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健康在医学的应用7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1方法
1.1调查方法
采用SCL-90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90个项目,采用不同专业评分,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使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来评价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测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统一指导语,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由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1周以来的感觉无记名自填量表,当场收卷。本测验每个项目均采取1~3分级评分制,1~3分分别对应没有心理障碍、轻度心理障碍、中度心理障碍3个等级。因子分反映被测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得分越低表明被测试者试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则表明被测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以因子分≥3为阳性项目检出率指标,检出率最高的分别是人际敏感、强迫和抑郁,可见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健康在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和焦虑几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表1显示,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健康比较中,男、女生之间躯体化、强迫、恐怖、抑郁、焦虑和其它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显示,少数民族女医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占8.4%,其中轻度心理障碍者占6.7%,中度心理障碍者占1.7%。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躯体化、强迫、恐怖、抑郁、焦虑几个因子,这可能是与女性的性格特征有关:女性比男性胆小,承受打击的能力比男性弱;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男性多,而且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使她们很容易烦躁不安,这样时间久了就容易有抑郁、恐怖等心理疾病。从表3可见:少数民族医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中,得分高低次序依次为抑郁、强迫、躯体化、焦虑、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其它、恐怖、偏执、敌对。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医学生与国内常模相比,人际敏感、偏执和恐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由表4可见,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医学生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其中两组学生人际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自农村的医学生轻度亚健康者占6.6%,中度亚健康者占0.5%(表5)。从总体情况看,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同时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汉族医学生有差距。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因素: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医学生多来自新疆的北疆、南疆,生活比较艰苦,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发现城市、乡村之间不仅经济方面存在差异,且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自己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与城市生活不太协调,不能大大方方花钱,容易产生自卑、人际关系敏感等现象。
(2)宗教文化冲突:由于各民族的传统习惯、信仰各不相同,生活在大学这样的大集体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遇到许多挫折,比如封斋、做礼拜、带头巾等传统,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产生心理冲突甚至是恐惧的心理。
(3)民族偏见: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甚至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偏见,有意无意夸大了民族文化中某些因素,并与贫困落后画等号,伤害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这些因素可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医学生将来肩负救死扶伤的重任,决定了医学生学习任务的艰巨性,因此医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往往比其它专业多,医学生学习压力大是显而易见的。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存在性别差异,从心理健康特点看,少数民族医学生在强迫症状、敌对、其它、抑郁、焦虑、躯体化、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与国内常模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夏依旦·艾山艾赛提·买提木沙佟晓露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第二篇
1方法
1.1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填写问卷前,研究者对量表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使用统一指导语,不加任何暗示。由受试者独立完成。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心理状况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及1个附加因子,即其他(代表睡眠和饮食)。每个条目按5级评分法,即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分别计1分~5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低。90个条目评分之和为总分,总分范围90分~450分,总分≥160分为心理问题检出阳性。
1.2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经统一编码后调查数据用Excel2007录入与管理数据;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根据资料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2讨论
维吾尔族肺结核病人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为显著的为躯体化、焦虑等因子。维吾尔族肺结核病人出现各种各样的心身症状可能与复杂的心理活动、居住环境、吸烟饮酒习惯、文化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关系。肺结核是传染性疾病,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刺激;而影响病人内心的因素有很多,如医疗费用负担重、病人工作能力下降及担心病情加重或复发、遭受他人歧视等,这些都对身体康复及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①结核病因其特殊的传染性和较长的病程,使病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本研究表明,病程长的维吾尔族肺结核病人心理压力更大,可能原因是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病程比较长、治疗所需时间长、费用高、疾病复发率也高,这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
