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舞蹈拉丁舞与敦煌舞的契合点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舞蹈拉丁舞与敦煌舞的契合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体育舞蹈拉丁舞与敦煌舞的契合点

一、拉丁舞与敦煌舞在舞蹈形态上的契合点

(一)都具有“直曲并存”体态特征

在舞蹈形态上,拉丁舞与敦煌舞都具有“曲直并存”的体态特征。在西方审美文化的影响下,拉丁舞同芭蕾舞一样都具有“开、绷、直、立”的特点。这种“直”的特点将英国皇室贵族的风度和气质,外化于形态,在动作中表现为身体轴线的垂直。拉丁舞“曲”体态的体现,是舞者运动时身体重心下沉、骨盆拧扭所致的一种螺旋状曲线形态,即“S”型体态。在身体轴线垂直的前提下,舞者身体重心下压,导致人体髋部向旁摆出形成侧面的曲线。因此拉丁舞曲直并存的体态,是在轴线垂直基础之上身体的拧扭摆动,是一种以“直”为基础的“曲”。敦煌舞的“直”同样是指身体轴线垂直,动作中的任何舞姿都是在轴线垂直及重心稳定的前提下所完成的。而敦煌舞“曲”的体态,也是以直为基础的“S”型体态,即舞者髋部、肋部两者的反向拉拽,如坐髋、扭腰、冲肋、歪头等形成的“三道弯”体态。由此可见,拉丁舞与敦煌舞都具有直曲并存的体态,这是两者融合的契机,两种舞蹈语汇融合塑造飞天形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都具有“拧扭”运动态势特征

在运动态势上,拉丁舞与敦煌舞都具有鲜明的拧扭运动态势,两者在动势上都存在上下肢呈反方向的拧扭运动态势。拉丁舞是上肢相对固定,下肢围绕垂直轴做拧扭运动,如拉丁舞中恰恰舞步原地换重心,是舞者肋骨以上的位置向前,肋骨以下的位置做相反对抗转动。而敦煌舞多是下肢相对固定,上肢围绕垂直轴进行横扭动势运动,如横拧腰、拧仰腰、回转腰等。两个舞种的拧扭都集中于腰部的发力,这种动势能够体现出婀娜的风格特征,这是两个舞种融合的又一基础。

(三)都具有“圆弧”运动轨迹特征

“圆弧”运动轨迹的产生,与上述拧扭动势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拧扭态势带出了圆弧运动轨迹。在拉丁舞技术中非常强调身体中段的拧扭动势,这种韵律感使得动作之间环环相扣,呈现出一种圆弧的运动轨迹。如拉丁舞中伦巴舞步伐“库克拉恰”,一方面舞者通过髋部的摆荡、转动及身体重心的推动,完成髋部“8”字圆弧运动;另一方面舞者通过手臂与身体的对抗完成由大臂到肘关节、小臂再到手指尖的延伸,也是一种圆弧路线的运动。同样,在敦煌舞中,拧扭动势形成了敦煌舞的“S”型运动轨迹,很多姿态的形成也是经过平圆、立圆的路线所完成的。在《丝路·行》的伦巴舞段中,创编者掌握了伦巴舞与敦煌舞共有的“圆弧”运动轨迹,将伦巴舞动作与敦煌舞姿融合在一起。

二、拉丁舞与敦煌舞在舞蹈文化上的契合点

(一)东西方乐舞文化的“同源性”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其所在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因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舞蹈形态。由于舞蹈文化具有流动性,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呈现一种从发源地开始向四周辐射、渗透与流动的现象,其所覆盖区域的舞蹈种类和其它的文化形式,都会融入它的基因,形态上也呈现出与其相近似的特征[1]。从《丝路·行》作品来看,体育舞蹈拉丁舞动作元素与敦煌舞动作元素的融合,不仅代表了两种不同舞蹈元素的融合,也映射出了西方乐舞和东方乐舞样式的渊源。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欧、亚、非大陆的交界处,由于其一直被认为是东方国家,因此其乐舞风格也具有典型的东方乐舞风格特征。古埃及舞蹈形态特征突出,具体表现为腰部、腹部的快速扭动为主,即“扭腰出髋”的形态,并且具有浮雕艺术般的美感,这种形态传入欧洲后,在欧洲“十字架”文化及审美影响下多元融合,影响了包括芭蕾舞在内的很多欧洲的舞蹈种类,使得欧洲的舞蹈具有很强的雕塑感和造型性。金千秋也在《古丝路乐舞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古埃及舞蹈扭腰出髋、出肋的舞姿极大地影响了古希腊人体雕塑艺术[2]。”这种古希腊人体雕塑后随亚历山大东征传播到西亚及印度地区,后以犍陀罗佛教形式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影响了我国古代龟兹乐舞,也继而影响了敦煌乐舞,从而使我国洞窟壁画也同样呈现出极强的造型艺术。事实上,这种雕塑感和造型性便是东西方乐舞文化的源头所流淌下来的内在基因,使体育舞蹈、敦煌舞等都受其影响。造型性和雕塑感较强的拉丁舞与敦煌舞也便成为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丝路·行》创作成功的内在文化因素之一。

