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实践中培育心理品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刘玲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跟学科课程不同,它更加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活动中,学生常常需要走出教室、学校,通过调查、考察、实验、制作设计、服务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研究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这个学习过程无论从时间、空间的延续性和跨度上,还是从实践、探究的自主性和深度上都有别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甚至有时还会超出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例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的时候,常常出现因为小组成员意见不一,无法再研究下去的情况。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常常需对校外人员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不少学生有访谈失败的遭遇。这些不仅使得研究计划中途夭折,影响了研究的效果,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本文从活动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入手,分析如何进行相应的排解和指导。
一、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自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现实生活、社会中的问题,属于科学教育范畴。对于如何规范开展研究,如果没有经过必要的指导就投入研究,学生很容易遭遇困难和挫折,从而失去自信心。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一)进行方法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到两类基本方法,一类是完成主题活动全过程所需要的程序类方法,例如怎样选择和确定活动的主题,如何围绕主题制订具体的活动方案,如何进行开题论证和答辩,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何整理调查研究的结果,如何进行展示和交流等等;另一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或叫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观察的方法、访问调查的方法、设计制作的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感悟、学习、掌握相应的方法。在方法指导上,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要尽量避免单一、枯燥的系统讲座,要适当结合案例,尤其是本届或往届学生做过的研究课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并在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关注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切实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避免盲目的失误,帮助他们在提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研究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提供必要支持,为学生树立自信搭起桥梁
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物质条件等限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遇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研究的进展,了解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随时给予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不仅要在思路和方向上进行引领,在情感和意志方面给予鼓励,还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如:帮助学生协调指导教师、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关系,联系活动需要的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为他们开展实践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搜集信息资料的途径,如相关的网站、书目、查找范围等,提高他们活动的效率。在活动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如必要的工具和辅助材料等。
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活动。然而在活动中常常出现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而无法继续研究的情况,这实际上涉及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分工协作,共同进步,分享快乐。怎样指导小组合作呢?
(一)成立合作小组
小组的组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按异质分组的策略,把不同思维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选责任心较强、能够协调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学生作为组长。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当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可以由学生自己按兴趣自愿成立小组。组长的选定可以由学生推举或自荐的方法产生,不同的活动主题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来担任组长。
(二)指导学生学会合作
小组成立后,教师要通过专题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学会合作,以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学会欣赏与接纳、学会分工与协作等。同一个小组的成员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各有差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接纳自己的合作伙伴,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到其他成员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同时,对于一些在探究活动中有困难的学生,例如性格内向、纪律欠佳或某方面能力薄弱的学生,要鼓励学生主动接纳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相应的锻炼,增强自信心。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分工明确,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在进行分工时,既要尊重学生们的自愿选择,也要考虑研究工作的需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鼓励他们主动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实践中学会各种研究本领。在探究过程中,小组要适时组织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彼此鼓励,互相支持,主动配合,共同完成研究任务。活动总结时,要组织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活动中承担了什么任务,起到了哪些作用,与大家合作得怎么样,共同总结合作的经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组长缺乏组织和协调能力,有的组长不善于听取组员的意见,教师要因势利导,教给方法,纠正偏差;有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不够积极主动,缺乏责任感,教师则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责任,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督促。还可以采用评价手段,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了解上述情况并适时介入,及时肯定和介绍合作学习中的正面经验和成绩。对于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也尽可能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予以化解。
三、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许多学生会不习惯、不适应与陌生人打交道,遇到这样的活动往往会打退堂鼓。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备和社会人员的不理解,也常常容易遭受失败。这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开展研究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学生做好必要的准备。如:帮助学生联系访谈对象,说明活动目的;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获得支持;与其他教师协商,共同指导学生活动。沟通前进行准备是很有必要的。以访谈为例,访谈的准备包括确定访谈对象、制定访谈计划、拟定访谈提纲、学习访谈技巧、模拟访谈、准备访谈工具等内容,这些都是访谈成功的基础。在实施访谈前,教师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建议学生准备好访谈工具,提示学生围绕探究主题,按原定计划和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并注意倾听、认真记录。为了保证记录全面,可以采用多人同时记录的方法,或借助摄像机、录音机等辅助工具。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完成任务。在学生外出沟通前,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必要的指点。例如:鼓励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树立自信心,大胆地接触访谈对象,灵活运用准备活动中学习的各种技巧;注意尊重对方,说话要礼貌;根据不同的对象(如同龄人、成年人的区别)和场合,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态度以及某些必要的准备工作(电话联系预约、开介绍信等)。在学生完成访谈等沟通任务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在交往实践中战胜自我、完成沟通任务。
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由于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互动参与、强调实践,因此不少学生对此兴趣高涨。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感觉到完成研究任务的难度较大,尤其是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时,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止步,使整个活动浅尝辄止,草草收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例如,可以通过个别心理辅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参与研究活动对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帮助他们分析已有的收获与成果,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使活动得以持续下去。鼓励他们找到研究的乐趣,培养他们坚持研究的意志力。在活动结束后,应该引导他们对参与活动的体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深刻的个体心理体验。可以邀请活动中涉及到的人员,例如社区代表、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等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激励和评价。设法为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搭建广阔平台,例如与学校沟通,进行学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等。同时还可以鼓励和帮助学生把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应用、推广和宣传,实现研究的外部价值。这对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