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清代宗室诗词创作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奕绘收藏古董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1.由于荣王府有珍藏古董的传统,奕绘和太清又嗜好收藏,因而家中的古董文物很多,夫妇二人又时常品玩、题咏,奕绘也就创作了大量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这些诗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奕绘夫妇嗜好古董,喜欢题咏,每当获得一件古董,便立即品玩欣赏,然后以诗词题咏,留下不少佳篇。因此有人称他们“闺房韵事,堪媲赵管”①,也有人把他们比作赵明诚与李清照。奕绘购得古玉笛一枝,就立即填写《翠羽吟》题咏,太清也题咏了《苍梧谣》;夫妇二人游览石堂购得开元刻石和卢襄诗碣,不但都写诗题咏记其事,而且还次卢襄刻诗之韵写有《唐碑用卢襄韵》(奕绘)和《游孔水用吴郡卢襄石刻诗韵》(太清);奕绘获得李唐的《秋涉图》,就题咏了《李晞古〈秋涉图〉歌》,太清也题咏了《题李晞古〈秋涉图〉》。奕绘夫妇题咏的古董器物颇为广泛,如古钱、古刀、古剑、古玉笛、古锦诗囊、古玉袈裟环、古木几、古玉琴帚、古牙牌牌谱、古书、古砚、古纸、古笔筒等等。然而,荣王府收藏最多的是古画,因此奕绘题咏古画的诗词也最多,从以下篇目即可看出:《鹧鸪天•题〈宣和竹鸡〉二首》、《眉峰碧•题赵千里〈古木寒鸦〉二首》、《题倪云林〈江山平远图〉》、《题倪云林赠云门上人长卷次图中自题韵二首》、《题倪高士〈清閟阁图〉》、《王叔明〈寒林策蹇〉》、《文征明〈东坡诗意〉》、《文征明〈雪山图〉歌》、《题文征明〈送子观音大士像〉》、《题文衡山〈雪景〉大轴》、《题黄鹤山樵〈听松图〉再次图中韵》、《醉翁操•题黄鹤山樵〈琴罢闻泉〉》、《题赵子固画兰二幅长卷》、《题仇十洲画〈汉宫春晓图〉》、《木兰花慢•题仇十洲〈深岩列妓图〉三首》等等。在文房四宝中,荣王府珍藏最多的是古砚,奕绘题咏最多的也是古砚。其《二砚歌》云:“忆昔先人十一砚,作歌者九二未登。”自注云:“《九砚歌》,余少作也,今不存已。”其《夏云峰》序云:“余旧藏宝砚九枚。”奕绘对古砚特别嗜好,其《二砚歌》云:“嗟余于世鲜嗜好,惟斯砚癖自莫惩。……宝砚错落刊汝用,湘管攒簇盈吾縢。顽石柔翰有何好,见之眼明如饿鹰。”其《砚歌寄容斋》所写“持以赠君”的端砚,是其父绵亿生前所用,“端溪羚羊峡中石,先考亲题镜轩号”。其《二砚歌》首先题咏所获价值千金的巨砚“,文曰池濠称墨汁,海甸壑龙不畏鹏”,“螭文缘边古凹黑,土蚀日炙觚无棱”。其次题咏“近所获”的东坡绿石砚,“想当黄州儋耳日,追逐凤咮龙尾朋”,意谓苏轼贬谪到黄州、儋州时,这块绿石砚应该与凤咮、龙尾在一起。所谓凤咮、龙尾,都是苏轼诗文写到的砚名———苏轼有《凤咮砚铭》、《龙尾砚歌》。奕绘的《铜雀瓦砚歌》没有去题咏瓦砚的形制、颜色和镂刻等,而是由瓦砚联想到曹操修建的铜雀台“妓馆无人荆棘恶”,“霸业已成灰”,抒发“人生对酒亟当歌,古来豪杰今安在”的感叹,并表达及时享乐的思想。此外,奕绘还题咏过古老、珍贵的侧理纸以及笔筒等。其《侧理纸》诗云:“上海拨苔拾龙乳,紫花侧裂纸纹斜。“”谁知神物不泯灭,存存成性归我家。”侧理纸,又叫苔纸。东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就有记载“: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侧理纸在清代极为少见,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云:“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奕绘有《徵招•刻文木竹林七贤笔筒》,歌吟笔筒上雕刻的竹林“七贤人,知魏将乱,徉狂避世”,“坐竹林里”,“对弈弹琴”,表明他对避世隐逸、悠闲自适生活的欣赏。奕绘大量创作题咏古董的诗词,拓宽了诗词创作的题材,特别是拓宽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象。古人以婉约词为正体,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因而词中多用春花秋月、芳草垂柳、微云薄雾、斜风细雨等柔美的自然意象,即使变体的豪放词,虽然增加了羁旅行役、仕途奔波、烽火胡尘、铁马金戈等事功意象,但也很少有古玩古物、金石书画等人文意象。