②慢性疾病的个体心理特征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慢性病人的心理反应。本研究显示,维吾尔族肺结核病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组在偏执、精神病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组,而强迫症状低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组。
文化程度越高的病人越关注自身的症状,病人会对疾病的治疗情况、病情的变化、家庭及事业产生过于的担心,与其他正常人相比感到更不公平,而出现难以摆脱的困扰和忧虑,病人有自卑、自责感,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偏执等一系列症状。在临床护理中,充分评估每个个体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信心等情况,提供个体化护理,并提供客观的信息,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现实。维吾尔族肺结核病人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正常人较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针对病人的躯体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还要重视病人的心理问题。首先要理解病人,维吾尔族病人因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等不同于其他民族,心理护理方面,护理人员应积极和病人沟通,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这样才能细心去观察病人各个时期不同的心理变化,掌握不同时期特征,从而做好心理护理。通过解析、鼓励、暗示与安慰等心理治疗,积极为病人创造宽松的气氛,充分发挥医护、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驱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和悲观失望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肺结核的信心,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作者:加那提·努尔哈依沙彭巧君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三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和基础医学院随机抽取1~4年级400名在校生作为施测对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合格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2.方法
评定工具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共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以及其他。每题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轻到严重分别为1~5分,分数越高,症状越明显。调查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填写问卷,学生在统一指导语下独立填写问卷。调查结果由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
1.基本情况
本调查研究对象中:男生157人,占42.7%;女生211人,占57.3%。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1.02±1.43)岁。本科生为198人,占53.8%;专科生为170人,占46.2%。大学一至四年级分别为103、102、97和66人,构成比分别为28.0%、27.7%、26.4%、17.9%。
2.不同学习压力下的医学生SCL-90因子均分的比较
不同学习压力下的医学生在抑郁和焦虑2个因子上的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见后面)
三、讨论
本次调查中,不同学习压力下的医学生在抑郁和焦虑2个因子上的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学习压力越大的医学生“抑郁”或“焦虑”的得分亦随之升高。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负相关,学习压力大会使学生发生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几率升高。可见,本调查中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可能是导致其“抑郁”或“焦虑”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医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安排紧凑并且科目繁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也会相应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医学类课程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尤其是一些医学课程内容大多枯燥乏味,更加深了医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间接加大了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针对医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现状,应采取多重措施对其进行干预:政府相关部门应强化落实医学生就业扶持,缓解医学生学习压力;在校园内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医学生自身建立起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在家庭和课堂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应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引导其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
作者:吴含郭雨晨屈朋欢胡文秀曹雪芳单位: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四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精神科护士54人作为调查对象,均具有3年以上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经历。其中男8人,女46人;年龄20岁~54岁;文化程度:中专32人,专科12人,本科10人;职称:护士10人,护师16人,主管护师20人,副主任护师8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评方法
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心理治疗师担任辅导老师,负责准备安排,分批次进行测评。
1.2.2测评工具
应用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包括90个项目,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取从无到严重5级评分,根据中国常模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超过2分为阳性。开始评定前,由辅导老师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每位护士交代清楚,然后让他们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评定。1次评定约20min,评定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1周”。