(二)“混合型”舞蹈的包容性

于海燕在《世界舞蹈文化圈纵横谈》中指出,“东西方文明,包括舞蹈文化是互相依附存在,互相渗透而前进的。大至拉丁美洲混合舞蹈文化,小至菲律宾舞蹈文化,无一不是复合体。”因此,拉丁舞与敦煌舞都是有典型特征的复合体,也就是“混合型”舞蹈种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都不可避免地吸收着不同种类的舞蹈形态,互相交织、兼容并蓄,而这种混合型的舞蹈种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断的吸收性和强大的包容性,它们在舞蹈本体中可以容纳有助于其完善和发展的舞蹈形态。拉丁舞最初被称为拉美民间舞,是15世纪末殖民运动兴起与多种文化大交融,15世纪新航路开辟及16~19世纪长达4个世纪的黑奴贸易使拉丁民间舞变成了印第安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三种文化混合的舞蹈。拉丁民间舞经多元融合发展后,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如巴西激情澎湃的桑巴、北美活泼俏丽的恰恰、古巴柔情婀娜的伦巴、西班牙气势恢宏的斗牛舞以及美国西部诙谐跳跃的牛仔舞。拉丁舞的五个舞种风格各异,每一个舞种在发展中又都吸收了各式各样的民间舞成分,这种强大的包容性为中国风格的融入奠定了基础[3]。敦煌舞就是丝路文化交融的产物。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文化艺术沿着古丝绸之路进入中原,自此构成了一种典型西域风格的中国传统乐舞。石窟壁画上的“飞天”是中西结合的最完美的佛教乐舞形象。飞天舞姿大幅度地、十分性感的扭腰出髋、伸臂扬掌、动作舒展具浓朗的特点。”[4]佛教文化刚传入中国时,敦煌壁画飞天舞姿因其典型的西域风格,呈现出婀娜、丰腴的特点,后来由于受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飞天舞姿也逐渐趋于宁静和谐、典雅内敛的特征,但动作上仍然保留着“扭腰出髋”的凸显女性人体美的西域舞蹈特征。“东西方舞蹈艺术从表面上来看,它们的形态迥然不同,但从共时性来看,它们之间有着互相牵连的,扯不清的渊源关系。”[2]敦煌舞“飞天”形象融合了中西方舞蹈文化各自的典型特征,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因此敦煌舞这种“混合型”舞蹈融合在体育舞蹈形式之上,也能找到与自己相同的部分基因,兼容并蓄,被中西方观众所接受[5]。

(三)人们对“飞天美”的客观性认同

东西方文明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会滋生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及艺术形态的外化形式,但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及外在形态的内在含义趋于一致的“事物”,即便在文化差异下,也会产生共同的体验。隆阴培曾在《舞蹈艺术概论》中指出:“不同时代的不同阶级具有各不相同的审美意识,这是普遍现象,但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舞蹈,由于它们符合历史变革的进步意义或者反映了包括不同阶级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符合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所以也能引起不同阶级群众的共同美感[6]。”此外,隆阴培还曾说,“由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多样统一的舞蹈结构、精湛超绝的艺术技巧和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所构成的舞蹈艺术的形式一种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如果舞蹈家们能够成功而恰当地运用它们,就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出民族和国界的范围,赢得全人类的共同喜爱[6]。”由此可见,拉丁舞与敦煌舞这两个舞种对于共同事物的诠释虽有“形”的差异,但创作者依然可以将之贯通,探索到东西方意象符号的共通性,从而获得了西方体育舞蹈爱好者对作品所传递的“飞天美”的客观性认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舞蹈创编者对于两种语汇的恰当运用,使得人们对作品的认知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和地域的范围赢得了人们的共同喜爱[7]。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丝路·行》创编者是在对东西方舞蹈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选择了恰当的舞蹈表现形式和舞蹈创编技法,打破了两种舞蹈文化的差异,实现了西方的体育舞蹈与东方的敦煌舞的“对话”,这是《丝路·行》创编成功并获取认同的关键。由此可见,融入“中国敦煌舞元素”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丝路·行》也必然会超越时空、种族、国家及地域的界限,使世界体育舞蹈爱好者产生一种“共同美感”的体验,成为融合性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包蕊,崔敏.国际标准舞在我国发展的阶段划分[J].艺术科技,2018,31(02):89.

[2]金千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3]胥燕.拉丁舞的审美文化特征浅谈[J].戏剧之家,2020(10):112.

[4]史敏.敦煌壁画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研究––动静中的三十六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109.

[5]包蕊,崔敏.体育舞蹈本土化发展中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艺术创新”抑或“文化混乱”[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4200–4201.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63–174.

[7]包蕊.“武舞复苏”的现象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3):125–128.

作者:包蕊 崔敏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潍坊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