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普高体育教学改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普高体育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普高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不足和影响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教学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推进当前体育教育改革。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应对现代文明对人类健康带来的新问题,一个全球性的健康促进战略——面向21世纪的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围绕这一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怎样推进大学体育改革,大学生心中的体育改革是怎样的?大学生如何看待体育与健康?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西华师范大学学生100人、西南石油大学学生60人、川北医学院学生80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女生130人,男生110人。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论文

三.分析与结果

1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及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周主动参加三次以上训练的人数:女生不到40%,男生不到65%,并且他们的锻炼时间短。分别还有28%的女生和20%的男生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42%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活动时间在1小时的学生仅占40%。这表明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非常低。这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怎样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是我们大学体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其次,在运动项目的调查中。选择项目最高的是慢跑,其中男生占45%,女生占60%;然后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女生则是散步,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偏于有氧健身运动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对运动技能要求不高,所需场地器材较简单,运动比较柔和,强度不大。为此大学体育应培养多种运动兴趣,掌握多种健身技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对体育健身功能的了解。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中只有92%的人知道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具体的作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仅有45%的人知道。至于体育锻炼对人的社会性健康的影响就只有38%的人了解。这项数据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们大学体育的一个失误:受传统苏联体育的影响偏重于竞技方面和对人体生物潜能的挖掘,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传播。现代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应该是受过系统体育教育的人。他们应该懂得体育促进健康的基本常识,体育健身的基本理论,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具备终身锻炼身体,保持艰苦的生活习惯和运动技能。所以,我们大学体育应该打破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加强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

3喜欢增添的体育项目。

由调查分析,有76%的学生对现在的体育项目选择不满,他们认为从小就学习田径,足球,篮球等,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希望能够学习一些具有延续性活动价值,能够适应职业所需体能的运动项目:如国际交际舞,网球,台球,桥牌等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发展自己的情商(EQ)。其中国际交际舞很受大学生的青睐,有96%的学生希望添设国际交际舞。

据文献资料分析:一切文化娱乐性的项目。可以塑造人们的灵魂,培养高雅情趣,愉悦身心,给人的创新活动提供精神活力。例如:国际交际舞步法花样简单易学,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不受国际限制。最重要的是国际交际舞的价值:“国际交际舞可以锻炼体魄,塑造美的体形,陶冶情操,提高精神文明,健康肌体,愉悦身心;同时,还可以广结友情,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并可以满足现代社会紧张节奏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健身和社交的需要。”(1)试想,我们的大学体育是否可以让国际交际舞走上课堂,使学生身心健康?

4.对体育的兴趣,态度和习惯。

根据调查过程和结果分析,大学生中有65%的学生对体育持消极态度,他们不喜欢体育课。对体育没有兴趣,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其中还有18%的学生害怕上体育课。这些问题从隐性方面反映了我们学校体育的不足。没有加强对体育态度,情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没有自我健身管理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这些问题应归属于体育隐性课程。我们的教学是否应该加强隐性课程的教学?以隐性促进显性。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强大学学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使大学体育向“三维体育观”也称人文体育观(生理,心理,社会体育观)的不断发展。大学学校体育应该把以前以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转变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大学学校体育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加强对学生情商(EQ)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

2.大学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文化层次。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大学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毕业后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即不受年龄,运动负荷限制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让“体育是一种习惯,不是仪式,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2)

3.大学学校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特别要加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休闲类(国际交际舞,形体舞蹈,健身操)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使学生增强运动兴趣,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即学分制前提下的课内、课外选项制).

4.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分显性指标(体能、运动素质、体育知识和技能)。

隐性指标(体育态度和习惯、自我健身管理的能力、自我休闲创新的能力)。

总体上突出对学生终身体育基础起重要作用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的评价。体现健康第一,采用“显性指标重视过程评价,隐性指标重视结果评价”。

五.总结

知识的急剧扩展是未来时代的特征,另一方面,知识的寿命也以加速度递减。当代大学生走出校门时,所学的60%已经过时了。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提出: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因此,我们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增强健康的能力,形成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推进体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周登蒿学校体育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张威、张雅云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曲宗湖、李明学校体育测评和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刘坚2001年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注:(1)引自毛根庆论大学生的生心健康与“轻松体育”的关系

(2)引自袁振国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