尽管宋代也出现了题咏古董文物的词,但毕竟不多;清初搜集古董的风气浓厚,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逐渐增多;到了清代后期,像奕绘这样既收藏又题咏古董文物的文人才大量增加。奕绘的诗词本来就多读书、听琴、题集、论道、弈棋等人文意象,再加上大量题咏古玩字画的诗词,使得他的诗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
2.由于荣王府珍藏的古董中古画最多,奕绘也就创作了很多题咏古画的诗词,或准确传达出画的意境,或表现出画家的生命意趣和精神境界,或表达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题画诗词,是为特定的画面而题写,必须做到“诗中有画”,即其内容、思想必须或明或暗涉及画境或画的作者,力求表现画的神韵和画家的审美追求。奕绘的《李晞古〈秋涉图〉歌》就生动形象地描绘画境,详细地描摹画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表现难以渡涉的愁苦:一波一波写秋水,鱼梁半沉秋水底。遥源飞瀑云中落,近岸西风树间起。一枝一枝写秋树,木叶藤梢尽东指。枯杈怪石莽林立,既济一人到边沚。左牵长绳援彼翁,右手扶帽愁而视。彼翁抠衣没及踝,战战栗栗心在趾。童子担囊且拄杖,误历深处惧复悔。两人欲涉方束带,一童解袜一膝跪。瘦金高题“秋涉图”,阴篆深钤“项叔子”。隶书四字径半分,晞古李唐临绢尾。得画十年不敢题,我思古人难并美。勾渲无皴尚唐法,元明作家应羞死。天际缥渺数峰青,去此江干三百里。奕绘这首题画诗,不仅详细描绘画中江面的水波,远处的瀑布,岸边的秋树木叶、枯杈怪石以及画上的题字、钤印,而且将画境表现得鲜活生动,特别是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得细腻具体,栩栩如生。奕绘题山水画的诗词不但能够表现画境,而且还能表现画家的人格、精神。如其《题倪云林〈江山平远图〉》:远山澹如云,秋水清若空。支流乱丛石,响入疏林中。林中有草亭,豁达开心胸。此境梦已熟,此画与梦同。倪云林即倪瓒,是元季绘画四大家之一,善画自然山水,往往以远山淡水、疏林坡岸、枯木茅亭为主,尤其爱画空亭,其画给人简洁、疏朗、清雅之感。奕绘这首题画诗,风格简淡清雅,以洗练的笔墨描绘了画面清远萧疏的意境,表现出倪瓒超脱世俗、孤介不群的精神境界。奕绘写有《题王石谷〈友梅轩图〉》一诗。王石谷善画山水,开创虞山派,曾主持创作康熙南巡的《南巡图》而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但他不愿入仕,仍然回到江苏虞山老家,以书画为生,过着生活清寒却精神自由的生活。他的《友梅轩图》表现与梅为友之志。奕绘此诗先描绘画境:“空山结茅屋,流水依柴门。梅花与修竹,相得若昆弟。”然后称许王石谷“幅小不画花,当画梅之魂。苍颜和秀韵,香生老树根”。梅花具有傲雪凌霜、冰清玉洁的神韵,而奕绘在诗中赞美王石谷与梅花、修竹结伴,具有特立独行、超迈孤介的精神追求。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内容虽然要与题咏对象密切相关,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题咏对象,还要借物抒怀,表现题咏者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荣王府珍藏有宋徽宗画的《宣和竹鸡》,奕绘和太清都有题咏。奕绘的《鹧鸪天•题〈宣和竹鸡〉二首》云:花押分门御笔肥,竹竿勾勒粉霜微。汴梁未破金兵远,不画军储只画鸡。清醮罢,谏书稀。浓梢墨尾势如飞。凄凉老向黄龙府,故国鸡声逐梦归。一曲春灯选妓陪,八旬老子讲经回。休争臧谷亡羊异,书画曾亡宋国来。全羽翼,好冠腮。将雏大似靖康哀。流传七百年前迹,供取晴窗一展开。宣和(1119~1126),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此指宋徽宗。奕绘这首词不仅描写画境,还将宋徽宗画竹鸡与北宋亡国联系起来,由竹鸡携雏觅食联想到金人掳去徽宗、钦宗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北撤的靖康之难,批评宋徽宗热衷于道教,沉溺于绘画,“不画军储只画鸡”,终于导致“书画曾亡宋国来”。