1.2.3统计学方法
将测评结果与中国常模[1]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
2讨论
由表1可见,精神科护士总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尤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为主要表现。这与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有关。
2.1精神科护士工作繁琐而繁重
精神科护士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病人大都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接受治疗,日常的治疗工作也要费尽周折,解释、劝说,建立起静脉通路随时会被拔下;服药后护士得把舌下、颊部、指缝、喝水杯等凡是可能藏药的地方都仔细检查1遍;每班次都要进行危险物品的检查;吃饭时护士也得时刻留意,不吃饭的得劝说、喂食,吃太多的要限制,还要注意病人可能由于药物副反应影响吞咽发生噎食;夜班护士需要不停地在病房内巡视;恢复期的病人还要做一系列的康复训练。而精神科护士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报道,我国精神科护士密度的平均水平是1.46/10万~2.25/10万。繁重的工作、人员又得不到保障,致使精神科护士容易精疲力竭。
2.2精神科护理是高风险的工作
病人思维紊乱、行为异常,随时会发生冲动、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护士的护理工作很可能换来的是言语甚至身体上的攻击。据报道精神科护士在其职业生涯中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86.21%,而精神病病人是弱势群体,护士上班即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很难避免,比如夜班按规定15min~30min巡视1次,可在15min的间隙时间内,一次自缢行为就可能发生,当前敏感的医患关系,一旦发生纠纷,护士就会有直接的关系,会面临来自社会、家属、医院一系列的责难。
2.3基层医院精神科护士工作环境差
精神科病房大多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病人或吵吵闹闹或自言自语或唉声叹气,很难正常交流;精神衰退的病人生活懒散,个人卫生差,很难保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病人多来源于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合作性差,许多正常的治疗措施不仅得不到配合,有的还会遭到非议。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受到的压力源较多,而且这些压力源引起的压力程度较高,持续高水平的压力使机体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心身疾病。精神科护士辛苦的工作得不到家属的理解,致工作热情降低,出现失望、自卑、压抑、退缩等心理问题。
3.对策
3.1开展“成长小组”活动
以护士个人成长为目的,我院心理治疗师为辅导老师。“寓教于乐”,大家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就会有所触动,在辅导老师的启发下,会“悟”到“原来我是这样的”“我也可以的”。充分认识自己,愉快接纳自己,就会喜欢和尊重自己,自我肯定就会有自豪感。于是护士内在的积极力量源源不断,一个充满正性情绪、充满自信的护士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以强大的内心包容一切、接纳一切。
3.2努力降低护理工作中的风险
通过业务学习提高护士对精神症状的认识,有效识别病人冲动发生的先兆,制定了一套制止冲动的操作规范,训练护士之间的有效配合,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3.3争取医院的支持
如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增加夜班津贴、争取护士进修学习、职称晋升机会。
3.4开展精神卫生宣教
利用所有和病人及家属接触的机会,积极开展精神卫生宣教。总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给精神科护士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通过我院一系列的举措,精神科护士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观,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碧梅孙爱珍孙红红单位:山西省吕梁市荣军医院山西省吕梁市荣军医院
第五篇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以我院临床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具有护士执业证书;②在我院连续工作半年以上;③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处在孕期或哺乳期;②正在休假的护士。
方法: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由护理部统一组织所有的调查对象到提前选定的调查场所进行问卷调查。首先,专业的调查人员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以获得调查对象的配合,采用统一指导语,现场发放并现场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个人填写,填写完毕统一收集问卷。本研究共发放69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3份无效问卷,共6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5.7%。调查工具:①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编制、职称、护龄、班次轮换情况、对目前职业满意情况等一般情况进行调查。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由L.R.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共90个项目。按1~5级评分,得分越低,心理状况越好。将调查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PEMS3.1统计软件包,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一般资料:本研究66名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25.32±3.14)岁;护龄1~21年,平均(15.24±1.18)年。职称:主管护师11名(16.7%),护师13名(19.7%),护士42名(63.6%)。文化程度:大学本科4名(6.1%),大专16名(24.2%),中专46名(69.7%)。民族:汉族57名(86.4%),回族3名(4.5%),维吾尔族2名(3.0%),哈萨克族2名(3.0%),其他民族2名(3.0%)。婚姻状况:已婚26名(39.4%),未婚38名(57.6%),离异2名(3.0%)。职业满意度:非常满意5名(7.6%),比较满意14名(21.2%),有些不满意26名(39.4%),非常不满意21名(31.8%)。编制:在编32名(48.5%),合同34名(51.5%)。班次轮换:每周3~4次夜班32名(48.5%),每周1~3次夜班25名(37.9%),不上夜班9名(13.6%)。SCL-90评定结果:养老福利院护理人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得分,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1。
3.讨论
