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5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1中职护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1.1中职护校性别比例悬殊
中职护校主要以女生为主,男生寥寥无几。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男女生比例为20:1,在如此“阴盛阳衰”的环境中,很多女生缺乏与异性交流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将一些女孩之间的私密话题在男生面前肆无忌惮地谈论。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来讲,其内心是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欣赏的,但现实却事与愿违,由此导致女生内心普遍存在青春期的情感焦虑。
1.2男女生心理差别较大
女生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安全感,男生则较独立;女生有较强的具体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男生则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女生相对胆小,较感性,感情相对较脆弱,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男生则相对勇敢和坚强,情绪表现较稳定。
1.3教师队伍的特殊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但是中职护校教师多数为医学院校毕业,缺乏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2对中职护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1)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同时,应加大对心理咨询设施的投入,改变目前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一个人”的简单局面,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2)增强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特别是承担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教师,应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水平,使他们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2.2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讲座、广播、校刊、校报、橱窗等,充分发挥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3分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级以及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开展工作,如刚入校的人际交往问题、后期的考试焦虑问题、小假期的无聊问题等。在学生实习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等。在进入社会后,突然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和各种诱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现实案例也证明,刚进入社会的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2.4加强青春期教育
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在14~17岁之间,正值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均较以前有明显变化。个别学生对于青春期的变化无所适从,由此导致性格、心理等方面出现异常。学校和教师应重点针对青春期教育开展工作,包括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如何正确和异性交往等。
2.5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心理特点入手
根据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需要批评学生时,应尽可能避免恶劣的态度,尽量以正面引导为主;再如学习问题,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建立学习自信心和指导学习方法为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等。综上所述,开展中职护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同时应把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于治国侯丽丽单位:酒泉卫生学校
第二篇
1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研究价值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大部分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学生在家庭中比较受宠爱,存在严重的任性和散漫情绪,有的孩子因为家庭问题,或者单亲问题,常常产生焦虑或者悲观的不良情绪,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学校要努力承担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早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相应的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音乐教育主要是以人为主体,侧重于提高人的心理活动和审美活动,因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通过实践证明,不同的乐曲、速度、节奏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和身体机能的反应。例如,轻缓的乐曲通常具有舒缓情绪、平复心态的作用,相对欢快的乐曲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因而,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可以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一定的辅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音乐类型,建立不同的音乐艺术形象,不断启发学生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进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仅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1)创设阳光课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要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音乐课堂与其他的教学课堂不同,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效果,因而,教师要尽量将关爱带入音乐课堂,将对生活的希望和热爱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情感和尊严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音乐基础,合理创设情境,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避免直接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加重学生自卑或者厌烦情绪,给学生的心理恢复造成更大的困扰。音乐教师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或者与心理学教师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教学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和方式往往被忽略,在新课改的教育要求下,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增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音乐教学作为一门内容丰富、教学层次多样化的课程,不仅要遵循教学的一般原则和要求,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歌声和舞蹈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求,音乐教师要加强对这些细节的观察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比如可以组织合唱比赛,《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逐渐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懂得维护集体的荣誉。在比如,音乐教师还可以设置舞蹈大赛,在《军中姐妹》这个舞蹈中,学生可以模仿军人进行出操、训练等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个人意志力,促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3)陶冶学生情操。音乐是一门感性最为强烈的艺术,不论是自己聆听音乐,还是进行唱歌、跳舞、弹琴等活动,都能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从学生追求和喜欢流行音乐这一方面就能看出音乐的独特魅力。利用音乐这一独特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中,可以胜过传统教育中的无数说教理论,不仅可以避免直接的心理辅导和治疗,还能使学生欣然接受。音乐可以说是人们心灵的良药,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心理理疗方面,利用音乐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器乐的教学也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竖笛表演《深深的海洋》这一乐曲,由于这一曲子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相互倾听,及时有效地调整发音,最后达到演奏的和谐和统一,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演奏中找寻心灵的归属地,升华自己的情感,还能陶冶整个团队的情操,培养集体荣誉感。
(4)延伸教学内容。学生在产生心理障碍和困惑时,单靠心理教师传授的心理学知识,往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还需要音乐教师的配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音乐鉴赏课堂上,可以将一些音乐家的生平故事介绍给学生,如贝多芬、海顿等,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的音乐创造史和人生历程,从音乐家的艰辛历程中,感悟到人生成功的不易,促使学生的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音乐家们的创造精神,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正确对待责任、情感和挫折,进而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心理。
