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大众化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大众化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体育大众化教学

一、充分挖掘体育的文化功能

体育一词的英文为physicaleducation即身体教育,亦为通过身体活动达到对人的教化过程,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人”的重要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盲目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人文”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片面追求眼前的实际利益,醉心于‘征服’自然和盲从科学主义的思潮,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学的畸形发展,人类被当作劳动工具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劳动者的体力和技术的培养,而人的合理需求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过分强调体育中的个别功能,而忽略了对它的整体认识,完全用一种‘生物体育’或‘技术训练’的观点将体育简单化、片面化,长此以往以至于很多人将体育作为一种简单的身体训练、体力培养,而完全忽略了对人类精神的教化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劳动中付出的体力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智力的投入和开发,于是“体育无用论”的思潮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论据,我们说这一结果的产生根源就是将体育片面生物化,忽略了整体性的结果。曾经提出:“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卢元镇先生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一书中有一段对体育文化的精辟描述,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重新审视体育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重要学科:“在人类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里,有一种奇异的文化,就是体育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矛盾:运动与静止、抗衡与友谊、竞争与协作、严肃与幽默,高雅与粗俗、爱与恨、善与恶,乃至生与死。它给人间社会带来欢乐、健康与笑声、也带来激情、热望与振奋。当然,也会给人类带来痛苦,烦恼和灾祸。体育如同一股洪流,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裹挟进去,让他们尽情的宣泄、享受、排遣,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发展。同时它与把社会调遣和鼓动起来,给社会涂上一层光彩夺目的色彩,使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也更充满人情味,充满使命感。”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体育不仅是人类活动能力的传授和素质的提高,更是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述了人类灿烂文化的精髓,又以一种活跃的形式将它发扬光大,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它可以将敌对民族变成亲密朋友;也可以将昔日的“东亚病夫”变成今天的东方巨人,它的内容虽然简单,形势并不复杂,虽然你我都能做到,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确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加大人文手段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尽快完成由“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化进程。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我们“不仅要野蛮其身体、更要文明其精神”,只有将体育作为恢复人的本性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才能就真正为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自由、和谐、持久、全面地发展服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人文学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据此我们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必将成为体育教学的灵魂。只有将体育真正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去对待和认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为民所想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是整个体育教育的对象,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需求对竞技体育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过去的体育教学大多是“填鸭式”的,老师开设什么项目学生就要上什么内容;现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教学内容的选则不仅要考虑对于身体的影响,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择应用竞技运动内容时切不可把它变成奥运会或运动队训练的翻版,一定要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或者与其它项目、当地文化、以及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它的娱乐性、降低竞技性。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竞争既能激励人们追求胜利,也能锻炼人们不怕失败、承受挫折,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更具有积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过去所说的“一刀切、整齐划一”等做法确实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却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违背了学生追新求异的思维方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将来”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体现在行动中,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三、为民所用

古人云:“学以致用”,所选的教学内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当地的民族特色,让学生能够看到明显的目的性,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实际价值,不仅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的唤起学生长久的求知欲望,例如:用羽毛球、乒乓球来发展手眼的协调配合能力(对日后的技术操作人员十分有益);用双手抛铅球(实心球)掷准(掷远)来发展腰背肌力量;用“战地救护”代替原来的循环练习法;用降低“篮筐”高度来提高学生投篮的成功率,减小场地的大小加强比赛对抗的激烈程度;降低排球的网高,让矮个的女生也能体会到扣球和拦网的成功体验;到校外或河边、丘陵开展接力赛跑的方式来代替校园内的长跑等等,充分利用竞技体育对人体的锻炼作用,结合其它项目的趣味和新颖性,将身体锻炼与全面教育充分结合,结果不仅是为了眼前,更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和就业,从长远的角度、从更广的范围去重新审视竞技体育的价值。

四、为民所乐

要为民所乐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要让学生产生一种需要尝试的强烈求知欲,然后在体验中才能够真正产生体验的快感,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练,说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通过观察学生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游戏中可以体验成功、冒险、独立、协作、变幻无穷等因素的刺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他们制订不同的标准,为他们制定一个人为的困难(经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并适时进行肯定以增强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体验到苦中有乐的感觉。

五、为民所爱

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增进健康、提高社会适应性、提高社交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从而养成终身以它为伴的习惯,使他们未来的生活更加充实、科学、幸福,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有可能让他们在将来继续喜欢体育活动,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以往体育教学中片面强调竞技,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年龄特征,教师要将对竞技运动的“爱”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这才达到了教学效果。才能达到“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的”。

竞技运动是体育的灵魂,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切不可减少体育教学中的竞赛成分或竞争内容,体育中的激烈竞争,恰恰是当今社会无所不在的竞争的一个缩影,是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淡化竞技性、增强竞赛性,也是推进体育大众化、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季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p121.

[2]体育原理.杨文轩,陈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体育人类学.席焕久.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

[4]体育社会学.卢元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摘要:竞技体育历来都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休闲时代的到来,竞技体育仿佛失去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有地位,为此如何对竞技体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应当前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是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竞技体育大众化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化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将竞技体育定义为“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的运动过程”。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培养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大众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由于学生先天身体素质的差异,使体育教学中竞技活动的结果相对确定,因而不利于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另外,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等原因,在学校体育中普遍推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淡化竞技体育的竞技性,提高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使他们将来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更不是奥运冠军。《全民健身纲要》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技术要求和身体素质要求都很高的竞技运动大众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事这些专业运动,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问题,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