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6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探析
摘要:心理健康档案是对个体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记录与分析,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在新时期,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意义非同一般,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心理保健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要提升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快相关软件开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字化建设,坚持保密原则,尊重学生隐私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意义及其作用
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记录与分析,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依据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及其心理特征进行的有关记录,保留相应材料,用以预测大学生心理行为,并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实施危机干预而提供参考依据的文档管理系统。从学校管理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而言,则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心理保健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职业倾向,明确职业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的设置
(一)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形成心理健康档案基础材料
获取学生基本信息,是了解学生的前提与基础。心理健康档案内容的建设,最初始阶段,就是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及心理量表测试信息。
1.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出生地等,还有学生的成长史、兴趣爱好、身心健康史、主要生活事件等,对特殊个案的辅导极具参考价值。
2.家庭信息,包括家庭成员及相互关系、成员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身心健康状况、性格特点等。根据个案需要,还可以收集家境情况、家庭大事等。
3.心理量表测试信息,是指通过心理测量表测试所获得的个体心理状态的信息资料。例如,用艾森克人格测验(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十六因素人格测验(16PF)、气质类型测验、A型性格测验等人格测验的量表测试出的有关人格方面的信息;利用韦氏智力量表、比纳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智力测验量表测出的智力信息;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心理健康问卷测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利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BEC职业定向测验、BEC职业兴趣测验等职业倾向测验测出的职业倾向信息;利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房树人测验等自我概念测试测出的信息。这些都是一手的资料,要保存好,并进行合理归类。
(二)把握学生心理动态信息,不断充实心理档案材料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静止的,是动态与变化着的,曾经的“往事”不一定意味着将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依然会留下诸多心理轨迹,了解个体近期或正在发生的心理信息,更能反映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
1.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处了解学生的最新信息。因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经常与班级学生接触,对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及身心上存在的问题、困难等情况比较了解,可以提供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心理信息。同时,上级主管部门掌握到一定信息后,若能及时给予任课老师一些方法指导,也有助于他们觉察、解决学生中存有的一些潜在心理问题。
2.从学生群体中获取个体的动态信息。与学生的父母、老师相对而言,同学之间、小群体之间交往更为频繁,信息量更大。可以组织一批学生结成“心理帮扶小组”,定期开展“同辈帮扶”活动,在帮扶过程中收集特殊个体中有关自我评价、自我感受和体会等方面信息,汇总到专业人士处进行归整、梳理。
(三)个案跟踪,完善特殊案例
资料有着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相对严重的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一份详细的个体心理健康档案,如同一份体检报告,有助于心理健康工作者诊断“病情”,依据情况开展相关工作。对于此类学生,在进行个案辅导时,需做好详细的记录。记录里一定要留下辅导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如咨询时间、来访者基本信息、咨询过程与内容、问题及解决方案、次数等。若个案较为特殊或典型,材料的收集则要求更为详实,最好设专案保存。需要注意的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保密原则,尊重来访者意愿,让学生如实地表露自己的心迹,事后及时记录、整理个案信息,与来访者一起承诺,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通过对个案的辅导、跟踪及资料的收集,有助于心理健康工作者熟悉个案,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一)提升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心理健康档案在内容选择、建立方法、管理要求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档案人员的专业要求也相应提高。心理健康档案方面的管理员,不仅要懂得档案知识,还要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不仅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还要对学生档案中有关心理方面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为每一个学生建设好一份完整的心理成长文档,必要时提供建议。为了让专职人员熟悉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拥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能力,需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增强他们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
科学的管理制度基于心理档案内容的保密性、管理过程的动态性、管理要求的专业性特点,不仅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专门整理,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健全的管理机制予以保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就是完善档案、促使档案工作有效运作的保证之一。同时,因此类工作专业性较强,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日后管理工作中不断地修正、完善。
1.确定管理主体,落实管理措施。档案由谁建,由谁管,如何管,责任要落实到具体部门、个人,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同时,需要有一套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档案工作有序开展。
2.明确档案建立的时间及保存年限。2004年2月,教育部规定:“中国大学生新生入学时要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由专业人员对心理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及维护,建议在毕业时归入学生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永久保存在本人档案中。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心理档案,可将复件永久保存于学校,以便为今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学校需要根据这一指导意见,明确档案建立的时间和保存年限,以及移交办法。
3.必备资料收集要齐全,分析整合要有据有序。资料齐全是前提,对于纷繁复杂的海量资料,要进行分类整理,使之查之有序、引之有据。必要时要对心理档案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为学生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4.及时更新,提高心理档案的系统性与动态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心理发展及变化材料,需要及时收集、记录,整理,归档。到了一定时间,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形成有效报告,为学校学生管理,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5.建立三级防御系统,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效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以院系为组织,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总指导的三级防御系统,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统筹、部署整体工作,指导各院系组织与实施,并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具体工作。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及时收集各院系、各班实施的情况,掌握总体情况,有的放矢,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拟定或修正方案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各班、各院、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反映。可据情况紧急程度,以日报表、周报表或月报表的方式,及时报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力求早发现、早干预,化危急为机会,解除危机。
