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3篇)

第一篇: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可以将社会工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对此,本文就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步入新世纪以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面对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大学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如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也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需要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工作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

一、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预防性模式。将社会工作介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优化心理辅导工作,也就是通过一定的选拔考核方法,选出一定具有社会工作水平的朋辈群体,对其进行培训、学习后,帮助其他学生,为其他学生提供服务。(2)驻楼社工服务,主要是选拔具有良好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的人员担当驻楼社工,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服务。(3)对学生进行特别的教育关注,例如对学生进行新环境适应训练,提高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对学生进行负面情绪培训等,提高学生的情绪积极性。

2.治疗性模式。治疗性模式又称之为补救性模式,该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在治疗人员和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和支持下,有效纠正和治疗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差等进行的社会工作,将理论层面上的补救措施上升到实践层面上。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出现的相应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所谓的个案社会工作就是以个案为中心的一种研究专题工作方式,通过该种方案,社会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并有效跳动一切能调动的资源来帮助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工作者同同学建立独立的工作关系,针对学生的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较强的针对性。同时治疗性模式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改变固有的错误生活方式,指引学生调整自身心境,帮助学生适应周围的环境,让其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

3.协调性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协调的模式介入其中,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进行。社会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工作目标:(1)全面分析、调查当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收集学生、教师的相关意见,为学校的相关部门提供相应建议,从而优化学生的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2)结合学生的和谐发展需求,积极的寻求相关部门帮助,对学校的相关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通过社区的工作方法,对学校的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4)建立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通道,消解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摩擦,促进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个案工作。个案社会工作主要是根据学生个体遇到的困难,如新生适应问题、学生遭遇重大挫折等,开展针对性辅导工作,从而帮助学生个体走出困境。个案社会工作的开展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是学生个人行为发展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学生自然潜能的激发过程。个案工作强调,要注重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要从生态学的视角,收集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资源,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制定相应的方案,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个案社会工作是一个详细的流程,主要包括接案、资料收集、制定服务计划、服务、结案评估等几个流程。接案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体进行接触,了解学生个体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初步判断引起学生问题的主客观因素。随后要通过与学生个体交流、相关人员访问、家庭访谈等,收集和学生个体相关的资料,了解学生个体的当前社会关系、身心健康情况。根据收集调查的资料,结合当前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治疗计划,然后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个体制定相应的方案,从而协助学生个体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当学生个体的问题得到解决或者学生个体确认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后,就可以结案。结案后要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服务、评估,从而确保本次个案服务取得良好的效果。

2.小组工作。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初具模型但是没有成型,很多发展性任务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相应治疗的时候,应充分调整和优化组合社会工作方法及心理咨询方法,便于很好的发挥治疗小组的功效。小组工作方法同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具有一定区别性,这种工作为一种专业的、手法较强的和见效良好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是通过治疗性、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方法对出现问题或是需要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治疗,有效改变学生现状,获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小组工作方法可分为发展小组、治疗小组、学习技巧小组和社交小组等,同传统模式相比具有小组成员在相互交流活动中通过自身能力改变学生状况的优点,基于小组工作中参与的人数较多,因此,活动也较为丰富多彩。小组工作方法在培训发展性问题姐居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小组工作方式通过互动、游戏、和分享等形式,帮助学生一起参与集体活动,便于从中得到相应的团体经验,有效的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有效改变学生行为,恢复和发展学生的社会功能,有效的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小组工作方法能在每一个阶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并寻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共性,进而更加高效的解决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对于需要的学生可通过建立任务小组、兴趣小组、服务工作小组、教育小组、自助或互助小组、社会化小组、社会行动小组、成长小组、友谊小组、治疗小组或是意识提升小组等不同的小组,通过富含针对性的措施展开相应的工作。

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时,为心理健康课程增加一定的经费,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确保小组工作顺利进行。小组工作方法不仅强调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同时还有效弥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局限性。为保证社会工作能更好的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专门的社工机构,并积极的引进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教育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也不断提高,很多学校也设立了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这就为相应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能力展示机会。面对社会工作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学校应该加强对本校专业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保证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结语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能为学生个体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心理辅导,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作者:何思学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

