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平台下高校心理健康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网络平台下高校心理健康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网络平台下高校心理健康论文

一、高校营造以网络为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模式具有优势

1.有成熟的经验和专业的团队

高校本身具有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职能,从大学创立发展至今,教育者们时刻关注着当代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并研究教育对策,积淀了丰厚理论和实践经验。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理论,他认为除了基本生存需要外,人还有自我实现需求,有关自尊和自我价值确认的观念深入人心。弗洛伊德有关“超我、自我、本我”的精神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疗法、格式塔学派的格式塔疗法等,这些人类心理学研究的丰硕成果都被成熟地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系统的心理卫生理论和心理咨询方法。高校有一支思政教育的专业团队———辅导员团队深入大学生中,与他们朝夕相对,时刻把握思想动态,进行答疑解惑。此外还有思政、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专业教师关注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从专业角度提供理论方法指导。

2.大学生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经过十几年教育的洗礼,承载着自我、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校园里的人文熏陶和专业培养也为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有着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并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渴望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学习、休闲、工作处处都离不开网络,他们既利用这个媒介来汲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同时也易受到网络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普及,这个群体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都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成为大众舆论的焦点。由于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反省能力,他们迫切需要厘清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网络行为规范,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校园网络相对单纯的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功能不断完善,环境也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网络所产生的正面、负面影响,并称之为双刃剑。相对于复杂的社会现实,学校被称作象牙塔,那么相对于众声喧哗、全民狂欢的网络语境,校园网络也依然是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保持了昂扬的青春气息和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性、文化性和批判性。在喧嚣芜杂的社会网络环境影响下,校园网络平台更要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堡垒,发挥教育者的监管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消除或弱化负面影响,起到澄清、修补、维护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心理朝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网络平台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模式的建构

1.利用校园网络渠道进行情绪沟通疏导

“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网络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一种信息传送的渠道,是电子化交流的媒介,这种方式因其平等交流性、匿名性、去抵制性而备受青年们的青睐。大学生心理存在着人格、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困惑,虚荣、害羞、猜疑、自卑、自傲、抑郁、愤怒等都是常见的情绪体验,学业压力、感情困扰、人际烦恼、求职挫折也伴随着大学生涯各阶段,他们情感丰富但又急剧波动,情绪的外显性与内向性并存,渴望交流但又心怀羞怯,将这些复杂情绪体验压抑在内心深处。这也是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点,负面情绪、激烈内心冲突具有隐秘性、封闭性,直到冲突表面化时,往往会酿成无法补救的后果,这就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网络渠道的沟通疏导功能能有效解决这个难题。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更希望以一种匿名、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正好契合了网络的特性。关注BBS社区或论坛,很多帖子的内容是情感类或心理类的私密性问题,通常都是现实生活中不愿与人透露,但因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将无法宣之于口的事情在网络上发帖来寻求发泄、理解或是解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们情绪表达和发泄的一个主要出口,QQ签名档、博客日志更成为实时心情的晴雨表,更新方便快捷,贴近于青少年瞬息万变的情绪。还有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更是直接形象地展现了即时心情,因此网络是把握心理走向的最好工具。异常情况发生前,在网络上可以找寻到蛛丝马迹,及时掌握这些线索就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时效性、针对性,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教育者们可以关注校园网络平台上诸如此类的帖子,通过有技巧的咨询问答及时进行情绪疏导,通过心理在线QQ群开展网上答疑解惑,或通过心理辅导电子邮件进行心灵沟通,还可以开展网络匿名心理测试,让学生们能够畅开心门,剥离现实伪饰,尽情宣泄,坦露最真实的想法,从而让心理辅导趋近灵魂深处。及时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更多有心理困惑和疑难的大学生,或改变一时冲动的想法、挽救生命,或潜移默化、影响成长。网络渠道还具有传播教育功能,网络上教师学生双方身份隐匿,处于一个平等地位,共同参与到心理问题的探讨当中。教育者不是现实生活中高高在上的训导者,而是在线的符号化存在,一个有着理性思维的存在,是既远又近的旁观者、知心朋友。网络平台能够促进这种交流的平等互动,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建立起心理咨询的信任感,比现实中让人觉得是灌输的教育内容更易接受、更易传播。

2.利用校园网络虚拟空间进行自我重塑调控

众多心理健康研究报告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之一。谢弗而森(Shave-lson)等人提出多维度多层次的自我概念模型,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自我概念水平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情绪自我概念是首要因素,其次是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学业自我概念。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就是自我认同感强,能够悦纳自我。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营造一个镜像自我,重塑自我并进行调控。正是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互联网为人的在线生存提供了一个技术系统和可能世界,架构了一个承载人类生命内涵的新时空”。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拉康、社会学家库利都曾提出镜像自我的概念,人们建立一个外在的心像,在其身上赋予自己所希望和认同的形象和人格。通过网络虚拟社区的平台,如校园网、QQ群、BBS社会版块,学生们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赋予自己所希望的性格。脱离了现实的束缚,虚拟自我可以是塑造全新的自我形象,或改变现实自我的性格缺点,或忽视现实形象的缺陷,甚至是向心仪的榜样靠拢。他们还可以通过虚拟自我进行情绪的管理和调控,拓展人际交往。通过理想的自我形象来潜移默化地改变现实中的自我,形成较强的认同感,更以一种正面积极的形象来激励自己。“这三个动机组合成了影响网上印象管理核心的偶然条件:社会接纳的愿望、发展关系的愿望、自我认同实验的愿望。”虚拟自我毕竟是镜像自我,人们在利用它创造未来和希望,克服孤独和焦虑,获取情感支持的同时,也必须时常回归现实生活中。“从显现本体论看在线存在,它不是身体的现身,而是符号的显现,是可以随意变更的符号在虚拟世界中的显现。但是,在线中的存在既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的虚拟,也不是完全真实的模拟,而是虚拟和现实共生的存在。”[虚拟空间的自我始终是线下自我的投射,虚拟空间的匿名性和去抵制性衍生出相应的负面问题,同时也能促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关注。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沉溺于网络,容易滋生消极负面情绪,如长时间上网、过度虚构自我、发表偏激或特立独行的言论。现实生活中,很多负面心理都被压抑在潜意识状态中,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更容易暴露出来。校园网络中异常的自我形象可以引起高校教育者们的警觉,通过虚拟空间的对话、沟通,引导个体进行虚幻自我的重塑和调控,树立一种积极乐观正面的人生导向,及时把一些心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因为校园网络相对单纯,容易监控,在校园网各个BBS社区和聊天群设置教育管理员,密切关注,敏锐捕捉到异常信息,进行积极地教育和引导。