(三)加快相关软件开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字化
目前人类已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数字化提供了可能。若能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将会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档案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已经有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开发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软件,为大学生心理测试、数据库建立、常模修订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成心理测试项目,查找个人心理健康信息,寻求适合的心理调适方法,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四)坚持保密原则,尊重学生隐私心理健康档案
不同于一般类型的档案,资料的保密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程序,如果保密不当,会给当事人特别是心理异常的当事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鉴于此,保密原则就成了心理咨询中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否遵守保密原则成为能否做心理咨询工作鉴别指标之一。管理部门需要根据此类工作特点,设立保密机制及相关工作方法。同时,也要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当学生有自伤和他伤倾向时,个体心理档案资料可以允许特定个人或组织进行查阅,以便更好地采取干预措施。
四、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新时期背景下,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的内容以及管理都需要有专业的要求和设置,良好的建设与管理,是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可以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心理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房文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4(5).
[2]傅安球.实用异常诊断矫治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英奇,王小英,马历奇,朱锦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3(12).
[4]马俊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与建设[J].兰台世界,2010(4).
[5]孟玲.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提升[J].兰台世界,2003(5).
[6]谢小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8(7)
作者:吴满华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作用
[摘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党的十八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大学课堂教学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和特点进行论述,探讨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运用,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动导向;心理健康;创新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实施意见》既反映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全面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向的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将实现从学科为本转为学生为本,从侧重传授知识转为重在提升能力,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时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实施意见》出台后,我们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关键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代表当今世界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思维和主体作用,强调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和共同探讨,强调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也是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的总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提升学生创新和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行动导向”理念最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在德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于1999年以法律形式正式颁布,即《框架教学计划》。该计划指出,职业学校要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独立地制定工作计划并独立地实施和评价该计划。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自此以后,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德国乃至欧洲国家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由于这种教学对于培养人的职业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专家所推崇。我国于1982年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概念,直到1995年才开始较为系统地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全国职业院校逐步推行并得到广泛引用,引发了职业院校教学的重大变革,各高职院校纷纷借鉴其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并在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中取得一定成效,为本科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型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是把应用和学习统一起来,通过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主要特点是:
1、教学目标明确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以及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诚实、可靠的品质。
2、教学内容具体传统教学方法
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传授间接经验;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实际生活过程和工作内容为参考,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讲授中,教师主要以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惑作为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按照大纲内容结合具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完整行动导向教学
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完整设计学习情境,包括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过程,选择一种主要的或同时运用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4、教师主导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倡导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不完全按照教材体系来设计教学内容,而是根据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景,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脑心手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接受教师设定的问题,在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5、学生主动参与行动导向教学
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一般需要遵循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学生参与进行,这就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学中做”,“做中学”。
6、师生合作交流
