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代教育发展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代教育发展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代教育发展管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的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和与反帝反封的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兴起相适应,也出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进步的思想家,主张变法革新,改革政治,提出了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中心的向西方学习的口号。这一思想不仅对以后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很大,而且为西方近代体育引进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矗。

1.洋务运动的“新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的输入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一些掌握军政实权,以镇压人民起家的大官僚、大军阀如: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看到中国的古老的弓箭、刀矛是敌不过西方的轮船大炮的。为了实行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御侮图强,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推行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西学”,以培养科技人材。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各地开办了造船、兵器等工厂;开办了外语、船政、机器、军事等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各国学习。这称之为“新教育”。它是中国设立近代式学校的开始。在“新教育”中,洋务派为了镇压起义和反抗斗争,先后在天津、上海、广州、武昌等地聘请外国军官,废弃传统的骑射、“弓、刀、石、技勇”,改练洋枪、洋炮、洋操,训练新式的陆海军。这样,做为体育运动的体操首先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出现了。但此时的体操主要是英国的兵操,包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在“新教育”中,洋务派为了军事的需要,还开办了一些军事学堂。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陆师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等等。这些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依照外国军事学校办理。军事学堂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并设有体育课程,称为体操课。如在北洋水师学堂,“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由此看来,洋务派的军队和学堂教育是近代西方体育输入我国的开端,在一定意义上讲,洋务运动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维新运动的教育思想与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1894年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以后,帝国主义各国企图瓜分中国。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想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进行改良,变法维新,被称为维新运动或维新主义。在维新运动期间,先后颁布了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上谕。如:(1)筹办京师大学堂。(2)令各省督、抚、将、将盛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地方自行捐办的义学、社学等,也一律兼习中西学。(3)所有中小学应读之书,仍由官书局编译、颁布遵行。(4)设立农业、茶务、蚕桑、医学学堂。(5)派人出国游学。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来改良封建主义的“旧学”,提倡从“西学”入手,组织学会,兴办学校,开发民智。虽然维新运动仅一百天就失败了,但维新主义的教育思想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他们从进步的近代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发展体育的主张,阐述了体育思想,促使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中国最早的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先驱人物。他创办了北京通艺学堂、上海复旦公学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他翻译了斯宾塞的《德育、智育、体育》一书,译名为《劝学论》。他是首先在我国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的维新主义者。严复认为改良中国的社会,自强图存,保种保国,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就是要使国家三强:“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仁义之强”。他提出的自强保种的三大要政中的“鼓民力”,就是要使人民具有强健的身体,有“血气体力之强”。他认为要具有强健的身体,一方面要通过体育和其它劳动“练体力”,一方面要讲卫生。康有为在他的维新主义思想中,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今日中国之敝,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讲学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主要表明在他的《大同书》中。他认为大同社会的学校教育应分为《婴儿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四级。各级教育都要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并提出了各级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和教育措施。他重视体育,在《大同书》中,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各级学校的体育和卫生的理论与应有的措施。如:在婴儿院,注意饮食、嬉游安息,壮儿体;在小学院,“体操尝游步场无不广大适宜,秋干、跳木、沿竿无不具备”;在中学院“体操尝游步园、操舟诸莫不毕备”;在大学院,“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罕。这表明,康有为是从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来表述其体育思想的,《大同书》不仅提出了我国最早的一个全面、系统而富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也反映了康有为较为系统的学校体育思想。梁启超师承康有为,非常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他认为:“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主张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发展的“新民”。他还认为“尚武”是新国民的特性之一,因此他非常重视尚武精神和学校体育。他在《论尚武》一书中,从国家、民族的存亡论述尚武的重要意义说:“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之以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民众,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救国、教育图强爱国思想的组成部分。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最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从教育的观点来论述和倡导体育,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促进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学校体育的兴起,尚武风气的开拓,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3.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西方近代体育的传播

