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阐释了大数据背景的相关特点,并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分析,从而提出了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原则与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强调,“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大数据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国内竞争日益尖锐和激烈,大学生不仅面临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更要承担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阐释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顺势而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根据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37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预防和治疗受教育者的心理疾病,激发其潜能的发挥,有助于受教育者优秀品质的形成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734可见,人不能脱离集体生活而单独生存,否则,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更加密切,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要求大学生能够适应当下和变化的生存环境,具有完善的心理特征,紧跟时代潮流,对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及时的心理调控。总的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主要包括,开放创新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求新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健康向上的心态五个方面。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正常学习和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存在问题,那么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21世纪将真正属于能承受社会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3]152时代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面对挫折,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大数据背景的相关特点

大数据(BigData),又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迄今为止,对于大数据的定义,科学界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大数据概念最初被使用时是指,由于数据量太大,现有的软件工具不能对其进行正常的处理,所以,要对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改善。学者根据不同标准给大数据下了不同的定义。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编著的《大数据时代》把大数据定义为,“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4]39大数据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的定义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笔者更倾向于麦肯锡研究所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背景的主要特点是数据的数量巨大、价值密度低、种类复杂、更新速度快。正是由于人类迫切地追求对于未知世界的认知,大数据才有了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很多国家看到了大数据背后的价值,把大数据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2012年3月,美国启动大数据研发计划,截至到2014年4月,世界上已经有63个国家拟定了公开政府数据计划。以习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共享”,带领全国人民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将要释放出巨大价值,使得我们选择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种权衡,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然选择。”[4]94高校要充分探索与利用大数据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经济革命,也是一场教育革命,“在教育变革的大数据时代,谁占据了教育大数据,谁就把握了教育的未来”[5]163,大数据技术使跟踪每一位大学生的数据成为可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群体向个体转变,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指日可待。在这场教育革命中,机遇与挑战共存。曾在讲话中指出:“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一)面临的机遇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被调查者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被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不具有针对性。调查活动也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借助大数据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大数据能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中的样本代表性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方法是在被调查者无意识下进行的,不会有外界干扰因素,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所有被调查者的真实情况,有助于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的建立。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更新数据信息,打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性,不仅节省了研究成本,而且提高了研究效率。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独特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对于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同学,要利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具有个性化和创造力的人才。此外,大数据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自己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并做出及时调整。

(二)面临的挑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大数据为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首先,大数据带给人类的难题之一就是数据处理。大数据的诸多特点对高校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备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才能挖掘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其次,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碎片化、非结构化,使数据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充斥一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冲击的负面信息。当前,我国还未出台完备的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此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大数据意识,这严重制约了大数据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与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者带来了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教育者的单向传授为主,而大数据时代,学生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接受时代前沿的信息,甚至有时候学习到的知识要超越老师,这会使教育者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地位遭遇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正视这种挑战,树立能者为师、教学相长的理念,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三、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创新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大数据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有能力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使用,从而实现“知识解放”。所有科技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人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创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无论怎样改革、创新,都不能脱离培养心理健全的人这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教育创新。

2.价值主体性原则

价值主体性指的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如果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则认为客体对于主体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则认为客体对于主体而言是没有价值的。本文强调的价值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于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加注重教育对于自身需要的满足。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大学生发生的新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的价值主体需求,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并外化于实际行动。大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教育内容,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实现。

3.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这里所讲的联系实际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要联系大数据时代背景,利用大数据关联性的特点,充分挖掘大数据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价值,在这种价值的指引下进行创新,使创新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创新的要求。

4.情感渗透原则

情感渗透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时,要体现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大数据是冰冷的文字信息,但人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动物。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过去传统式的单向灌输在大数据背景下已经行不通。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辅助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者要理解与关注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的对策

1.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网络用户超过了6个亿,微信、QQ聊天、微博等通讯软件成为了大众的沟通方式。人们沟通方式的转变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高校要抢占网络这个公共交流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更愿意倾述自己的真实心声,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预测每一位学生的真正需求,以此来制定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学习借鉴全国各地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麻省理工第十六任院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认为,在线教育与住宿制教育不具有对抗性,相反,它是另人鼓舞的教育解放联盟。线上教育不能脱离线下教育而独立存在,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有限,线上教育需要在线下教育者的引导下开展,从而使大学生接受正面的教育信息。此外,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反馈教学意见和自身需要,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

2.健全大数据支撑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

大数据的潜在价值不只是商业竞争的需要,也是教育创新的需要。大数据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大数据时代,高校的数据与日俱增,在遵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须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对学生档案大数据分类处理并及时更新。通过数据信息的关联性分析,发现变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及时掌握每个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情感变化、生活状态,依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那么,我国教育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必将实现。

3.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测机制

大数据背景下,在微博、微信、QQ聊天等网络社交平台,大学生更愿意借助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工具记录和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大数据,分析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重点关注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并对他们的行为数据进行持续跟踪,制定及时有效的教育方案,防范于未然。2012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渐。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最好教育目标不应该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可见,高校在学生个人信息大数据的支撑下,通过对数据分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测机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陈潭.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张小悦 方鸿志 单位: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