“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了教师单向沟通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中,达到“我参与、我了解、我记住”的效果,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状况。7、评价机制全面传统教学法中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是分数;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激励机制是学生完成任务后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学生评价是全面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考查。“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能力为基础,是以学习内容与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中老师综合使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沟通、合作能力。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运用
行动导向是一种教学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及教学方案的设计。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学生的个性在互动中得到塑造。我们尝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以任务为导向来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互动中,提升心理健康能力的训练,改善心理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1、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是设计课程教学的依据。为更好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要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其原生家庭基本情况,运用心理测量手段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程度,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等。这些能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2、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教学目标
在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内容
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提高心理素质是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了解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能够正确认识自己,适应社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
4、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教学情境选择一种或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学情境设计时需要关注学生内心情感体验以及态度和价值观建立。对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及人际沟通等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讲授自我认知分析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自我分析方法外,还需要让学生按照自我分析方法自我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自我认知的讨论,并以“我是谁”为开头在纸上写出不少于20个关于我的句子,然后按照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自我认知的效果。
四、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条件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教学的组织者变为活动的引领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教师不再把书本知识灌注给学生,而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完成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及效果评估全过程,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体验,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在“学中做”、“做中学”过程中培养沟通、合作、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学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交互行动频繁。但是,在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教学评价明确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遵循的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建立,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评价是以教学大纲为准,不是课程标准。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这种标准不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教学评价明确。
2、授课环境人性化
授课地点需要人性化,这样既可以方便课堂分组讨论,任务项目组织、角色扮演的呈现,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教师不仅要介绍职业规划过程、面试技巧等,而且让学生通过项目任务法,完成招聘方案策划,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校园招聘。实践是真实的环境,在教学中应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体验,能提早做好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各种技能准备,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3、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考量的是教师本人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水平,教师不仅要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组织好教学内容,把与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学习,而且要按学习领域的要求编制好教学计划、教学程序、明确教学要求和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不同活动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和信息,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4、教师需要转变角色
传统的教学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学课型教学体系,它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以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为目标、以活动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应用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教师应改变学课型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重设计教学活动主题和控制教学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宇.德国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主流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廖振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朱中兴.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作者:邹茹莲 单位:沈阳市心理研究所
第三篇:脉诊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测试手段的分析
摘要:高校大学新生心理普查测试工具以量表为主,量表本身的缺陷或使用不当以及学生主观因素影响导致测试结果不能完全反映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中医特色脉诊具有客观性、直接性和时间性优势,可作为高校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的测试手段。探索脉诊与量表测试相结合,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新型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系统。
关键词:心理健康;脉诊;量表;大学生;普查
《难经•六十一难》曰:“切而知之谓之巧。”传统上,脉诊多用于疾病辨证。随着脉诊技术发展,应逐步扩大脉诊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测试手段是一种有益探索。脉诊作为极具中医特色的诊查手段,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中发挥积极作用。
1当前大学生心理普查手段存在不足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文件要求,高校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目前大学生心理普查的主要手段是心理量表,但是量表本身的局限性和测试操作的不规范导致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较大偏差。
1.1测试工具并非尽善尽美