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传播西方近代体育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途径,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及其竞赛活动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鸦片战争以后,为了进行文化侵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派大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除传教外,大多兼办教育,在教堂或他们家中开办教会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发展更为迅速。据统计,基督教所办的教会学校,1877年共有学生5975人,1912年为138937人,到了1920年,达到245049人。天主教所办的教会学校学生有10000人。美国教会在1890年,就开办了1032所初等教会学校,学生16310人,74所中等教会学校,学生3819人,教会大学主要都是美国教会开办的。当时,教会学校一般没有体育课程,但是,大多在课外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1884年,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设立的女子学校的《校规》规定,“学校在上课休息时间中可使用已备好的器具各自进行游戏”。1895年,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每日上午有一次课间活动,称为“放小学”,常作“抢球”游戏,下午有一次课外活动,多作“夺旗”游戏。教会设立的相当于高等学校的书院,一般设备较好,大都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如:北京的汇文书院,1895年就有棒球队,1901年有足球队。1907年,汇文书院和通州协和书院开始举行两校之间的棒球和足球比赛。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在1890年就举行了运动会。1901年成立了足球队。1904——1908年,圣约翰大学和英华书院、东吴大学等教会学校组织起大学体育联合会,每年举行田径运动会。教会学校开展的球类运动,主要是足球、棒球、网球、篮球、排球、墙球等。并常举行校际比赛。可以说,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是西方的田径、球类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西方体育传入我国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则是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基督教青年会,是美国资产阶级所控制的一个国际性教会组织,它的宗旨是所谓“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中国最早是在1885年,在福州的英华书院开始有基督教青年会的组织,以后许多教会学校都成立了青年会。青年会一般都是通过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基督教,并想拉拢、培养一些青年为他们服务。

它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进西方的体育活动。

如篮球运动是1898年由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当时天津青年会的会员对篮球很感兴趣,有成为大众运动的趋势。此后,篮球运动的发明者奈·史密斯的学生蔡乐尔,于1910年来华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时,进一步传播了篮球技术和比赛规则。1911年由美国来华的上海青年会干事柯乐克,也组织了排球比赛。

(2)介绍西方体育理论与方法。

由于青年会设有体育部,美国青年会常派遣一些体育专业人员,来中国负责青年会的体育工作。他们除了在青年会传授运动技术以外,还到当地学校指导体育活动,介绍西方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如1904—1908年间,天津青年会干事罗伯逊就曾到北京,天津各学校讲演“西洋体育”。1915年来华的上海青年会干事麦克乐,在1916年担任南京高师体育科主任,1923年担任南京大学体育系主任。他曾在上海、南京各学校作过体育的演讲,还出版了体育教材等书籍,并创办了《体育季刊》杂志。麦克乐是首先把美国体育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传入中国的体育学者。

(3)开展体育活动和举办运动比赛。

我国近代早期的运动竞赛。大多都是由青年会发起和主办的。因为当时,社会上很少有人从事这种洋体育活动,参加运动竞赛的都是学生。如:1910年,上海青年会发起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会,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在南京举行,辛亥革命后把这次运动会算为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10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清华学堂、汇文书院、协和书院三校的体育联合会,1912年在北京举行了田径运动会,1913年举办了第一届华北运动会,1914年又举办了规模更大的第二届华北运动会。以后,全国其他地区的青年会也纷纷组织举办了各种运动会,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网球、篮球、排球、棒球等。这些运动会对促进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在中国各地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4)培养体育专业人员。青年会为了培养体育干事,1918年开始在上海青年会开办一年制“体育干事训练班”。以后改称“全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专门学校”,学制两年。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被派往各地青年会任干事,有的到大、中学校任教。在这些早期接受西方体育专业教育者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领导者、著名的体育家,对培养体育专业人材和我国的体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兴起。洋务运动在中国开始办起了西方式的新式学堂,突破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由于西式学堂的开办,也引进了西方的体育,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必修课程,中国的学校教育从此开始出现了体育。洋务运动失败以后,接着出现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维新主义者介绍和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对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具有启蒙的意义,他们的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维新派把教育看成是“制造国民之具”,首先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观念,并重视体育和尚武精神,促使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不断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教会和基督教青年会所创办的学校发展迅速,他们通过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基督教,客观上对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03年,清政府颁布实施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和各类学堂的课程体制及学时标准。由于教育章程的颁布,学制体系的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和体系逐渐在中国确立起来了,按照新的学制,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内容,这就为近代体育的实施创造了重要条件,使中国近代体育开始走上了兴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