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湖北乡村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王玉花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
“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2008年由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全国约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本应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等,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这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留守儿童面对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诸多状况,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着很大的矛盾和分歧。是否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了湖北西部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试图为研究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测查湖北西部两个农村小学和两个镇初中共八个自然班,回收问卷413份,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95.9%。其中留守儿童216,非留守儿童182人。留守儿童中小学生151人,初中生65人,男生112人,女生97人(7人未填)。
(二)方法
1.问卷法: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较适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测查。测验共100道项目。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将8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全量表总焦虑倾向得分,全量表分≥65分说明该生情绪状况总体不良,焦虑程度较高,有适应障碍;在施测时插入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年级、性别等个人资料。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要求被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等。
2.访谈法:调查小组成员深入到各村,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针对性(根据自编访谈提纲)的访谈。
二、结果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40分,处于正常范围内,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4%。除了学习焦虑量表得分为8.5分之外,其余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低于8分)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4%、28.7%、23.1%、20.4%,其他依次为对人焦虑(7.9%)、恐怖倾向(7.4%)、冲动倾向(6.5%)、孤独倾向(2.8%)。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不大,女生焦虑得分略高于男生,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p<0.01)。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学龄段差异
由表2可知,小学和初中的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小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初中生(p<0.05),自责倾向方面小学生比初中生更加突出(p<0.01)。
(四)父母回家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由表3可知,父母回家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和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异(p<0.05)。不论是总体心理焦虑程度还是恐怖倾向得分,父母一年以上才回次家的留守儿童的得分要高于父母回家频率是半年内和半年到一年的儿童。
(五)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通过半结构的访谈,了解到34.3%的儿童在3岁前父母就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4~6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24.9%,7~10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30.3%,10岁以上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10.4%。父亲一人在外务工的占43.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47.1%,这其中又有72.9%的儿童是与祖辈一起生活,13.5%与亲戚一起生活;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一个星期联系一次、一两个月联系一次的比率、几乎没有联系的比率分别是79.7%、12.9%、7.4%。
对父母在外务工的生活状况,59.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基本适应,25.8%认为不适应,14.6%认为无所谓;在情感上,感觉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占49.8%,感觉无奈矛盾的占31.4%,感觉轻松自由的占15%,感觉被遗弃的占3.9%;55.2%的儿童认为留守状况对自己成绩的影响有一些,17.9%的儿童认为影响很大,只有26.9%的儿童认为没有什么影响。
在被问及对父母在外务工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时,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不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出外务工,“感到自己孤僻了,变得内向,不喜欢交朋友”“非常孤独无助,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了笑容”“爸爸身在异乡,我非常思念”。但是也能看到相当一些儿童在留守状况里学习锻炼了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学会了独立,帮助和照顾他人,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有些无奈,但知道父母是为了经济好转出去,这对学习没有影响,反而更加自强自立”“不希望(父母出去),但知道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生活有改变,自己变得坚强独立,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了……”
三、讨论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除学习焦虑因子外其他因子平均分在正常范围内,并且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一些研究的结论相似,如同样以MHT为工具,何资桥等人发现,两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和总均分无显著差异,且总均分低于问卷临界标准65分[2];郭少榕等人也得出了类似结果[3]。“留守”似乎对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影响,留守状态与心理问题之间可能没有明确的联系。
在本研究中,按照留守儿童内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低,其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尤其是学习焦虑方面高达63.4%的阳性检出率对于目前留守儿童学习压力的重负来说可见一斑。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小学和初中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他们的实际监护人也大多文化层次低无法教育,同时面对在外辛苦劳动的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高期望,致使留守儿童无法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过分关心考试分数,害怕学习不好对不起父母。这一点在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其二,留守儿童的最大缺失就是亲子依恋。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母子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这种依恋能顺利完成和发展,它会给个体带来信赖感和自信心.并能够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4]父母缺席,孩子失去了呵护鼓励和情感支持,各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
其三,儿童期是孩子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身体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没有安全感和依托感,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更易产生孤独心理和不同程度的身体症状,容易紧张冲动。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
(二)不同性别、学龄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留守女生在恐怖倾向方面的程度显著高于留守男生,与岳蕙兰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5]。一方面,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面对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神秘感与恐惧感,在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恐怖情绪。另一方面,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面对变化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更易产生焦虑、恐怖等情绪障碍。另外,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及初中阶段。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是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国外关于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以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的行为特征都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6]。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依恋的需要越强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均不如初中生,因此在面对亲情缺乏时,就更易出现诸如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
(三)不同亲子沟通状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父母回家频率不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不论是总体心理焦虑程度还是恐怖倾向得分,父母一年以上才回一次家的留守儿童要高于父母回家频率是半年内和半年到一年的儿童。这个结果再次证明了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儿童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源动力。回家频率高的父母对孩子生活、情感、学习状况的关注度肯定更高,因而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少。我们也看到随着现在通讯设备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是比较多的,基本每周都会有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因为留守经历作为一种消极影响因素,是可以通过父母亲密的情感联系、反应灵敏的高质量抚养质量来加以弥补的。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留守状况让儿童在情感上或多或少有受伤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在认知上不断调整自己,努力适应父母远离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断锻炼自己的独立、坚强品质,积极面对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总结
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总是从问题群体的角度去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大,但小学阶段学生、留守女生和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除生活和学习之外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提供时空隔绝不断的情感支持,尽可能降低留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