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3篇)

第一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人际关系紧张、自卑等心理困扰,其成因与家庭、学校、个人等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主要是将经济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并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政府采取了“奖、助、补、贷、减”等多种措施,明显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学业问题乃至生活问题。但越来越多的事件表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而是更进一步涉及到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虽然家庭经济贫困与心理问题不存在必然关系,却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一般可通过自我调适解决,只有少数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需通过专业治疗加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部分,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承受着如下方面的心理困扰:第一,学业压力。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生所承担的学业压力较普通学生更大,他们往往承载着整个家族的希望。学业压力在他们身上主要表现为由于学习动机过强而导致学习观念、学习行为的偏差。第二,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直接心理关系,最能体现心理健康程度。与普通学生一样,家庭经济困难生虽渴望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或受贫困影响,导致他们较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就业压力。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学生产生了较大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成绩平平,家境一般、谋业无门的困难生,他们往往承担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此外,自我意识的不成熟也使他们常常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之中。

除上述共有的心理困扰之外,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困扰还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第一,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尊水平较低,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家庭经济困难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常常因为经济困难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外貌、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产生不自信,日积月累,形成敏感多疑、内向自卑的不良心理。第二,应对方式消极。困难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更容易采取自责、逃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向他人求助或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困难生常常因为自己上大学给家庭、给父母带来的经济压力而出现自责心理;或在接受资助时,产生“等、靠、要”的被动受助心理,忽视自我创造。

二、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原因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心理问题的直接因素。一些家庭为了孩子上大学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那些要供养多个孩子上学的家庭,由于经济困窘,被迫“剥夺”其他孩子的上学权利。所有的这些,都让困难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忍受着身心的多重煎熬。一方面,他们的学习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省吃俭用,拼命学习;另一方面,迫于生计,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兼职,然而,由于兼职需要牺牲学习时间,这就使他们陷入了兼职和学习的两难境地。久而久之,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第二,家庭教育环境影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本因素。困难生一般来自农村地区或边远地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且受地域所限,接受的先进文化较少,教育方式相对传统和专制。他们往往用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引导教育子女,甚至粗暴地干涉子女的自由和选择,致使他们的人格形成发展扭曲,出现自卑、逃避等消极心理。

(二)学校原因

第一,校园环境变化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外部诱因。一方面,大学相比中学,环境相对宽松,且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非只关注学习成绩,若想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就要重视人际交往,参与各类活动。这种差异性导致困难生出现不适应。因为经济因素,困难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并不擅长,他们的重心在学习,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想融入大学却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常常感到自己与学校、同学格格不入,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良风气向高校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风等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在这样的环境里,困难生由于囊中羞涩,常常感觉自己抬不起头来,无法与同学建立平等关系,导致自卑心理加剧和人际关系紧张。第二,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心理问题的排查。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学校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此外,高校在困难生资助中,容易单纯地认为解决好经济问题就是做好帮扶工作,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三)个人原因

心理素质不过硬和错误的思维方式是内在因素。与普通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水平偏低,自尊成为影响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源性因素。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潜意识里不能接受自己的贫困、自己的样貌,甚至不能接受自己的一切,长久以往,产生社交恐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三、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深刻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困难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样化,相应的教育对策也不能单一。对于共有心理困扰,采用常规教育方式;对于困难生特有的心理困扰,则可采用特殊方式。本文针对后者提出相应对策。

(一)建立健全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将经济解困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经济贫困是困难生心理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从源头入手。资助作为解决经济困难的措施,具有经济解困和育人的双重功效。因此,要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找准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第一,贫困观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根本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学校在开展此项工作前,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困难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关注困难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开展认定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自尊教育:奖学金。通过开展各级各类奖学金的申请、评定、发放工作,开展励志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在奖学金评定中,通过校网、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对获奖困难生加以宣传、肯定,提高学生自尊水平,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或通过由奖学金困难生获得者组成的励志团体开展宣讲活动,激励其他学生,引导他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自尊自爱。第三,自立自强教育: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偿劳动。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在有效解决困难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摆正位置,正确对待自己的贫困,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真正实现“心理脱贫”。第四,感恩教育:无偿资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品质。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与点拨。部分困难生在受助时,感恩回报意识薄弱,认为贫困就理应享受资助,形成“等、靠、要”的不良心理。因而,学校要利用无偿资助的申请、发放这一契机,加强感恩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受助学生座谈会,评选感恩人物,举办感恩演讲比赛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义工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传递爱心的过程中,意识到感恩,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形成健全人格。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造良好校园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创造条件。高校可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广播等媒介,宣传积极向上的文化,倡导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鼓励学生自立自强,摆脱虚荣心理;此外,可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介绍心理调节方法,普及心理学知识,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的良好人际环境,改善班级、寝室等组织的人际关系,为困难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创造外部条件。