摘要: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大学生群体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去精英化,给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交友、求职等诸多压力作用下,许多大学生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也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话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1.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不受心理疾病影响的状态下形成的完善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大学生在本身及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的最佳心理状态,即心理健全,智力正常,情绪稳定,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整体上是积极健康的,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适应高校学习和生活环境,与同学、教师、辅导员相处的都很好,许多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也实现了和谐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多元思想影响下,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率正不断上升,心理不健康者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占据一定的比例.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2.1环境适应能力差

环境适应能力差,是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表现形式为:许多大学生进入高校这一新环境后,表现的非常自卑、无助,不愿意敞开胸怀去与他人交往.一些人干脆两耳不闻窗外事,直接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花时间参与集体活动.许多人因为自我封闭、不善交往,心理上常常会有孤独、寂寞、苦闷等不良感觉.

1.2.2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紧张

许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由父母照顾,住校和集体生活时间都较短.进入大学后,在集体生活中,许多人都渴望结交新的朋友,与大家搞好关系,但是,由于缺少人际交往经验,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难以做到得心应手.还有一部分学生将家庭生活中的作风也带进了集体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导致同学关系不是很融洽.在不融洽的集体生活中,由于没有知心朋友和倾诉对象,一些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1.2.3情感困惑

大学是个体身心和生理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谈恋爱是许多大学生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但是,许多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自己在爱情里要担负什么责任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缺少沟通技巧,许多大学生在情绪上都比较冲动,在爱情上也比较幼稚,恋人间的小矛盾很容易就能将他们拖入烦恼的境地.一旦失恋,许多人都很少会从自身找原因,也很难从痛苦中走出来,一些人因为情感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做出一些傻事.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2.4就业压力大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大,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现实压力和自我体验压力都不断增大.许多大学生也因此而产生了更多的心理困惑,一些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出现了焦灼、强迫、偏执心理.许多大学生都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毕业后应该找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宽慰父母,发展自己.但是,现实中的许多有关就业的负面信息,常常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紧张,许多人还会因此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产生悲观情绪.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1社会化境错综复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受外来思想、网络媒介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所处的环境都充满了不稳定性.大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经验积累普遍不足,许多大学生在快速反转的社会思潮、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残酷的竞争中,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在所难免.

2.2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心理教育体系,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本.但是,我国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上普遍存在许多问题,如许多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着;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局限在心理问题咨询、特定时间段的集体教育方面;许多学校都没有建立有利于师生交流的信息平台,以至于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道向谁求助.

2.3家庭因素

家庭期待、家长个性、家长教育方式、家长文化程度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长期以来,许多家长都以培养孩子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将生活的焦点集中在孩子物质供应、学习指导上,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致使许多学生都养成了懒于动手、心理自私的坏习惯,这些,都会加大孩子适应大学生集体生活的难度,也会给孩子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带来不良影响

.2.4自身因素

人是情感的复杂体,大学生心理状况会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学习意识、调节能力、内心发展意愿等,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如在父母的期待和压力下,一些人会变得更加优秀,一些人却会因为心理调节能力不强而感觉到紧张、烦恼直至崩溃.在进入高校后,如果大学生既缺少独立能力又不能在心理、行为、努力方向上做出调整,必然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

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3.1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2015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围绕科学化建设目标,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按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抓好自身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体系和管理部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其次,高校要科学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设网上选课体系,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问题等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选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完善校、院、班、宿舍心理辅导工作网,建立集教育、咨询、预防、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再次,高校还要扶持大学生成立由大学生主管、专业心理教师宏观指导的心理健康协会,开通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渠道,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2成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优化教育内容

高校在履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同时,还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由其专门负责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疏导工作,以帮助学生疏通心理障碍,解开心理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则要在学校支持下,完善内部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心理教育咨询服务水平;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研工作和心理教育宣传工作,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宣传、调查和研究,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利用校园媒介和宣传工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工作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还要与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携手,针对学生发展、学习、交友、恋爱、求职等问题,做好学生心理咨询与管理工作,如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入学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在毕业季、实习季开展就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实学生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与此同时,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潜能,以提高学生心理疾病预防、辨识能力.

