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游戏治疗在残障教育的运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游戏治疗
在第一矫正期,患儿表现出对游戏浓厚兴趣,但游戏外仍表现出多动行为;第二矫正期,患儿多动行为明显减少,基本能够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多动行为的发生次数趋于稳定。戴王磊、厉芳红对84例ADHD患者进行治疗,并分为两组。一组用家庭游戏治疗,一组用感觉统合训练。研究发现,家庭组和统合组的有效率分别达到84%和83%,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和家庭游戏总体疗效相当。但作者认为:家庭游戏疗法更加方便,费用少,更有利于家长和患儿接受。刘敏娜、王敏、黄哲等[11]探讨了结构式游戏治疗对ADHD患儿的影响。他们对24例ADHD儿童进行评估,并用结构式游戏治疗进行干预。在治疗前、后、以及半年后随访时用儿童少年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进行效果评估。24例ADHD儿童在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总分明显提高,半年后随访时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oners父母症状问卷各因子分治疗后明显降低。王巧敏、黄钢、章小雷等将沙盘游戏疗法应用到一组ADHD患者中,并设对照组。采用ADHD父母评定量表第4版、Coners父母症状问卷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儿童进行疗效评定。最后发现:实验组儿童ADI-ID父母评定量表的总分、注意力缺陷分、多动/冲动分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得分。其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多动指数、学习问题及多动冲动等均比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
对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治疗
治疗后,该儿童对玩具的兴趣提升,并能与同伴一起游戏;能主动遵守老师提出的要求并主动地向父母讲起;能主动与人交往,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所带来的后果。请教师及家长填写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及我国的诊断标准,治疗前ABC量表测查57项有48项存在,治疗后只有8项存在;我国的诊断标准治疗前16项中有10项存在,治疗后只有1项存在。在半年后的追踪及家访中并未发现明显反弹。毛颖梅、谢倩、刘红艳对一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了游戏治疗,并用自制的观察表对儿童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在16次治疗后,该儿童在感官知觉上的得分大幅度提高,在粗大动作一项上的得分几乎能够适应环境需要。在精细动作、生活自理、社会技能方面也都有一定提高。并且,其有利于社会的行为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加,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在第10次治疗之后就再未在治疗中出现过。姚嘉、毛颖梅利用倒返实验设计对一名患有轻度孤独症的幼儿实施了游戏治疗,并在实验中发现:干预期内的仪式性行为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基线期;干预期内患者的行动回应、目光接触行为比在基线期内有明显的增加;干预期内患者的手势请求帮助、语言请求帮助、共同注意、目光追随能力均比在基线期内有明显的增加。
对脑瘫儿童的游戏治疗
他们认为这种治疗方法能较好的诱发脑瘫患儿的主动运动,对患儿视觉刺激、头控、情绪控制和平衡能力均有显著的疗效,为脑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俞珍J将游戏融入到了对脑瘫儿童的综合性康复训练中。她对30名患者进行了为期2年多的治疗。在康复训练前1周和训练后6月采用粗大运动测试量表对患儿进行效果评估。最后测得训练后较训练前得分显著提高。因此,她认为:游戏融人康复训练后能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在她的研究中,虽然没有运用系统的游戏治疗,但其疗效任然能说明游戏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作用。
对感官障碍儿童的游戏治疗
研究者认为沙盘游戏心理干预是改善聋童其社交恐怖的一种有效心理支持方法。王敏、郑权通过实践,有意识地对聋童进行沙盘治疗,并且对于患有不同心理问题的聋童,针对性的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沙盘游戏。其中包括:限时制作沙盘、团体沙盘、个人沙盘制作和故事讲述。研究发现,沙盘游戏治疗有助于聋童表达自身感受,能有效改善由于残疾引起的自卑心理和人际沟通不良。
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游戏治疗
木偶游戏能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的表达感受,宣泄情感问题,化解人际矛盾,改善沟通技能。研究者认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被智力缺陷所掩盖和忽视,而游戏疗法能够帮组治疗师和教师更好体验智力障碍儿童的内心感受,及时予以帮助。综上所述,我国应用于特教领域的游戏治疗呈现出三个特点。(1)应用范围小。游戏疗法主要集中在孤独症和注意缺陷多动症两方面,而在智力障碍、感官障碍等方面应用较少。(2)系统性不足。特教领域的很多游戏治疗并不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多是将游戏或游戏治疗融入到其他训练或教学活动中进行,并未形成一套独立的治疗体系。(3)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应用都属于实验性的,用以对比游戏治疗和其他疗法的优劣,探讨游戏治疗的有效性等,并未将游戏治疗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本文作者:金星霖1王纬虹2作者单位:1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