的荣誉也需要我们每一个成员共同创造。经常组织由学校分管领导参加学习和总结,开展评优活动。

3.4.2加强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关心。

由于体育专业考生的文化课的成绩总体水平不如学校的其他学生,又会使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我们除了从精神上鼓励之外,还安排对学生平时文化课的补课和因参加比赛造成的脱课的补课。此项工作由教务处,班主任,文化课教师和体育组统一协调,特别在重大比赛后都予以妥善解决,对报考校体育专业而文化课较薄弱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由此学生由于训练与比赛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思想顾虑得到基本解决。

学校统一发给学生洗澡票,热水票,食堂特意为体育生开小灶,多角度来方便每一个训练学生,老师。在训练课上,教练员一视同仁,对所有队员都应严格要求,对于优秀队员更应严格,以优秀的个体带动全体,使优秀队员更优秀,其他队员学有榜样,起有目标,共同出成绩。

3.5近年来通过这种训练模式所取的成绩。

鄞县田径运动会上遥遥领先,第二名与我校总分相差近一半,市区比赛年年前二名,省里比赛挤入前八强。还培养出一批优秀运动员,见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两图所示,鄞县中学参赛20名学生,运动水平普遍较高。我校课余训练,场地器材好,教练员业务水平高,通过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严格管理等环节,遵循课余训练规律,探索适合自己的训练途径,经过艰苦奋斗,成绩显著。这种课余的训练的模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4几点建议与体会。

4.1抓好体育优加考试和体育专业考生的升学是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动力。

4.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材的培养是提高课余训练水平保证。

4.3学校的课余训练应首先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才能扩大影响,提高课余训练在学校中的地位。

4.4抓住当前实施素质教学的大好时机,大力宣传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意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课余训练。

参考文献

[1]曲晓光中日大学课余训练和竞赛工作的比较研究体育学刊1995.1

[2]刘勇普通高校田径队课余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2

[3]李传发课余训练十忌中国学校体育1999.1

[4]李栋关于高校办体校训练的研究和实践体育学刊1999.4

[5]鄞县中学课余训练的计划档案94-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