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论文

一、结构坚实

视野宏阔,是该论著的另一大特点。在结构设计上,《历程》打破一般的文学史叙述框架,另辟蹊径,以冰心、丁玲、张爱玲三个女作家为中心,并以此形成自己的撰写体例。更为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一主体框架结构之外,论著作者别出心裁,又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辅助性结构或副结构———在每一编的最后单设一章,分论三个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其章节设置是:时代主题的交响(一)———冰心时代的庐隐;时代主题的交响(二)———丁玲时代的萧红;时代主题的交响(三)———张爱玲时代的苏青。这是一个贯通到底的双结构。这样,每一编里实际安排了地位主从的两位女作家的平行比较,冰心与庐隐,丁玲与萧红,张爱玲与苏青,两两相对,所谓“交响”,既是对同时代的两个个性和风格迥异的女作家及其创作之比较,同时,更是对同一时代主题的不同回答和探索,揭示了时代主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交响”,双声部或多声部之谓也。这样一个结构设计,是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同构的,杂树生花,30年间,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涌现出了大批经典性文本,现代女作家依据自身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将探索的触角伸向女性世界的各个角落,她们所提出的现代女性的生存空间和出路等重大问题引发了持续的思考。面对这样一个繁复丰富的研究对象,任何所谓“抽象”、“概况”或“提升”,都不免捉襟见肘,流于简单。作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论著目前的双结构设计可谓高屋建瓴,视野恢宏,它最大程度地将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呈现出来,这使得作者的论述丰富厚重,析出的观点和结论坚实而有力。

二、文本细读

论从“文”出。《历程》在文本细读上所显现出来的硬功夫,是笔者最想强调的,这是论著的又一大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韩立群这一辈属于第二代学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启下”的意义更突出。他们活跃于新时期初期,那个时期拨乱反正、百废待举,表现于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就是学科定位和建设问题,所以这一代学者学科意识尤为强烈。当时最亟待解决的学科问题是教材撰写。在山东,在第一代学者田仲济总主持下,韩立群参与并主持了山东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为山东乃至全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和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文学史编撰,除“史识”外,通读作家作品,对作家全人全文的了解和掌握是其基本要求。韩立群又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分析作家作品,借助于授课,培养了几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于作家作品的烂熟于心和第一手史料的掌握,长期在其中的爬梳辨析,使作者练就了文本细读的基本功,因而其学术研究从不流于空疏、浮泛,任何观点的提出必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作支撑。这种细致而精到的文本解读,在《历程》中俯拾即是。初看起来,《历程》三编的框架设置是平行的,每个时代各有自己的女性主题,即“理性启蒙”、“艰难实践”和“痛苦反思”,借助于对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及其文本的通盘考察和整体分析,三个时代女性主题的界定、特征和差异被清晰地揭示了出来;然而随着讨论的展开,你会发现,在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文学的演变上,作者实质上划分出了两个阶段。1940年代随着愈加深化的殖民地过程,女性在恋爱、婚姻和家庭制度中、在两性关系中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被前所未有地挤压着,女性在所谓“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愈来愈物化、奴化,其结果是女性主体性地位进一步丧失。

三、总结

作者敏锐地抓住它,并层层发掘出来;不仅如此,借助于对张爱玲笔下女性角色的辨析,作者发现,女性愈来愈被物化和奴化的本质正是在这些“文明”、“自由”观念的掩饰下而变本加厉的。而在革命这一新的社会空间中,将文明、自由的观念予以实践之,则是丁玲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一“问题意识”的统领下,《历程》的作者将女性问题一一提出,界定、辨析,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作者:李玉明秦丽萍单位: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