3.3开展挫折教育,强化心理训练

受挫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开展挫折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悲观、畏难、消极心理,高校必须开展挫折教育.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建立挫折心理预防机制和挫折教育机制,确保挫折教育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内容充实多样,有计划的开展挫折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定时定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勤工俭学区或社区服务基地,在实践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品质,鼓励学生在挫折应对过程中加强自我监控、进行自我纠正.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结合学校、学生发展实际,精心开发和举办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有利于学生参与同龄人交流的训练活动,如信任背摔、电网逃生、盲人方阵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4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鉴于此,高校要加强心理教育环境建设,加大教育投入,更新心理教育硬件设备,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优化校园物理环境,使学生在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此外,高校还要优化心理学教学课堂环境,要求教师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大教学情感投入,更新教学内容,用灵活的方式去教学,用民主的方式去对待学生,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再则,高校还要加强师德修养、同窗情、校史宣传,教导学生在为人处世中要端正态度、谦虚友善,使学生加深对自己、他人、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自爱、爱校、尊师重友之心,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高校要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华景,积极利用校园媒介如校内网、校报、宣传栏等进行心理知识宣传,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以营造团结友爱、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心理带来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认真研究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有利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并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2]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管敏.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王学玫.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作者:赵怡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管理者在加强校园环境综合管理和安全教育普及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健康管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形成安全意识和习惯,培养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脱离高中时期老师严格束缚式的管理模式,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有的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消极心理,有的学生会因为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忘记学习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会沉迷于新媒体世界里……其实,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安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既是高校教育区别于高中教育的一个关键点,也是高校应该授予的一堂必修课。只有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他们才能安然应对自己的心理内部环境,使外部环境能以自己的形式去适应,适当的行为克服心理问题。近几年来,危及大学生生命等心理问题事故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高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点进行贯彻,忽视了基础的安全教育和基本的心理素质培养,常常将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任务完成,并没有认真贯彻到每一人,致使许多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加强学校环境综合管理的同时,还应该把基础安全知识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贯彻到每一位同学,只有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启安全健康管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形成安全意识和习惯,培养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生活,更加健康成长。

一、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

高校辅导员的责任重大,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甚至还要承担着学生生命安全的责任。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仅仅靠辅导员灌输一些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不仅缺少了与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和教育,也大大地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特有的思维方式、社会性,加上学生特有的个性,仅靠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起不到很好的改变和促进自身发展的效果。例如:作为班级干部和系里足球队的队长黄某,辅导员晚上查寝的时候不在寝室,打电话谎称在足球队开会,因为其平时表现良好,辅导员仅多次督促早点儿回寝室休息,其实当时他已经在校外和外系的足球队队员聚餐喝酒,同时黄某打电话给同班学生张某、肖某出来陪酒至凌晨4点。酒后在回校的路上主动挑逗陌生女孩,惹怒该女孩的男友并导致打架伤害事件。此事件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男同学的心智并没有发展成熟,仅仅通过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在班会上向学生说明安全的重要性并不够,只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才能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

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不全面,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我们学院有独立的心理咨询部门,但并不成熟和完善,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难以发挥主体性功能。同时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性也要求严格,建设一支专业的队伍是很有必要的,民办高校辅导员不能仅仅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而且需要更专业的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强调高校老师强烈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培训学习,争取做到每个系都拥有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老师,这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创造了条件。三、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够虽然高校开展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强制组织参加心理健康测试之外,大部分学生就很难主动接触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为此,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或者邀请一些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安全教育,或者通过组织心理安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上,我希望通过深化和改革科学地调整课程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发实用性的课程。课程上希望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自我解压的一系列方法方式,起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作用。在高校建设上也要加强各种师资力量的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幸福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中国出版集团.

作者:关迪心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