目前,各大高校一般采用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EPQA)、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多个量表进行上机测试。王斐等研究认为“心理量表进行心理普查有一定效果,但效果并不理想,SCL-90存在筛查人数过多,准确性较低等问题”。原因在于量表本身存在不足。例如,常模的信效度有待细化。SCL-90是大学生心理普查中非常常用的量表,其国内常模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该常模数值偏低,2003年即有学者认为应“重新制订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人群的常模”。再如,量表条目繁多,不同量表间条目重复,个别条目学生难以回答。16PF有194题,EPQA有85题,SCL-90有90题,多个量表同时测试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反感,而且像EPQA第40条“你是否认为结婚是个框框,应该废除?”和16PF第20条“我认为只要双方同意就可离婚,可以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都涉及婚姻观念,学生缺少亲身体验,且条目类似,更加重心理抵触。
1.2测试工具使用不恰当
心理量表种类繁多,各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敏感性和特异性互有差异,UPI阳性率远高于SCL-90。同时存在统计方法不恰当的问题。有研究发现,SCL-90调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所获数据为偏态分布,使用参数统计方法将得出错误的研究结论,适宜选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1.3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结果
或者由于上机测试前没有明确跟学生讲明心理测试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或者因为学生对该项工作缺少兴趣,敷衍了事,甚至有的学生修改他人资料,或者不愿填写真实情况,皆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结果。这些问题都说明现有大学生心理普查测试工具并非尽善尽美,主要在于无法避免各项主客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还存在国外量表本土化问题。而具有中医特色的脉诊在中国具有独特的优势。
2脉诊在大学生心理测试中的优势
历代都有通过脉诊判断患者心理状态的记载,如《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载“虚弦是大惊”,运用脉诊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现代寿小云教授将脉诊引入心理学领域,提出脉搏谐振波可以反映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对个体心理状况有比较精准的把握。齐向华教授[6]基于系统论提出内容丰富的“系统辨证脉学”,辨别心理历程和心理状态是其作用之一。
2.1脉诊具有中国特色
2014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接见国医大师代表时指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挖掘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脉诊作为中医特色诊法,在国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让被测大学生产生亲近感,较少出现主观抵触。
2.2脉诊具有客观性
脉象是客观存在的,诊脉的主体是客观存在的,诊脉者可以通过脉象特征客观了解被试大学生心理状态,不需要被试大学生参与,避免了被试者主观故意干扰结果,能客观反映被试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
2.3脉诊具有直接性
目前大学生心理普查工具主要是量表,量表得分间接反映被试大学生心理状态,缺乏感受被试者心理状态的直接指标。脉诊填补这一空白,无需先将被试者心理状态转化为量表得分,诊脉者根据客观脉象特征直接判断受试者心理状态。比如在右尺和左寸脉诊到脉动初始的勃发躁疾感,提示受试者处于烦躁焦虑状态。解决了量表测试中量表本身不完善和量表使用不恰当引起的结果偏差。
2.4脉诊具有时间性
脉诊可以诊查受试者个性、既往心理历程和当前心理状态这一纵向时间轴上多个节点特征。个性在脉象中体现出固定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判定个性较之使用个性量表更客观直接。如防范意识强的人脉象收紧,敏感之人脉搏高峰段有迅速滑过之感。《诊宗三昧》“至若尝富贵而后贫贱,则营卫枯槁,血气不调,脉必不能流利和滑,久按索然”,即是根据脉象推断心理历程。当前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心理普查的重点,也是脉诊可以直接判定的内容之一。
3脉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脉诊具有诸多优势,应积极探索脉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中的应用。
3.1心理脉诊已渐趋成熟
自古以来,中医典籍中即有对心理脉诊的记载,如《蠢子医》将惊悸不安状态患者的脉象描述为“往来如鼠窜”。而近年来正式提出心理脉象之后,心理脉象的研究发展迅速,对心理状态区分非常细致。比如反复思虑者,根据其思维内容和形式不同,脉象特征又可以细分:忧愁思虑表现右手脉象的结滞或左手起始段涩滞难以前进;挂念则表现为右手脉紧弦挺直;思慕惦念表现出左手脉象敛紧。因此,心理脉象能够将被试者心理情况做细致区分。
3.2有助于节约经费
目前各高校基本采用在开学后集中进行上机测试。测试机器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部门管理,每年测试需要协调测试时间、支付使用费用。而采用脉诊测试后,不需要测试大量、重复性题目,简便易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是一个完整体系,上机测试仅仅是第一步,之后还有数据录入、数据统计、结果反馈、预约访谈和随访辅导等多个环节,脉诊有助于节约有限的经费用于心理测试后的各个环节。
3.3为测评后干预打下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的目的之一是排查筛选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帮助。脉诊作为中医学诊查手段,较之量表测试,其评定的心理状态可以与中医辨证论治对接,根据心理状态进行下一步干预。如脉诊判定属于思虑过度的受试者,可以给予中药半夏厚朴汤加减服用,以及其他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4脉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诊脉者易疲劳,难以大规模应用。准确识别脉象信息,是脉诊应用的基础,有赖于诊脉者手指的敏感性。一旦有脉象信息出现就能及时捕捉并最大限度获得脉搏每个瞬间的脉象信息。但是,长时间反复诊脉容易导致诊脉者手指感觉迟钝,敏感度下降,导致脉诊失去准确性。现在各大学本科招生都在数千人,2015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心理普查规模在3900人左右,以每位学生接受诊脉2min计算,需要不间断诊脉130h,显然是难以依靠少数人完成。
2)脉诊结果量化困难,不利于文字或数字描述,难以对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要求,需要为在校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脉诊结果暂时不能完全量化以用于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尚不能像量表一样进行量化打分以进行同年个体间横向比较和各年级间纵向比较。
5完善基础研究
争取规模化应用虽然脉诊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尚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不能掩盖其优势特色。在将脉诊大规模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前,有三点基础性工作需要完成。
5.1在小范围内开展预测试
分析量表测试和脉诊测试的优缺点,对二者结果进行一致性研究,观察大学生受试者对二者的接受程度、测评结果对后续工作的指导意义等,为脉诊应用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5.2进行人才培养
由于工作量大,需要团队合作完成所有大学新生脉诊测试。全国首家脉学研究中心于2014年在我校挂牌成立,与专业团队合作,进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长期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脉诊心理测试工作。
5.3客观化描述脉象特征
“系统辨证脉学”立足传统脉学,开拓性将脉象信息分解为25对脉象要素,尽可能采用客观化描述,有利于建立心理档案,并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脉象要素客观化研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支持下顺利进行。
总之,脉诊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测试具备可行性,首先进行探索性研究,与量表测试相结合,二者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系统。致谢:感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学会脉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脉学研究中心主任齐向华教授在脉诊方面的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巧玲,贺革,徐远超.大学新生心理普查模式探新——UPI、SCL-90和EPQA相结合运用于两届新生心理普查的状况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40-142.
[2]王斐,袁莉敏.大学新生心理普查有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2014(5):212-213.
[3]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3-327.
[4]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45-46.
[5]胡燕.SCL-90用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统计误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51-53.
[6]齐向华.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7]齐向华.脉象在中医心理学中的客观诊断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26-2327.