3.校园网络文化中道德意识、生命意识、生态意识、休闲意识的引导功能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传播。首先,通过高校门户网站的新闻版块进行宣传,多彩校园中每天展开的丰富活动都承载着学校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引导,定期开展党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建党周年活动、党员宣誓教育、支部创新活动、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等,还有各类团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一院一品”活动,结合了学院专业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严肃的思想性,又有活泼的娱乐性。高校思政工作者们为了宣传某种文化观念,也可以通过组织相应活动,将活动过程与成果放入新闻版块中,通过网络途径进行宣传。其次,利用校园BBS网站、论坛社区,丰富高校网络精神文化。校园BBS网站建立相应的版块,如人文精神、文学诗词、心理健康、哲学美学、旅游休闲、学习交流等,这些版块的设立迎合了大学生的审美旨趣,寓教于乐,使其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有个交流的休闲场所,在数字技术中闪烁着人文精神的火花;发挥学生能动性,主动探求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和时代精神。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参与性使得校园网络文化处于不断地整合更新过程中,聚合了各种价值理念,更容易被学生群体所接受和认可。校园网络文化能促进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聚合,主体相对单一,主要针对青年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很多内容都能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首先是道德意识,只有在正确道德意识的规约下,主体才会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不会过度放纵自我,随心所欲。道德意识通过积淀,成为内心深层稳定的心理结构时,才能有效缓解人与外界秩序矛盾冲突时产生的焦灼、痛苦和烦恼,从而摆脱精神困惑。其次是生命意识,高校大学生处于个体成长完善、时刻充满自我矛盾的阶段,可塑性强但又易变,渴望独立但又有依赖性。只有具有生命意识,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珍惜生命,从容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挫折,在自尊自爱的同时学会人文关怀。再次是生态意识,生态意识的最初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后发展成为和谐观念,是人类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能促使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放弃以自我欲望为中心,将自我与他者紧密联系,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关爱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此外还有休闲意识,日常课堂学习以外的大量休闲时间构成了大学生的主体生活,特别是他们将网上娱乐作为休闲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休闲心理辅导一直被忽视。要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休闲项目,通过休闲活动进行价值创造,注意劳逸结合。只有有了正确的休闲意识,有意义地渡过休闲时间,才能激发人们学习工作的热情。

4.对校园网络偏差行为心理健康方面的警示干预功能

透过网络这个媒介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看似在网络中产生的问题其实根源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网络特性使得现实中已存在的心理问题放大或显现,所以网络心理与现实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发生的环境从现实转移到了网络空间,照样可以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和观照。网络偏差行为是发生在网络中的不符合规范,消极负面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不健康的情绪或心态。加强网络监控,寻找并发现网络偏差行为背后隐匿的心理隐患,能对心理健康起到警示干预作用。网络沉迷是最主要的校园网络偏差行为,青少年在成长期面对社会的复杂多变缺乏应对的能力,缺乏自信会导致他们转向个人的网络世界,针对不同成因的网络沉迷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面对网络纷繁复杂的巨大信息量时大学生们会变得茫然无措,长时间漫无目的流连网页当中,一个又一个链接导致他们忘却了最初上网的本意,产生信息焦虑,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者们要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上网目的,主动有效地对网上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同时要善于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推荐一些优质网站。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其它网络娱乐项目的大学生,因为在现实中暂时没有确定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就在网络世界中消磨时间,要教育他们确立可操作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将网络作为研究学习的工具,进行自我约束和时间规划,将每天的上网时间进行规定,避免沉迷于网上游戏聊天等项目。因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挫败感,或没有形成良好自我认同的大学生,会沉迷于网络交友,教育者们要引导他们对自我认识进行调适,虚幻的满足感并不能成为人生的根基,组织校园网友见面会等团体活动,将虚拟的网络交际转变为现实的人际交往,形成人际沟通和互动的良性循环。

网上过激行为也是校园网络偏差行为的一种,网络表达的随意性导致部分学生肆意发泄消极不满情绪,在BBS社区或论坛灌水刷屏,辱骂他人、发表偏激言论,以为匿名就可以放弃自我约束和监管,将性格缺陷或阴暗情绪在网上无限放大。如果放纵这些网上过激行为,也会造成网络不安全因素和现实心理问题。要密切关注表现出过激行为的网友,通过所发表的言论来判断他们的问题症结,加强网上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增强应对现实压力、排遣消极情绪的能力。同时学校还要通过讲座或讨论交流会等形式,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和心理意识,网络道德伦理同样是现实道德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解析网络行为,来有效地纠正大学生的现实行为,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作者:邱叶单位:宁波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