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探讨(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探讨(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探讨(3篇)

第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相关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广大教师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现实,广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深入探究引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因;对策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际关系和耐挫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从当前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学习上,家长、教师的高期望值与激烈的升学竞争,让学生倍感压力,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人际交往上,对教师不理解,与同学不融洽;情感上,单恋、早恋的现象时有发生。凡此种种,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损害。教师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虽然身心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阅历浅、知识薄、经验少,他们的各方面还不成熟,一旦遇到困难和疑惑,就会产生抵触、反抗等情绪,形成心理障碍。不止于此,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强烈,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教师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这个度,就会使他们产生偏激情绪,形成心理问题。

(二)家庭生活

在家庭生活中,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很重要。但实际上,很多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是过分溺爱,无条件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就是非打即骂,一味苛责,很少甚至根本不会与子女进行必要的交流。另外,现在的初中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孤僻、不合群的情况较为严重,在人际交往上常常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至还会出现因为同学关系紧张而患病、离家出走的情况。

(三)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升学率一直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受此影响,很多学校及教师不得不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教学上,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升学率。然而,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学习强度,常常让学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一旦成绩不理想,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四)社会环境

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各种不良思潮的泛滥,使得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这种现象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反差,极易使学生出现信仰危机、诚信危机、价值观混乱现象,最终形成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学校引起重视,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一直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学校领导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及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提升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花大力气,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建立心理咨询跟踪档案,同时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教育讲座,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主动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度过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教师转变观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导师,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除了要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首先,提高心理辅导技能。教师要利用教学空隙和闲暇时间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经常出现迷茫和困惑。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课中利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尊重自己,学会为他们喝彩,正视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惑。再次,转变评价方式。教师要将评价标准放宽,在重视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或思想问题,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用爱心感化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三)家庭做好榜样,营造融洽的生活氛围

与学校相比,家庭对学生的重要性更突出。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父母是子女一生的老师。家长应当转变固有观念和教育方式,积极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常识,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子女的温饱外,还要做好他们的行为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让他们能够在和谐、温馨、文明的家庭氛围中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比如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一旦发现子女的心理变化,就及时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思想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发展。

(四)社会提供条件,构建宽松的整体环境

生活在社会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与约束,初中生也不例外。除了学校与家庭外,轻松、愉快的社会环境也能够让初中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自然的和谐,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无论教师、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零距离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增强协作意识。这样,不仅能使初中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还能使部分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学会合作,增强他们合作意识,使部分较为自我的学生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近年来,学校、家庭、社会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作为初中教师,我们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深入探究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邓凯文.初中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7).

[2]谢萍.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4).

[3]张效贞,张效忠,张效颜.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6(10).

[4]张文斌.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24).

作者:张英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城关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第一”。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不仅要重视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育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的议事日程,在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高尚等条件。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第一”,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在努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体育教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且体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条件与优势,因此新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注重学生心理,培养学生自信

体育教学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贯彻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竞争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的固有特点,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自信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而言有三种途径。一是运用“我能行”心理暗示。学生练习技术动作时,容易产生畏惧怯场心理,为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挫折的自信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练习前反复默念“我能行”,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通过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来增强情绪的稳定性,消除或减轻紧张程度,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参与活动的勇气和信心。二是要循序渐进。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或因缺乏自信不敢尝试的练习,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克服小困难开始,并逐步增加难度,当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个个分解任务后,教师要适时鼓励和给予肯定,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享受获得成功的快感,提高练习的乐趣。学生在一次次通过努力取得进步之余,就会不断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三是开展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面,充分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使不同层面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训练目标和目的,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为增强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新型教育氛围就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那么体育课堂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确立师生人格上平等,实现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充满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和谐的心理气氛中得到健康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其次,要善于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多给予赏识性表扬激励,尽可能少批评指责,切忌求全责备,“恨铁不成钢”。多给予学生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亲昵的动作等都能达到这个效果。即便是批评,也应该坚持正面引导,讲究表达的语气,多采用目光暗示,温馨提示,多诱导启发学生自己反思认识错误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三、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情趣