(三)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社会的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困难生问题的重要性,纷纷采取各种救助措施,如捐钱等。但是,有些时候,人们的善意却无意中伤害了困难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要做的不仅是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更要帮助营造轻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利于成长成才。同时加强引导社会对物质财富的认知,不以物质财富的多寡认知和评价他人,尊重他们,不以“施舍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其次,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建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日常化,实施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团体辅导,解决普遍问题,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个体咨询。全面、全程、全员、规范地落实困难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保障解决问题的专业性,以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总之,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都要为此付出不竭努力。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每一主体都应各司其职,作好本职工作,尤其是学生个人,应把将外界帮助不断地内化,通过有效的自我调适来建构崭新的、健康的自我。

【参考文献】

[1]曹楠楠.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与教育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4):160-162.

[2]郭巧,张婷,等.高校“双困生”心理特点及素质提升途径———积极心理学视角[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30(1):92-96.

[3]卢志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问题及其治理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0-93.

[4]王明霞.刍议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162-163.

[5]朱文青.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8):92-93.

作者:邵凌云,黄颖欢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第二篇: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策略

摘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教育的问题,尤其是民办教育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关注也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兴起较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公众认可程度低,再加上民办高校的盈利性特点较强,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据此,通过研究分析民办高校中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0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国民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民办高校所占国民高等教育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民办教育的根本盈利性质,以往社会较为关注民办高校的投资方实力与招生相关问题,并不在意教学质量。再加上民办高校所召学生的固有缺点明显,这导致许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十八大”提出,想要让教育使人们满意,必须在教育上坚持中国特色教育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育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国民力量对教育做出更多贡献,改革教育传统结构和体制,增强民办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对民办教育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使其具有良好的三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作用非常之大。

1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1个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弱

由于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再加上当今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在生活和学习上各方面都顺从他们,导致许多学生养成了较为明显的个性,他们不甘和大部分人一样,相对自我,对其他人缺少宽容。而相应的,在自我约束能力上,他们并没有很好的自制力,他们从小被宠溺长大,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逃避和退缩。

1.2对学习的积极性差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促进人们各方面提高的必要手段。由于生源问题,这些民办高校所召的学生大多是从小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由于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已经不具备学习的能力,就连基本的必须完成的作业,他们也是互相抄袭,应付了事。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了学习兴趣,他们整日无所事事,心理上也是非常迷茫的,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规划和方向,于是丧失了对所有事情的动力。

1.3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责任心

高校学生往往刚成年,三观尚未固定形成,受很多社会上的负面事物影响,他们往往更多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在老师和家长交给的任务上,敷衍了事,甚至还索取回报,不知道交付的任务是磨炼他们,促进他们良好品性养成的,讨价还价,不好好完成任务,偷工减料,缺乏必要的责任心。

1.4不知回报,没有感恩的心

父母对学生们从小的教育方式就是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这导致了学生们越来越只在意自己的要求是否被满足,越来越自私,不懂得回报,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从而独立性差,成熟较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没有。不懂得感恩学校、父母、同学以及社会上所有对他们好的人,使得社交圈子越来越难处理,问题积累越来越多,不在乎自己行为的后果,危害自己,甚至危害他人。

1.5精神空虚,生活被网络世界充斥

这些学生生活条件较好,从小家里就有电脑和网络,即使没有,由于他们的自制力较差,便会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网络是个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网恋和网上赌博,丧失了对其他事物的兴趣,许多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其他兴趣爱好,整个精神世界空洞,浑浑噩噩度日,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在乎,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和未来,只追求虚拟网络世界的刺激和乐趣。民办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本来就宽松,使得他们有大把的时间,更纵容了他们这种行为的养成。

2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的相关教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靠学生自身。于是,对民办高校学生展开心理教育是最为基础的。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学生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希望改正,才能更好的提升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

2.2学校和老师要加强适当监管

由于高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所以学校方面和老师对他们的监管十分重要。本身这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约束力差,要想靠他们自己解决好自身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学校应该成立专业的相关方面的心理咨询团队,针对学生已有或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快疏导,避免进一步扩大。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关注也应该加强。

2.3父母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民办教育中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严重,和父母从小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应该给予他们自己处理困难的空间,不过多参与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只提供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在独立中渐渐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

[2]曾伏云.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3]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3,(1).