作者:张继伟,王志鹏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处
第四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摘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由于大学新生们在入学后面临着新的环境、老师和同学,加之其学习目标、专业思想、价值取向,自理能力等均未能确立和完善,因此极易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此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并寻求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
1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
1.1心理健康
对于心理健康,众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本文采用的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界定,即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即心理健康并非绝无心理冲突或心理矛盾,也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接受,而是指他们对待问题和处理矛盾的过程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乐观的适应倾向。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即认识正确、意志坚定、情感丰富、行为规范、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能与时俱进。
1.2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不一样的研究角度
对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也有不同的界定,例如,从活动论的角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础是心理学理论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由于学生在不同年龄,其生理、心理上会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这是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而过程论则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要求,向学生传授心理保健技能与知识,以帮助学生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给心理带来的冲击,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身心保持健康的过程;系统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通过多途径多手段,主动地、积极地对学生的各个心理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辅导和教育,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最终达到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由于大学新生们在入学后面临着新的环境、老师和同学,加之其学习目标尚不明确、专业思想未能确立、价值取向没有确立,自理能力还不完善,因此极易导致茫然、失落、自卑、交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此,高度关注和重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并寻求有效的途径成为需要进行不断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重要性
2.1是提高大学新生综合素质的积极有效方式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体现在气质、性格、精神面貌和情绪等方面,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若希望不断提高大学新生的综合素质,首要的是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心理素质的提高则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由于大学新生进校后会不断遇到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在目前这样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要使得学生既能承受挫折、抗拒诱惑,又能坚持不懈、实现成功,那么,培养学生自己的应对能力,始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关键,因此,要达到不断提高大学新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其积极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大学新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2.2是引导大学新生人格良性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格在心理学中界定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这一系统的构成包括人的动机、性格、气质、思维模式、认知风格、问题应对模式及自我调控等各个方面。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就是要向他们传授良好的道德规范、正确的行为方式、准确的环境信息、殷切的社会期望等,使大学新生能够不断改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同时,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不仅只是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新生们在辅导和教育过程中能动地不断调整目标方向,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和改善,不断进行心理优化、人格优化,使其人格不断良性发展。
2.3是开发大学新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大学生潜能的开发是高校教育的目的之一,这一目的贯穿在高校教育的始终。潜能开发的三大要素是自信、意志和愿望,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高度的自信、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愿望。因此,通过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使得新生们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二者协调发展。使得大学新生在更高的境界上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4是奠定大学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
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能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角色转变,与他们大学生涯能否顺利、圆满完成密切相关。因此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不仅关系到同学能否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同时也关系到辅导员以后工作能否顺利的开展。因此,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可以使得同学入学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今后学业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使辅导员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的途径
3.1掌握并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与社会需求
作为辅导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们,理解、尊重他们。对他们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于陌生的环境,独立与无法摆脱依赖的心理张力,人际交往面的扩大,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改变,容易出现适应和交往困难、情绪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给予密切的关注和更多的帮助,尽量争取对学生在生活、学习、发展等方面碰到的困惑和危机能及时疏导和缓解,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和应对、解决各种问题。
3.2及时开办团体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应有预案并做到早期预防。尤其是对大学新生可能出现的共性心理问题,及时开设专题讲座予以引导,对有同类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引导新生寻求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让新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不断进行自我的心理调适,以积极良好的心态融入大学生活。
3.3选拔学生
心理健康辅导委员,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大多情况下,大学新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互相倾听、交流并给出建议。因此,辅导员应挑选优秀的“老生”做心理健康辅导委员深入到大学新生中,在新生可能去到的各个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运动场等与新生们打成一片,倾听并解答新生出现的心理困惑,把握住大学新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不适期。
3.4注重辅导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刚进校都跟辅导员之间的关系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注重辅导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调节师生间关系的紧张感,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健康发展。同时,辅导员要注意引导新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同学,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对情绪、意志、行为的自我控制,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鼓励新生保持热情、自信、乐观、坚强、进取的心态。
3.5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辅导员应配合学校,给大学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新生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感到愉快宽松,在学习竞争中感到紧张有序,在困惑与问题的应对中感到信心十足,引导和发挥大学新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辅导员还应鼓励大学新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拓宽视野,发掘兴趣爱好,争取多方位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力大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是高等院校及辅导员们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D].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张继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5]曹向.大学新生思想与心理特点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总第362期):89-90.
[6]姜玉峰,周艳.高等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培养机制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2(2)(总第152期):42-43.