3总结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现状、研究价值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应用形式,以期能够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作者:闫亮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研究人性的积极层面,挖掘个体的潜能,才可以自我实现。产生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抛弃了传统心理学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采用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对心理学重新进行了诠释,强调心理学研究应该致力于发现使个体或团体以及社会朝良性方向发展的因素,以便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开发潜能,并由此获得美好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世界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关注,许多心理学家转向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拓展和加深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根据“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了解了”这个规律,哈恩(Hahn)博士创建了以体验式培训为主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它让参与者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或者活动,并在完成项目事件后,进行反思考察,提出问题,找到原因,修订方案并进行归纳总结。它最独特的魅力是让每个个体更好的参与进来,以帮助个体激发潜力,团队增加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进而心理素质得到提升。目前,心理素质拓展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可。
二、应用研究
1.利用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进行广泛宣传
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宣传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院系、班级、宿舍的氛围营造,影响更多的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心理委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委员一直是我校班干部选举里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是在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通过自我推荐,演讲比赛,参照心理健康问卷的结果,层层选拔出来的真诚、热情、乐群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构成了校园朋辈心理辅导的主干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指导下,坚持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校园心理广播、心理科普知识宣传橱窗的设计工作、在校报开设积极心理健康知识专栏、每月出版一份解答常见心理问题的心理社团报、心理博客和微信每天会奉献出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既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参与性,也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宣传。心理委员被同学们称为最阳光的班干部、开启心锁的小天使。
2.与社团活动结合,成立团体心理辅导小组
职业院校社团活动丰富,促进了学生积极与人交往,提高有效沟通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改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灌输式教育,以体验式培训为主,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和不同的社团进行结合,每学期会有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成立,比如自我探索、环境适应、团队熔炼、职业生涯规划等,具有针对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层层深入的团体辅导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被人接纳认可的愉悦感,获得自信和自尊的满足,增强了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了自信心和意志力,促进了积极人格的塑造。
3.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心理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还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通过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由单一的状态变成多元整合的积极建构系统。首先,对教材进行加工,构筑课堂讲授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心理知识普及与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心理素质拓展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其次,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由学生主动列举生活中的情景并进行角色扮演,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体验式培训,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激发出内在动力,在做中得到成长。
4.以激发内在动力为己任,打造多方位的心理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的人数比例严重失调,提升心理咨询的时效性,就需要打造多方位的心理咨询平台。通过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开设心情信箱和在线QQ、微信咨询等途径,形成了多方位的咨询平台,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少的缺憾,通过不同途径的积极心理干预,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出职校生的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动力。四、实施意义传统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心理知识的讲授,把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积极能量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和工作目标出现了严重偏差,有时候对学生还会形成一种反向的心理暗示,或造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结合以体验式培训为核心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经过不断尝试和修正形成的这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激发了职校生的内在动力,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职能,调动了职校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和谐、人格完善。
作者:张静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1)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引导学生阅读《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文中人物的故事情节和知识,亦可以向学生表述徐悲鸿从小树立志向并为之坚持不懈,无论遇到如何大的困难都能勇敢面对的精神,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样既有效地完成教学的内容,又慢慢地让学生建立起健康心理的概念。
(2)鼓励和支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组织一些读后感交流、课后阅读研讨会等活动,加深小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建立健康心理的意识。
(3)加强师生交流,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了解学生的最好方式就是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课上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后师生间的谈心。力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教学时严厉认真,课后平易近人,关怀备至的亦师亦友的形象。
2.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品德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品德,不仅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氛围,缩小学生与教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经常举一些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康人格的事例或者名言警句,让小学生体会伟人的高尚节操并引导小学生从小树立大志。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打开学生心扉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自然是百般疼爱要什么就给什么,这就滋养了小学生的娇气和自私的不良品性。积极地组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能够让小学生打开心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课外读书有感等活动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互爱、友善的品格,让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所言、所想、所虑,大胆地与老师、同学间分享自己的心理思想。
二、总结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因势利导,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广霞张艳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
一、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目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护理人员作为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护理模式也随之改变。加之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加大了护理的压力和难度。高强度的职业压力、特殊的工作时制、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变的角色冲突,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许多调查研究表明,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临床护士中有心理问题者检出率为58.3%,38.3%的临床护士出现不同程度的情感衰退,56.7%临床护士出现不同程度的去人情味。另据调查显示,长期紧张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约25.9%的临床护士患有“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OutSyndrome,BS),即“一种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的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并且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可见,现代社会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维护护士心理健康、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已是当务之急。但长期以来,对于护理人员的培养过多地注重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多地重视临床护理质量,而忽略了护士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或者虽然意识到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缺乏系统的教育与干预方法和手段。