作者:任楠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深层的潜在影响和促进作用。本文在探讨两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两者教育价值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中的作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自身内容的定位集中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选择上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体系,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思政教育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而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职学生在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中往往交织着自我的心理因素,并且呈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性,这就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进入思政教育领域,在教育内容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于宏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更关注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差异的研究。

2.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背景和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体是人,人作为复杂的生物体,不仅有生理上的特征,更存在多样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而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并取得预计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认识到学生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素质的支配和控制,只有在此认识基础上,才能够实施符合人体特征的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必要前提。而从思想教育的教育目标与教学特点来分析,也同样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并以此为基本背景来保证教育的落实,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往往能够为学生接受正确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而创设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得思想教育的内容能够有效内化并转变成为学生的个人品质与正确的行为准则。基于以上分析,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基本途径和辅助手段,能够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心理教育的方法模式中开展,能够进一步实现学生培养的突破。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交集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交集,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互补性。从教育目标来看,尽管微观教学目标会因具体课程体系的不同而存在专业化的差异,但在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上,二者共同指向培养高职院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育形式上,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更加注重以多样化的形式和平台开展,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效途径,也在理论和实践环节都积极拓展思维,努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提高其活泼性、有效性。在教育内容上,二者各自偏重于对学生不同素质的培养,但也不无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补充。首先,作为个体的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都作为人脑的一种机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客观世界。其次,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一个人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影响更是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因此,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2.思想观念的心理范畴本质和心理教育倾向性思想观念作为人脑机能运作下的产物,在本质上仍属于心理范畴之内,与人的心理有着内在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为学生传输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树立健康向上的个人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个教育过程就是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一定影响的过程。任何主观层面的教育和知识传播都离不开人脑的加工筛选,人的心理状态就清晰地反映着这些信息的处理。我们从这一层面也能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教育上所呈现出的倾向性,二者之间在学科性质上的内在一致性为它们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整合

1.广泛调查,深入了解和分析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当前的经济时代之下,高职院校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成长上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整个群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样,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更多的阻碍,整个教育的开展更加困难。因此,全面掌握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和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前导性的意义,也是必要工作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中的重要成长时期,也是从青少年转变为成人的重要转折时期,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惑和矛盾心理,特别是在面对各方面失败时的压力以及不成熟的处理问题能力,这些都显示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形势。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成长状况还有很多复杂的层面,这也决定了以此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了解这些基本情况,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心理基础,开辟有效的途径。

2.营造积极健康的高职学生成长环境

高职院校内任何教学活动都在外部环境中孕育而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学环境对于学生接受教育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十分必要。这首先需要校方关注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健康,他们作为学校的两大主体,对于教育环境的走向有着深刻影响。对此,院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将各种咨询形式和平台向广大师生开放,解决师生尤其是学生在心理发展中面临的矛盾与困惑,帮助学生塑造和形成更加健全、更好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这也是学生更好接受任何教育的前提所在。

3.在思想政治课堂积极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独立设置且没有任何的交集,这并不利于两者的互相作用。为了进一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我们倡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入到思政课堂中来,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都要有所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除了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也要注重将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插入教学内容体系中来支撑理论分析,同时,也充分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更科学的思政教育。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同样需要关注学生存在的多种心理问题,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和自我成长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4.构筑二者交融的网络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纯理论建设,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人才培养计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系统,因此,它的具体开展始终受到社会现实的深刻影响。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信息化是一个主要趋势,在此背景下,任何社会实践都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不论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还是其开展的新途径角度,我们都必须重视网络在教育中的影响作用,特别是积极发挥网络教育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性,利用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互联网教育无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提高教学效率,扩充教育资源,都有着鲜明的优势。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来创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全面普及和加快教育网络化,在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引入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其次,要摸索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在虚拟网络中遵守道德法律,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上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再次,利用网络中丰富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网络游戏中往往会有虚拟角色的存在,这些虚拟角色构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同样需要个体进行交往和互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着个体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教育者要利用网络先进的一面,将其教育价值和积极性放大,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抵制网络中的不良现象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后,要处理好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把握好网络教育的度,保持其在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5.加强师资队伍的心理教育建设

思政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其中,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素养,对于思政教育的科学开展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行相应结合的时候,教师队伍的心理建设就显得更为紧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需要认真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思政教育中,使其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说,同样需要开展自我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扩充知识体系,达成两者间的互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需要积极创设心理教育的良好平台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使自身具备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能够在心理教育的技能方面有所提升。这样,能够改善思政教育的单一性,并对学生的心理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掌握,从而根据学生心理进行更有针对性、更适应学生需求的思政教育,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革命性改观。

参考文献:

[1]张金明.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王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26(8):159-160.

[3]张科.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互补[J].教育探索,2011(10):146-147.

[4]段志坚.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101-102.

作者:毛彩辉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