[7]王莹.艺术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34(4):127.教育心理
作者:周莹莹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第五篇:雾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雾霾渐渐成为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38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认为雾霾天气对大学生的心理除产生消极作用外,亦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从心理健康视域的角度提出高校的应对措施,助力大学生群体正确应对雾霾天气,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顺利成才。
【关键词】雾霾;大学生;心理健康
雾霾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总称。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一般来说,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出现的是“雾”,相对湿度小于70%时出现的是“霾”。而出现霾时,能见度少于10公里的就属于灰霾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雾霾已经成为近年来困扰社会各界的环境问题,甚至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越来越多学者从各自的领域对雾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共同探讨中国社会关于雾霾天气未来的出路。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研究雾霾对在校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并试图从高校层面探讨应对措施。
一、雾霾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雾霾”现象与英、美等发达国相比较,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如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其特点是爆发性的空气湿度升高以及二氧化硫、大颗粒物的急剧上升,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战后美国洛杉矶等城市出现严重雾霾成因是重工业的快速发展,相较于英国伦敦,虽然不是爆发式,但其危害范围更广,受害人群更多。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雾霾雾霾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频率较高,范围也越来越广,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目前对雾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雾霾成因、雾霾治理以及寻找经济发展与雾霾的平衡点等方面。如广东金融学院的李伟娜对雾霾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治理路径。
兰州大学的王星则在对全国三十余省会城市的经济增长和雾霾程度进行关联分析,从经济学视角阐明雾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有部分研究者从雾霾生物学角度,探讨雾霾影响人们躯体健康的机制,如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深入研究了雾霾中的有害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后,认为超细颗粒物可以引发“细胞自噬”从而损害机体。目前关于雾霾对人们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却较少,因此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为例,对38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62份。对雾霾天气出现时大学生的躯体表现及心理状态、大学生对雾霾的了解程度、高校对雾霾知识的宣传及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调查,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二、雾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雾霾天气的逐渐增多,大学生作为户外活动较多的群体,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雾霾的影响。调查中发现42.5%的同学表示会在雾霾天气出现身体不适,特别表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上,其中13.6%的大学生表示在雾霾期间出现咽炎或咽炎加重,20.5%的大学生出现鼻炎或鼻炎加重。躯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运动状况,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及规律,易滋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与此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有意识的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能从日常点滴生活中珍惜地球资源,尽量减少环境污染,环保意识增强。
(一)雾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环保节约意识增强。调查发现,大学生能认识到雾霾主要由超细颗粒物组成,为了减少这些颗粒物的产生,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基本的注意节约用水用电之外,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60.8%的大学生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车、步行出门。在购物行为方面,69.6%的大学生表示购物时会提前准备购物袋。76.5%的大学生选择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但仅有19%的学生会进行垃圾分类。有79.8%的大学生在雾霾天气出现后参加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雾霾时的负性感受与情绪,使大学生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有所提高,并通过出行方式、购物细节、行为方式如废物回收再利用等改变,反映出雾霾天气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的暗示作用。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调查数据显示,在雾霾期间或持续一段时间出现雾霾后,有82.8%的学生减少了户外活动,78.3%的学生增加了室内活动,必须出行时会注意买一只防护口罩。82.8%的学生更加关心电视新闻里或者身边的重工业发展情况,91.2%的学生认为春节时主动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也劝阻亲人朋友注意减少此类行为。此类潜移默化的微小行为不仅有利于减少雾霾的发生,而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有巨大的影响。
(二)雾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雾霾天气易减低免疫力低下学生的睡眠质量。众所周知,雾霾天气的发生,常引起大学生躯体方面的不适调查结果显示,42.5%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曾在雾霾天气出现或轻或重的呼吸道症状(如,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鼻炎等等),本身患这些疾病的大学生,在雾霾天气症状会明显加重。免疫力下降的同时还会继发引起其他躯体系统的疾病(如结膜炎、流感等等),继而影响睡眠质量,给学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大学生带来较大困扰。77.1%的大学生表示白天学习无精打采,效率低下,导致学习效率下降。雾霾天气易引起焦虑抑郁躁狂等负性情绪。现代医学认为,躯体症状与不良情绪的产生密不可分。雾霾导致的呼吸道感染、失眠等症状,是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生物学基础。调查结果显示,41.3%的大学生表示在雾霾天气产生了抑郁情绪,有33.4%的大学生表示在雾霾天气烦躁不安,无法安静下来。52.4%的大学生表示同时感到有这两种情绪,且轻微影响到正常生活。
大学生心理虽然日趋成熟,但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及时调整情绪,大学生最常用的改变情绪的手段就是运动,而在雾霾天气,能见度较低,户外运动减少,调查中仅有29.8%的大学生表示能正常进行日常的户外活动而且不受影响。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一时难以调整,若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很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乃至神经症,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业和工作生活。雾霾天气影响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由于天气限制,许多应正常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如打球、游玩等群体活动)不能进行,有70.2%的大学生表示雾霾天气不会参加集体活动。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减少,加上情绪不稳定,考试压力等因素,在雾霾天气易产生冲突,长期易导致人际关系破裂。由此可见,雾霾天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那么高校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呢?