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兴趣对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每位体育教师亟待关注并认真研究的重要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爱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体育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整合教材,努力做到既有系统性,又有趣味性。课堂中的准备活动要多样化。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利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尽快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唤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采取一切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与情境,多给学生创设自由遐想的空间,多创造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多开辟相互帮助与学习的场合。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丰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团队精神、合作与探究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之中,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达到乐学的目的。

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欲望

学生注意集中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往往对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与练习会产生厌倦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特点,积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逐步喜欢并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如游戏的穿插、竞赛的适度应用均可达到此效果。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要发展心理品质,要根据教材特点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比如故事法、情景法、游戏法、音乐渲染法等,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真分析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健康因素,努力采用创设情景等游戏方法,辅之以赏识性、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在教学中逐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强化心理训练,保护学生心灵

目前的初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都存在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拼搏。教师要通过不同方式,引导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重视培养和发挥团队精神。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精选通过互助合作方可完成的竞赛或游戏让学生参与比赛,结束后组织分析成败原因,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体验,使他们真正懂得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可以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从而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纪律意识和主动精神,扭转他们的弱势心理。

参考文献

[1]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J].体育学刊,2003(3).[2]张立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王光宏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薛百中学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研究

摘要:自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标志着一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1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诸多学校迷失在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对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导致中等职业学校频繁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为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阻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实。

1.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低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需要教师“术业有专攻”。而由于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一味提倡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导致学校认为谁都能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师。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该校的政治老师、德育老师、甚至是体音美的老师,这些教师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简单粗暴得劝说,有甚至只是将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填鸭式”得灌输给学生。

1.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单调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模式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认知上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呈现的是知识性的内容,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用性、活泼型、体验性、可操作性、渗透性、针对性等特点。这不利于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1.3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很多学校对其教育目标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将这门课简单的理解成一门德育课程,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教育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另外由于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可能会与学生产生心理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最终无法落实这门课的调整与改革。

2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迅速转化为新课程式的知识传授。在新课程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角色,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同时参与进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课程的新旧更替时期,是一个逐渐过度的过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通过对学生人际互动、理念认同、情感体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培养”。它是同时又是体验交流式的学习,摆脱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体验交流式的学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活动目标。通过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心理素质发展,了解心理科学的本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为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其教学设计,提高其实效性。课程设计必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特点来定。首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促进发展,辅助学习;而后通过激发、反馈等手段改善课堂教育,让学生充分发挥,完善自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定位决定了能否使其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若只针对于部分障碍性心理的学生,或个别一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专业课太专业化,而非源自于学生现实生活;延续传统,报收残缺等等这些课程都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它的实施都只是徒劳无益,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突破传统模式,要拥有开放性、建构性、创造性的思维和教学理念。

3适应新课程的几种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分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贯彻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开始到结束的最佳教学策略。教师鼓励小组成员围坐成一圈,引导小组成员根据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案例或活动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在一种亲密、团结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并对每一组所发表的意见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二,热身游戏发。通过课前的短短几分钟小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气氛,更重要的是热身的本质是“热心”。游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集中精神,以愉悦的心情投身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以积极和无惩罚的游戏为主,并且在游戏的最终,教师不做消极评价,这样能够保护输了游戏的学生的心理。

第三,扮演宣泄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扮演或模仿的方法来影响学生心理过程的方法,有些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行为表达出自己的心理,进而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对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自由想象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使其以清醒的头脑地看清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或在假设的情景中观察自己。教师需要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放松练习的感觉和想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完成。

第五,认知感悟法。对于认知感悟能力强的同学而言,此方法也是效果比较好且比较常用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具体形式讲故事、艺术欣赏、认知改变及案例分析等。

第六,行为改变法。其理论的依据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关于强化的学习理论。运用此理论,通过奖惩、示范、行为训练等强化手段来建立某种新出现的良好行为,或者减少消除某种不良行为。

4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步成为当代教育的热点问题,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因此,构建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尤为重要。文章分析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设计理念,最后为适应新课程提出了几种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国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付桂红.在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3]范心胜.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李智.高等军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设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

[5]张汉强.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王惟潮.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作者:王茵茵 单位:大连电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