奕绘购得明代画家周东村的《传经图》后,写了《题周东村〈传经图〉》八首诗题咏。其二云:石濑松涛隔户听,水光山色入帘青。此间抱子忘言坐,胜读古人糟粕经。周东村画的《传经图》,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此诗前两句当是描绘《传经图》所画山水景色,后两句应该不是《传经图》画的内容,而是奕绘品读《传经图》后抒发的感慨,表明其精神追求。确实,读书、读经,要分清精华和糟粕,有选择地阅读、吸收;如果阅读古人的糟粕经,还不如抱子静坐。可见奕绘对于读书、读经颇有自己的见解。奕绘题咏古画的诗词,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视觉艺术转换为语言艺术,把空间艺术转换为时间艺术,原画的意境、神韵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诗画两种艺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既扩大了画的影响,又拓宽了诗的表现领域,还提高了诗的表现艺术。
奕绘喜好收藏、题咏古董的原因
1.我国的古董收藏,从宋代形成风气后,经过元代的延续,到明代空前兴盛,因为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士大夫以收藏为风雅,而到了清代,皇家宫廷和民间收藏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皇家宫廷收藏在乾隆朝达到鼎盛。奕绘的曾祖乾隆皇帝风雅好古,特别喜欢古书字画等艺术品,然而他不仅只是收藏、鉴赏,还要兴之所至地在上面题字、题诗、钤印,现在见到的很多珍贵的古籍、字画都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其收藏品囊括了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文房用具、古书及其它杂项。乾隆皇帝曾敕命编纂著录内府所藏释道书画的《秘殿珠林》24卷和非宗教题材书画的《石渠宝笈》24卷,以及著录内府所藏古代青铜器的《西清古鉴》40卷。清代的民间收藏也极为兴盛。由于收藏盛行,各地城市的文物市场,生意也异常红火。京城著名的琉璃厂古玩街,清初的古董商就开始在此经营,乾隆时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古董、书画就地陈列,四方人士之精鉴赏者,辄问津于厂焉”①。除了都市古董市场,还有很多生意人不辞劳苦,跑到偏远地区去发掘地下埋藏,“牟利者,置窝棚于其地,掘而货之”②。清代的许多士大夫搜求古董文物,不仅仅是为了庋藏增值,还以之作为把玩、鉴赏、题咏之物,因而形成文坛浓厚的题咏古董文物的风气。这也是前朝少有的人文现象。文人士大夫一旦获得古玩字画,就要邀请同道、朋友一起来观赏鉴别,考定其年代和作者,品味其美学价值,然后赋诗填词。清初阳羡词派的领袖陈维崧出身名门,父亲、祖父都跟晚明社会的书画名流有过广泛交往,家中的收藏极为丰富,可惜后来散失殆尽。陈维崧曾在诗中多次慨叹家中的书画藏品散落,而且创作有不少咏叹古文物的诗词,如其《满庭芳》(龙德殿边)就是题咏宣德窑的一件青花脂粉箱。清初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也有题咏古玩古画的诗词,其有名的《玉带生歌》即题咏文天祥用过的端砚,因其砚有白文如带,故称“玉带生”。这种收藏并题咏古董文物的风气,到清代中后期更加浓厚。与奕绘曾一同任职宗学并与顾太清传出婚外恋情的龚自珍,就喜欢收藏并题咏古董文物。道光五年(1825)十二月,龚定庵获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印上有文曰“緁伃妾赵”,以为是赵飞燕故物,非常高兴,立即题诗四首,第二年初春,又遍征文士题诗③。龚自珍也喜欢题咏古画,写有不少题咏古画的词,其《青玉案》序云“:乾隆壬寅,潘兰公编修画柳,自题一词,甚凄婉。此轴藏沈听篁编修家,听篁嘱和原韵。”其《百字令》序云“:蒋伯生得顾横波夫人小像,靳予曰‘:君家物也。’为填一词。”①其《卖花声》序云:“近世菊花,粉红骇绿,无复东篱古意。偶客秣陵,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词赏之。”