(二)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临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
护理人员作为心理健康护理的具体实施者,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由其提供的护理质量。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多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负荷重,工作性质直接关乎着人群的生命和健康,责任重大,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拥有应对复杂紧张工作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为人群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相反,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抑郁、焦虑、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将会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容易发生差错和医疗事故,影响护理的质量。也有研究提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付复杂工作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可见,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健康,同时也影响着护理质量。由于目前各医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所以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不管是促进护理人员身心健康还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十分迫切。
二、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传统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家逐渐认识到人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整体,由此也使护理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护理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转变为在整体护理观的指导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健康,也要全面关注人的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观念和技术的革新,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人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护理观察中,护士只有依据病人心理需要和心理活动特点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帮助病人消除心理恐惧和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医疗、遵守医嘱,缩短疾病的治疗时间。人是一个身心统一的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整体,近年来,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心身疾病在我国病因谱和死因谱中的地位已显著上升,心因性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量医学研究及临床病例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的生理状态。身心之间的良好循环互动,共同促进身体向健康方向发展。因此护理人员掌握系统的护理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的知识,及时发现病人潜在的或现存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克服不良心理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树立健康信念,不仅有益于缩短疾病的进程促进身心康复,也能有效预防心身疾病,维护其健康。
(二)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整体护理模式和新的健康观的影响下,护理人员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会在临床工作中有意识地对病人或家属实施心理护理。但是,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临床护理人员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如年龄较大的中专、大专护士,很少系统地学习过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其知识来源于自学或临床经验总结,高学历如大专以上学历者在学校接受以专业为主的教育。目前护理心理学教材主要由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临床心理护理等部分组成,开设一个学期,共32课时,课时少,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皮毛,在工作中感到以往所学的心理学和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学以致用。调查表明,护士普遍缺乏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掌握不熟练,她们学习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自学或继续教育等形式,使之对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等理论与方法掌握不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医院,有调查表明,基层医院心理护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有:心理护理知识缺乏;心理护理技能欠缺,执行力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混淆。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较随意和盲目,缺少有效措施,且针对性不强。心理护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导致心理护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程序缺乏科学性,评估缺乏全面性,诊断缺乏准确性,措施缺乏针对性,方法缺乏艺术性,效果缺乏实效性。
三、护士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状况
(一)护士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及应用的现状
笔者从所在学校2012-2013年的护理本科毕业生论文中随机抽样100份,其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有87份,占87%。在这87份中,有21份论文题目就是“某某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某某疾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例如“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其论述内容是在药物的基础上给于心理干预护理及健康教育。又如“肿瘤患者便秘的相关因素分析和护理措施”一文中也提到了有关“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论述,认为护理人员应给予病人心理支持,鼓励病人正视自己的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焦虑、恐惧及悲观情绪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就不能针对具体病例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整体计划的制定,如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内容的确定、实施方法手段的选择、评估与改进措施等,而只停留在常识性的宣教的内容上和形式上。
(二)护士生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
在护理专业中是否有必要开设护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对笔者所在学校2011、2012、2013级本专科生中各抽取100名共计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表护士生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有55.11%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只有25.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课程,还有19.56%的护生认为开不开设此课程都无所谓。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这一问题上,认为有必要开设的本科生有58.33%,高于专科生。
四、结论
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综合护理能力和护理工作质量。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能忽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心理健康理论与心理调适方法,能有效缓解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提高工作实效。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有利于提高人群的心理素质,提升社会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针对以往护理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和难处,为护士生专门编写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加系统和全面,并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方法,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对病人及其家属施予积极的心理关怀,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改变他们的心态和行为,这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陈文宁珂雪李湘华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