三、心理健康视阈下的高校应对措施
(一)加强宣传,灵活运用新媒体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雾霾知识的了解是被动接收,不具备分辨信息真伪的意识。调查中发现,82.8%的大学生了解雾霾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电视媒体。仅有11.8%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去正规知识性网站上查找雾霾相关资料。但网络上的信息泛滥,且门槛较低,一些所谓的专家缺少专业知识,对雾霾现状缺乏正确认知的情况下撰文、参加电视节目,经媒体转载后扩大了影响力,但也误导了同样缺乏相关知识的大学生。高校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担当起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雾霾知识的重任。发挥校园主页作用。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雾霾天气已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既然如此,大学生就应该对雾霾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点对点、面对面的解决雾霾问题,保护自身健康,避免潜在问题。
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在校时便于统一管理的优势,自觉承担起宣传先锋队的作用,可以在校园主页上设置安全知识普及专题,及时在官网更新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最新的雾霾相关条例,并鼓励大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条例、办法;灵活运用新媒体。如今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在大学生之间的接受度较高,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以及知乎、豆瓣等大学生聚集的网络沙龙,一篇语言幽默风趣,配图精致的小科普文章甚至可以转发过万。大学生仅仅只是动动手指,就能获得关于雾霾他需要知道的所有信息。高校可以选择原创或者转载,定期在公众号上推送即可;搭建校园平台。高校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多途径宣传雾霾知识。如以小班为单元,开展专题教育等,如播放雾霾宣教片、组织雾霾相关知识讲座、举行雾霾知识问答。还可以充分利用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普大赛等平台,鼓励大学生开展与雾霾相关的科学研究,如探寻雾霾的成因和成分,发明防霾小工具等。
(二)调节情绪,积极面对心理问题
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调查中发现,在雾霾天气下,有62%的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情绪,65%的大学生会出现抑郁情绪。由于情绪的相对平衡性,对于一般性的情绪问题,大学生可以在父母、师长、朋友的帮助下,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康复。但在实际中,人们并未意识到雾霾对于大学生情绪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雾霾期间,家人朋友会过多关注学生的躯体健康,而忽视其心理。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功能。一些负性情绪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予以排解,但一部分学生面临学业、恋爱、就业压力时,其自我调节能力略显不足。因此,高校应在雾霾天气多开展一些室内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可以将团体咨询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融入其中,并帮助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交场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如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帮助他们在雾霾天气转移注意力,缓解自身压力,有助于负面情绪的消解。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在雾霾期间的作用不可不容忽视。对于症状比较严重但是尚未达到焦虑症、抑郁症的大学生,应当积极联系心理咨询室的老师,预约咨询,及时开解。年级辅导员及班干部尤其是安教委员在雾霾期间应关注自我调节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将一般性的心理冲突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应重点关注在精神类医院已有明确诊断的学生在雾霾天气行为的改变,必要时到医院随诊。
(三)联合各界,携手共建“无霾”校园
“独木不成林”。高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可能兼顾大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因此获得社会支持是帮助大学生应对雾霾的重要方面之一,如高校鼓励学生参与对雾霾成分的调查,需要气象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协助等;雾霾期间的心理疏导的疗效离不开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高校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为大学生提供解决雾霾期间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渠道,也是高校的努力方向。但归根究底,这些只是“标”,所谓的“本”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做好治“霾”工作,高校也应在治霾防霾这项大工程中扮演好自身角色。
综上所述,雾霾天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各高校应协同社会各界帮助大学生摆脱雾霾的消极影响,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减轻雾霾对其行为、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共同生活在“无霾”的校园。
参考文献:
[1]王润清.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07:44.
[2]李伟娜.中国城市雾霾治理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研究[J].理论探讨,2016,01:162-165.
[3]王星.雾霾与经济发展——基于脱钩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15,12:157-164.
