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青少年心理现状及体育对其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青少年心理现状及体育对其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青少年心理现状及体育对其的影响

1.引言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交往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现代科技的发展除了要求人精力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要有追求之志、好奇之心、探险之勇、求实之诚、专注之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能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1996年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研究资料表明,心理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约有30%—40%的求医者有心理问题。据新华社最新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报告(2005)》表明: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目前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8岁以下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博士对五个省市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有异常心理倾向的比例为14.8%。由于心理障碍、人格发展缺陷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曾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伤熊案、中学生杀母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案和因不堪遭受挫折而自杀、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和深刻反思。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和对社会的适应对青少年而言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且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健康身体和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2.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1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一个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自信,即认识、情绪、人格的社会适应等方面协调完善健全的人,才能称为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的国内外学者有很多论述,比较权威的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早期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我国学者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认识活动正常;情绪生活健康;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2.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随着儿童向青少年的转变,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变化,心理会发生急剧变化,表现为感情丰富,情绪起伏不定;青少年人格尚未成熟,好幻想;追求时尚,对新鲜事物敏感而好奇;内心充满矛盾,表现出对抗行为;易受外界的诱惑和他人的影响。有些青少年不能适应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成长的烦恼、学校和家庭的期望,而产生某些程度的危机,特别是原先心理不很健康、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青少年期是心理状态最不稳定和易发生障碍的时期,因此,适宜的运动并让青少年构造健康身体并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而且迫切。

3.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具有娱乐性、竞争性、交往性等特点,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改善青少年的情绪状态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运动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etal,1990)。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增强。正如Son-strotm在1992年所说:“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者能胜任某种任务。”班杜拉的自定效理论认为,人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是较为困难的任务时,其自定效能水平就会提高。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锻炼是一个困难的事。如果他们能够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一种自定效能的提高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和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分散注意理论认为:体育运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诺瑟夫等人进行的研究分析也表明,长期的体育锻炼在减少消极情况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分散注意又令人感到愉快的活动更有效。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其注意力从枯燥的学习活动和日常琐事中分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上去,摆脱暂时的烦恼和忧愁,从而起到缓解和改善其心理的作用。青少年由于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情绪波动大,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性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球类、游泳、体育舞蹈等,可以起到调解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

3.2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和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的毅力。意志品质既是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对抗性强、激烈、体力消耗大易疲劳、艰苦等特点。体育运动过程,总是伴随强烈的情况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胆怯和胃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只有通过辛勤的付出和艰苦的努力,经受无数次挫折和挫败的打击才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青少年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

3.3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的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活动对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安全感具有积极的影响。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运动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Northe-tal,1990)。中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活动多以集体形式进行,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可以使群体中的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强了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Branly(1979)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更易于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关系更和谐,更有助于产生亲近感,消除孤独、恐惧等心理疾病。

3.4有利于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它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组成,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一个人只有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体育活动对于个人的自信、自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体育活动可以对良好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表现出来,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准、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在反复对挫折和困难,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己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个人的优缺点会自然流露出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可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3.5增强社会规范意识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社会适应良好。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也表现为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的一致性。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又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关相对稳定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们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这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尤为突出。体育活动大多是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的活动,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宗旨下进行的活动,在体育活动中,每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的要求。因此,体育运动能帮助青少年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根据社会规范的约束和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社会规范行为。

3.6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具有合作和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条件下进行的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就是追求卓越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比对手更强、更出色。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只有通过全体队员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每个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从全局出发,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发扬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为增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于同一集体,还包括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可以鼓励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有效地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

4.结语总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而且迫切,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和谐和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