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外国话语转型文学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清末时期,西方外国文学作品开始进入我国,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外国文学进行翻译研究;而后在二十世纪初,在大学设立了外国文学课程,开始慢慢的对外国文学进行话语研究。在研究话语的过程中,外国文学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带去了极大的影响作用。可是作为学科研究发展却比较的缓慢,因为外国文学在我国缺乏相应的累积信息、文学资料匮乏。在这个时期,对于外国文学研究话语基本上只处于译介阶段,主要通过文学史写作和译介性文章表现。其中出现了多元化的话语,但学者们的希望都是参考外国文学,创造新文学。随着新民主主义的出现,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从多元化的话语向着一元化话语转变,提出要进行批判性的继承,这时强调了文艺的政治性,局限了文学的研究空间。而在时期,外国文学研究发生了大变化。由于纪要的出现,扼杀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直到七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研究再次以译介的形式出现,强调的仍然是政治性。
二、外国文学研究话语的重新构建和转换
(一)批判模式和阶级话语的退隐和滞留话语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新旧话语间肯定会经过一番缠斗才能够实现最终的转变。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官方对外国文学工作的主要态度就是不仅要想“十七年”的话语传统和理论资源的回归,同时也要面对变化多段的当代文学现实,同时这也是研究人员应该要遵守的规则。
(二)现代派文学论争和人道主义讨论的话语分析在新时期外国文学界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冲破“十七年”划定的思想禁区,让古典文学应该具有的地位得到恢复,补上之前落下的现代主义一课就成为了最为迫切的任务。各个学派对论争对象的认识不同,但是讨论的目标却比较清楚,这个目标就是对“十七年”以来对两个论题的认识偏差和迷误进行清理,将现代派文学和人道主义转变成我国的建设性话语资源。虽然现代派文学和人道主义讨论在论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要看到积极的效果。
(三)新理论引入对话语转型的影响在1985年经过了一段不平顺的酝酿过程之后,整个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出现比较大的转折。在1985之后,西方文化和西方理论开始大量的输入,新一代的学者和人才开始成熟,让学术界和文艺界出现了比较大的突变。1980年代后期的主流话语也开始转变成“文学主体论”。在新理论引入之后,话语的更新开始变得滞后,在1985年到1990年期间,理论的译介热潮并没有对研究实践带来快速的变化,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之间对学界的研究方式和视野起着影响,在短时间内,批评实践并没有能够表现出和理论界相同的变化速度。
三、外国话语的转型和凸显
(一)延续性转型延续性问题主要包括:首先是学科的定位问题,也就是外国文学研究在我国文化以及我国学术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其次是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这样问题和学科的定位问题其实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后是怎么样去认识20世纪的世界文学。在基本目标和问题关怀一致的情况下,1990年代的外国外文学继续引入了西方当论,对20世纪文学和新理论加深和拓展了研究,而且也延续了1980年代的经典重评活动,通过“重写文学史”让1980年代奠定的外国文学新秩序更加完善。1990年的外国文学研究不仅让这秩序中的漏洞和空白得到了充实,继续加强研究形式审美;而且还遇到了新话语带来的问题,这些新问题让原来的外国文学秩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话语中心的形成外国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外国文学”,也就是外国的文学理论、作家作品以及思潮流派等。但是“外国”包含的内容却比较大,每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都需要在这个范围中去取舍。从1980年代开始,学界就已经选择了西方作为外国文学新秩序中的根基,但是也并没放弃学术传统中对东方的重视,在1990年代的时候,西方文学才真正的成为了学界视野当中的研究中心,西方学术话语是渗透才真正的改变了学界的研究模式,成为了话语中心。
四、结束语
从新时期发展到今天,在经过了两次学术转型潮流后,外国文学研究经过了一段比较复杂和步调独特的时期。虽然外国文学的话语转型趋势和学术界是保持一致的,但是它依然会出现自身独特的步调。
作者:黄瑛马菡单位:泸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