作者:杨帆,李文靖,王娜娜,汪若璜,朱慧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六篇:自媒体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建设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自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自我发声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自媒体使用的情况的调查了解,分析其利弊关系,探讨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扬长避短地利用好自媒体平台,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宣传阵地。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发展迅猛,不断改变现代社会的沟通与生活方式。在传统信息媒体受到挑战的同时,其独享话语权的垄断局面也受到威胁,在自媒体平台上人人都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权利和空间。在大学校园里,自媒体更是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资讯、展示自己、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在上海交通大学谢耕耘教授所撰写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学生日常应用最多的社交平台就是QQ,使用比例高达88.3%,使用微信的占84.9%,使用微博的量以60.7%排在第三。综合来看,高校进入“自媒体时代”,90%大学生都成为“自媒体人”。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顺势而为,利用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自媒体及其特点
2003年美国提出了“Wemedia”这个术语,中文翻译为“自媒体”。目前,人们将基于web2.0平台上开发,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等在内的个人应用统称为自媒体。这些应用帮助个体实现不限空间、时间的了解信息资讯、积累共享、传播交流的自由。自媒体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平民化、大众化。自媒体应用帮助普通大众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获得最新资讯,构建个人社交网络,发表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情感。每个人都可以实现“想说就说”“想写就写”。
2.低成本、易操作。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几乎是不需要任何成本投入。应用者只需免费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何视频、图片以及文字信息。操作也相当简单,无须任何专业知识和技术。
3.及时性、传播快。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我们便可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经营自己的自媒体。其传播速度与传统媒体无法匹及。因为自媒体具备以上典型特征,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资讯、展示自己、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自媒体在校园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高校大学生对自媒体的普遍使用甚至依赖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带来挑战。
1.对自媒体的过度依赖,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目前自媒体在高校校园里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成为大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来源,更是大学生们展示自我,发表言论的重要空间,也是大学生们交友互助的重要平台。在微信、微博、QQ空间里的人际互动,日渐侵占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往时间和频率。而自媒体所营造的虚拟的人际环境,有时是对个体的自我的自由释放,有时又是自我过滤后的展示。显然不利于学生客观的展示和认识自己。有学生表示,更喜欢在QQ、微信上交往,显得更加自然/无拘束,但是当面对面交流时,往往因为不自信而担心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会想要掩饰自我,给自己制造新的心理危机。由此可见,学生沉溺于自我营造的虚拟世界,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在现实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自媒体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传递负面的心理能量。自媒体早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实时播报自己工作动态,传递个人心情和观念,传播社会热点和舆情的重要途径,传播速度快,并且极易产生共鸣。由于广大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不足,缺乏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甚至是忽视了法律、法规的基本约束,他们极易通过“去个性化”的自媒体传递和共享一些负面的心理能量。如大学生中日趋严重的自我中心注意、情感淡漠、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是道德价值取向错位等问题,都会通过自媒体在学生中间传播和感染,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3.自媒体功能的拓展,也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新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媒体的功能从最初的信息交流不断发展为商家追逐利益的平台。这虽然给很多人带来创业致富的机遇,但也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新的挑战。在大学生中不断暴露出来的微信红包赌博,微信传销,给不少大学生营造了一种“不劳而获”的致富陷阱,最终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挑战。如大学生通过微信赌球,以至于不断参与网络借贷,最终因为不能承受高额的利息而心理崩溃,产生自杀的念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的建设
基于自媒体自身的特点,难以避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以上挑战,但我们更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加强引导,构建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阵地。
1.使自媒体成为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并及时帮教的阵地。自媒体成为学生自我情绪宣泄的主要窗口和倾诉的地点,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抒发情怀,用一个简单的表情符号表达自己的心情。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动态都可以在相应的自媒体应用上找到相关线索。为此,对于广大的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的QQ空间动态、QQ签名信息、微信朋友圈等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和支持。
2.使自媒体成为随时随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阵地。自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向学生发送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打破了传统的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提高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不仅如此,还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性。无论学生身处何处,只要关注相关的微博、微信账号,就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
3.使自媒体成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阵地。通过自媒体平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各种自媒体应用,向学生介绍心理工作的计划、心理工作的活动通知、校内外的时事要闻,配以相关的文字、图片信息,或者是各类竞赛采用自媒体平台报名、投票等形式都可以提高各类活动的知晓度,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宣传力度。
4.使自媒体成为高校朋辈之间传递正能量的交流阵地。朋辈辅导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一直以来都在广大的学生群体中充当阳光天使的角色。调查也表明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更喜欢向自己的同伴倾诉和寻求支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朋辈辅导员的力量,在自媒体平台上加强引导,给学生更多的积极的暗示,激发潜能,激励向上和进取。如利用朋辈辅导员将自媒体平台的话题更多的引向积极励志、疗伤治愈、分享放松的内容上,为校内的朋友圈营造积极向上、阳光励志、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使自媒体成为高校朋辈之间传递正能量的交流阵地。
参考文献:
[1]罗贻琳.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2]陈长旭.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及应对机制建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3]吴佳男,闫蕾.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4]李春伟,张熹.大学生微博心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作者:何炎芬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