养老福利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本研究显示,护士在症状自评量表9个因子分均高于常模(P<0.01或P<0.05),与朱妹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养老福利院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比较严重。这可能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有关。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较为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通常低于一般人群。我院属于乌鲁木齐市民政局下属的唯一一所公办的养老福利机构,主要收住的服务对象为“三无”老人。这些老人中有刑满释放的、有社会流浪人员、有从儿童福利院转来的养老残疾人员等,他们的人生都比较坎坷,文化层次低,认知会有明显的偏激成分,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异于主流社会。相比其他老人更难以接触和管理,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临床护理人员长期面对症状各异、病情复杂、需求多样的服务对象,必须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和规范服务行为。由于工作对象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护理人员经常会遭受老人的投诉、谩骂甚至殴打。并且多数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容易发生跌倒、出走、错服药等护理缺陷,护理风险增大。护理人员不但要完成日常护理工作,还要承担着非护理工作,整日处于高度精神紧张,还要面对管理层的各种检查、考核等。
研究显示,在从事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劳动过程中,大脑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果这种抑郁、紧张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非常容易造成身心疲劳。养老福利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①编制:其他学者的研究发现,合同制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本文中有34名合同护士全部在一线,并且每周值夜班3~4个。因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管理层也未做好合同制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合同制护士承担着比在编护士更大的压力而又得不到同等的待遇。②轮值夜班:本文显示,有57名护士(86.4%)要值夜班。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三班倒”的工作性质影响到护士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到家庭的生活秩序、夫妻和谐等问题,同时夜班工作风险较大,时刻面临着老人的各种意外情况,工作压力大。夜班护士表现出更多的疲劳、焦虑、抑郁、睡眠失调和睡眠质量差。③工作满意度:本文中有47名护士(71.1%)对本职工作不满意。薪酬、福利、待遇都比不上与同等条件的医院,还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等。鉴于此,医院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①石英和邓红英研究证实采取各种有针对性地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援助,能有效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定期组织临床护士参加徒步、踏青、拓展等健身活动,安排护士疗养等,使不良情绪得以释放。②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开展“十佳护士”“星级护士”等评选活动,增强护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科学合理排班,减少护士工作量;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③管理层应关注合同护士的心理健康,为她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切实关心实际利益,对稳定护理队伍,减少人才流失有实际意义。
作者:王秀莲付江荣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院老年病房
第六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12月选取本院内科护士100名,随机分为心内科护士(研究组)及内科其他专业护士(对照组)各50名,均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份,其中研究组护士46名,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30±10)岁;对照组护士48名,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2±13)岁。两组护士均为女性,其学历、职称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护士均采用有关学者设计的心理压力源调查表进行调查,该量表信度>0.80,效度0.60,包含5个方面: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继续教育和职业需求。
1.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心理压力源各因子得分比较,见表1。两组护士在工作性质和强度、人际关系、社会、继续教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渗透和影响到社会、文化、智能、以及人际交往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出,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心内科工作应急危险性高。由于心内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所收治的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居首位、不确定因素多,护理工作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程度低,无疑承担的职业应激危险性较高;由于心血管患者的抢救时间紧,相对难度较大,对护士的业务技术要求高,每一次抢救危重患者,对护士们都是一次经历应急刺激的过程,不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时刻做好抢救准备,而且要反应快、动作快、效率高、责任心强。
3.2护患关系紧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较高,由于心血管疾病无法根治,往往反复住院治疗,他们对心血管疾病知识多少了解一些,住院时护士做宣教的内容大部分都会,护士的自身工作价值体现程度降低,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要求更高。有报道称护士经常看到的是患者出院后对主任、主管医生表示感谢,而对护士的工作成绩肯定较少。这也是导致护士心理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3.3护理管理者管理缺乏艺术,护士无形压力增大。管理者不应只注重手中的权力,更应注重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当护士工作出现疏漏时,管理者不应大声地指责,而应想想怎样说才能让护士接受并改进了还不加大她们心理负担。护理管理艺术是影响护士职业压力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管理者的支持,特别是护士长的支持,是护士在工作中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3.4护士心理承受能力差。目前护士严重缺编,而且年轻护士多,有的是独生女,逆反心理强,依赖性强,心理脆弱,在家和学校里从没受过挫折,当面对患者的辱骂、领导的批评时,无法接受,这时未能被理解、被关心和满足时,更加重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4对策