此外,龚自珍还写有题咏古董的《菩萨蛮•汉宫熏炉》、《天仙子•自赋所藏叶小鸾眉纹诗砚》②、《吴市得〈题名录〉一册,乃明崇祯戊辰科物也,题其尾一律》等。与奕绘、太清交谊颇深的大学者阮元,特别嗜好搜集古玩古书古画。他曾殚精竭力搜求秦石刻和汉砖,其《题秦二世琅邪台石刻》诗云“:我求秦石刻,若秦之求仙。求仙不可得,石刻终难淹。……得此足以豪,神发忘食眠。”③龚自珍也说他“:人间汉砖有五凤,广陵尚书色为动。十笏黄金网致回,欧阳欲语瘖犹梦。”④因而阮元收藏的古董文物颇多,并且他也喜欢和好友、门生鉴赏、题咏。他写有《题宋高宗〈瑞应图〉》、《赵忠毅公铁如意歌》⑤、《题家藏汉延熹华岳庙碑轴子》、《题〈陈迦陵先生填词图卷〉》⑥、《敬题御赐恽寿平模元人〈万竿烟雨图〉》、《敬题御赐恽寿平模黄鹤山樵〈松崖翠壁图〉》等诗。阮元还曾将他珍藏的宋本《金石录》请顾太清题词,顾太清写有《金缕曲•芸台相国以宋本赵氏〈金石录〉嘱题》,词中称赏《金石录》是“人间奇宝”,赞扬“芸台相国亲搜校”,并指出鉴赏、题咏者不少:“押红泥,重重小印,篇篇玉藻。”奕绘与龚自珍、阮元交往密切,必定受到他们题咏古董风气的影响。乾隆皇帝更是喜欢题咏古玩字画,为许多古代名画题过诗,如《题夏圭〈山水卷〉》、《题高克恭〈山水〉》、《题倪瓒王蒙合作〈山水〉》、《题唐寅〈清泉高阴图〉》、《题徐渭泼墨十二种•石盆幽兰》、《题蓝瑛花鸟十二帧•古树寒鸦》、《边文进〈双喜图〉》等等。奕绘写有《读高宗纯皇帝御制诗全集恭纪》诗五首,他的其它诗中还经常引用乾隆皇帝的诗句,而且注明“恭录《高宗御制诗》句”,所以奕绘一定读过曾祖乾隆皇帝的题画诗,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奕绘的祖父永琪,博学多才,工书善画,也喜好古玩字画,可惜只活了26岁。奕绘的父亲绵亿“精画仙佛,古雅得王维、吴道子之遗风”⑦,并且也喜欢收藏古砚字画等。在家庭传统的熏陶和社会风尚的影响之下,奕绘也就特别喜好收藏、题咏古董文物,他的书斋就叫“观古斋”,“观古斋中古可观,壁间集锦最宜看”⑧,而且他还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太清就说“先夫子平生好古,更兼考据精详”。
2.奕绘喜欢收藏、题咏古董,也是自身热爱、学习汉族文化的需要。奕绘收藏、鉴赏、题咏古董文物,是学习汉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学习汉族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清朝乾隆时期,满族汉化的程度已经很深,皇室贵胄从五、六岁开始就接受满汉两种文化教育,满洲贵族学习汉族文化的风气非常浓厚。奕绘特别热爱汉族文化,尤其喜好书画诗词。他“六岁读《论语》”①“,十五岁著《读易》十则”②,而且平素爱诗,“万首唐诗,爱精华而韦编卷破”③,特别喜欢李白的诗“,一卷青莲诗,从来不去手”④。他很小就学习书法绘画,12岁开始写诗,22岁开始填词,同时广泛收藏法书名画,品玩鉴赏,诗词题咏。因为搜求珍藏古董文物,不仅具有经济增值的价值,而且还可品鉴欣赏,提高古代历史、文化、审美素养;品玩欣赏古代书画名家的作品,还可借鉴其书画技艺,提高书画鉴赏和书画艺术水平;以诗词题咏法书名画,还可练习写诗作词,提高诗词创作的水平。所以收藏、品玩、题咏古董文物就成为奕绘和太清学习汉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奕绘常以诗词题咏古画,正是为了学习诗词书画,提高汉族文化修养。既是大诗人又是书画家的苏轼曾说“诗画本一律”⑤,北宋画家郭熙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⑥。诗人写诗与画家作画在构思和摹写物象等方面有相同的规律,绘画的经验和规律可通于诗,观画可悟诗家三昧。因此奕绘经常从古画中获得诗词创作的灵感,除了画的题材内容,构图的疏密、画面的层次、用墨的干湿、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浓淡等等,都给写诗以启发,而且题咏同一幅古画,或用诗,或用词,既学习了绘画,又练习了诗词。奕绘和太清共同收藏、欣赏、题咏古玩字画,不仅丰富了艺术生活,也提高了汉族文化修养。
本文作者:胥洪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