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说残疾学生的心理引导办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浅说残疾学生的心理引导办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浅说残疾学生的心理引导办法

1特殊院校残疾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因生理原因使部分生活功能受限影响,受家庭社会环境过度关注,以及来自社会的歧视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多方面的心理问题。调查小组对高职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残疾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样本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主。发送调查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同时对特殊院校的相关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老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QQ、邮件、电话、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评分处于中等分数达到65人;有15人测评分值较高,有焦虑紧张症状或倾向;30%的残疾大学生存在不平衡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敏感与健全学生相比,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残疾人会遭遇各种困难,多次经历过挫折的内心逐渐变得脆弱敏感,过分关注自身不足,不能正确和乐观地看待自己生理缺陷。74.67%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到过歧视,60%的残疾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孤独自闭孤独感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内心体验,残疾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限制,活动场所少,交流对象有限,残疾学生在假期大都选择闭门不出在家上网,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甚至孤僻、自闭行为。调查发现,84.2%的残疾学生不喜欢见陌生人,缺少交往意愿。悲观失落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残疾学生对自身不幸的了解和感受越来越深刻,会与家庭的其他成员或社会上的健全人作对比,抱怨命运的不济,严重的产生意志消沉。尤其是后天因素造成的残疾,悲观情绪和受挫感最为强烈。在考试、情感受挫时也容易产生退学等逃避心理,62.5%的残疾学生觉得自己不是自己,自我否定,只有31.5%的残疾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焦虑易冲动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的残疾学生,容易对个体生存和未来发展产生焦虑。部分残疾学生焦虑心理以爆发式情感表现,表现为烦躁、愤怒,有的则将内心痛苦掩饰在心。34.67%的残疾学生有头痛、脖子和肩膀酸痛的体验,长期压抑、抑郁,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并产生冲动的行为。14.67%的残疾学生曾经“想轻生”,有过自杀倾向,聋人学生所占比例较大;5.3%的残疾学生曾有过自杀行为,以肢残学生和后天致盲残疾学生居多。偏执自我,人际交往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残疾学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呵护和关照越来越多,表现为思想简单,情商低,容易在人际交往遭遇挫折,部分残疾学生因此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2残疾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生理缺陷影响由于生理缺陷,残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许多残疾学生因为自己身患残疾,与正常人不同,为避免他人的嘲笑和异样的眼光,会减少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形成自闭、自卑的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因生理问题遭遇偏见、歧视和挫折,容易累积诸多牢骚和不满,造成悲观消极心理。家庭教育影响家长的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相对于正常孩子,父母与残疾孩子的心灵交流普遍缺乏,部分家长对残疾孩子未来缺少期待,或对入读高等学校的残疾孩子期望过高,而很少过问他们的心理。即使孩子出现心理异常,一些家长因养育孩子残疾一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焦虑而把不良的心理情绪和暗示传递给残疾孩子,使残疾学生产生消极低落情绪或心理偏差。学校教育影响由于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残疾心理研究不多,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多数特殊院校重点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素质等培养,忽视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教师资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专业素养,或不了解残疾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在教育学生时如果方法不当,反而会损伤残疾学生的自尊心,加重残疾学生的孤独、自卑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残疾人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歧视依然存在,对残疾人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虽然社会上愿意为残疾人提供支持的现象逐渐增多,但由于缺乏对残疾人心理的了解,多数给予残疾人的只有同情和怜悯,不能真正关注残疾人的自尊与特点。

3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实践

实行心理导师制度采集心理信息。根据残疾学生相对自闭,不愿意主动咨询的情况,通过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日、自然观察和讨论了解残疾学生的心理动态。开展心理咨询。每周指定一天为心理咨询日,实行心理导师值班制。值班导师走进残疾大学生,对于一些经导师组讨论后确定的有针对性的预设问题,进行问询和谈话,了解残疾学生的看法。心理工作例会。每周星期五下午举行周例会,汇集本周内残疾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他们的心理动态。个案辅导。对出现的个案开展集体讨论,对心理信息进行归因分析,确定指导方法和步骤。再根据导师与问题聋生的亲和度以及导师的优势指导能力,确定一位心理导师具体负责实施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动能、情绪控制、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拓展、正确的婚恋观方面进行引导,及时纠正他们在情绪意志、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偏差。开展有效的沟通。针对聋生沟通不畅的问题,建立手语沟通、书信沟通、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沟通几种沟通方式。在心理咨询室门口公布心理咨询的时间和联系方式以及QQ和邮箱号码,方便学生咨询和交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激发残疾学生健康心理大学的校园文化对残疾学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残疾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特长,提高自信心。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结合残疾学生的特点组建聋人舞蹈社团、跆拳道社团,盲人合唱队、诗社,肢残人文学社、书画社等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全校性的各类文艺、体育比赛。集体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残疾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团结协作精神。一些坐轮椅的重度残疾学生即使不能直接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但也能通过做拉拉队,为同学加油助威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自身的价值,从而走出孤独、自卑的阴影。帮助残疾学生消除就业心理偏差,做好合理的择业定位毕业后能否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是残疾大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学院心理健康小组成员充分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前为毕业生重点做好就业与择业心理、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辅导,帮助残疾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与自身,正确合理定位,消除就业心理偏差,以良好的就业心理姿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联系外界交流,为残疾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学院心理健康小组能够围绕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相关讲座。并与相关医院精神卫生部门挂钩,发现问题及时向家长提供治疗和康复建议。平时邀请校外的爱心人士、团体与残疾学生交流,让残疾学生有社会认同感。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能够根据残疾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逐步完善特殊院校心理健康机制,提高残疾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更好地接纳自己,降低残疾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率,多数学生毕业后能以更好的姿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在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学校98.43%的残疾毕业生都已顺利就业,并利用学得的一技之长,积极为社会服务。

作者:邱淑女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