4.1实施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由于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突然性和紧迫性,很容易对护士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而同事的支持,特别是护士长的支持,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护士自身应对能力,减轻压力。为了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建议护士长从以下方面入手:(1)尊重每位护士,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采用“换位思考”来理解护士的具体处境,对护士的工作予以认可和积极的评价,实施人性化管理,要想使患者获得人性化服务,首先要对工作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不要让员工带着负性情绪上班。增加医护之间的沟通,促进医护之间互相理解和支持;(2)注重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积极创造晋升机会,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危重患者数情况等及时调配护士,尽量不占用护士休息时间开会,给护士充足的休息时间;(3)加强专科业务技术培训,如气管插管、电除颤、呼吸机的使用、动脉血采集、危重患者的抢救与观察,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4)培养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大家的工作激情。
4.2重视护士心理素质培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护士学会自我调节,选择积极科学的应对策略,学会自我释压,减轻心理压力。如护士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自我减负,或多参加娱乐休闲活动和体育活动,体内的压抑会随着“汗水”而排出体外。当产生护患矛盾时,采用“换位思考”去理解患者和家属,采取一些更容易让患者接受的方式实施治疗,这样会大大减少护患矛盾。
4.3获得社会支持,心内科护士本身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充分发挥潜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取得社会的认同。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提高护士地位与待遇,保障护士各项权利,才能让护士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积极主动地面对各种挑战。
作者:夏云芹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北院区内二科
第七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治疗患者;②神志清楚,有能力填写问卷;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脑梗死急性期;②神志不清或智障;③既往有精神和(或)心理疾病;④合并脏器功能不全、肿瘤等心身疾病。共280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其中男176例,女104例,年龄42~78(65.85±6.73)岁;文化水平:小学、中学或中专208例,大专及以上72例;婚姻状况:有配偶184例,无配偶96例;病程1~6(2.12±0.41)月。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①一般情况调查表:根据国内外文献制定,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家庭收入、付款方式、病程、后遗症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偏瘫、失语等)、既往病史等。②觉察压力量表:采用张澜等修订的量表。共有13个条目,分为3个因子,即预测感、控制感和超载感。每条目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0“从来没有”,1“几乎没有”,2“有时有”,3“经常有”,4“总是有”。总分52分。评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觉察到的压力越大。③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90个条目,分为9个维度,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没有”到“严重”计分为1~5分。得分越高,感觉到某些症状的频度和强度越严重。该量表作者未提出分界值,本研究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29.96分定义为心理不健康。
1.2.2调查方法: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均按照统一标准,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在康复治疗两周病情稳定后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一指导语,由患者亲自回答,患者本人或调查者帮助下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80份问卷,收回280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健康组和心理不健康组基本情况比较:280例脑梗死康复治疗患者中,162例存在心理不健康,占57.86%。心理不健康组偏瘫、失语及无生活自理能力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收入、付款方式、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心理健康组和心理不健康组觉察压力比较:心理不健康组觉察压力总分、预测感、控制感及超载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2.3脑梗死康复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为因变量,脑梗死患者基本情况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偏瘫、无生活自理能力、觉察压力等为脑梗死康复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OR=1.15~1.32,P<0.05),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发现,脑梗死康复治疗患者中的觉察压力水平较高,这与贵艳玲等对存在述情障碍的护理人员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脑梗死患者的觉察压力水平较高,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进一步分析发现,心理不健康组的觉察压力各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组,提示觉察压力和心理健康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所承受压力密切相关。然而,对于脑梗死患者其所觉察压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脑梗死康复治疗患者心理不健康发生率为57.86%,这与既往结果相似。且偏瘫、失语、生活自理能力差等脑梗死后遗症在心理不健康组比例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组,提示脑梗死后遗症可能为其产生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发现觉察压力量表中的预测感、控制感和超载感均为脑梗死康复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预测感是指个体无法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压力事件所产生的失望心理;控制感是指个体无法控制压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悲观心理;超载感是指个体在应对压力事件过程中体会到超过其能力限制的时候,事件对个体造成压力感。
本研究入选患者虽然已经不是急性期,但大多刚刚转至康复病房进行康复,难以预测未来病情转归,不易控制,这一事件超过了患者能力控制范围,因此,患者会产生压力。此外,患者偏瘫、失语、无生活自理能力等后遗症都会使患者产生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等心理,从而加重压力。研究表明,压力缓解可有助于心理健康,提示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采用“觉察压力”来代替传统的客观存在的生活事件压力,更能反应患者的实际压力情况。本文提示,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评估脑梗死患者觉察压力水平,并进行针对性干预,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利其康复。
作者:颜丽娜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