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分析(5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分析(5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分析(5篇)

第一篇: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造成这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他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这些因素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改变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在传统偏见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再努力也得不到认可,于是自暴自弃。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农村学生在这方面所受的影响更为严重,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高职院校中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学生的依赖心理较为严重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扶持大学生,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使得他们的依赖心理不断强化。这些贫困生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在独立、自主方面发展不够成熟,生活中遇到事情很难独立解决,总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的帮助。这些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减弱,这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

(二)农村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突出

很多农村学生由于生活上的贫困,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尊心,对周围人的态度表现得异常敏感。一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适应大环境,渐渐失去了学习上的优势,需要树立新的坐标系统重新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定位。有些学生或许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这种现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且努力学习,但是仍然表现平平,于是在不断受挫中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一种冷漠,不想让别人靠近自己,不想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走向自我封闭的状态。

二、解决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引导,不断提高学生自我鼓励和自我认识的能力,促进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得以更正,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完善以及个人魅力的增强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得他们的潜力能被最大地激发出来。

(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减小他们的心理落差,学校可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同时也让社会了解大学,更加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更多的贫困生提供帮助。当然,心理素质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改变农村大学生自卑的心理和自我封闭的状态。

(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农村学生的性格内向,并且自卑心理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档案的内容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测试为基础,还应该结合农村学生的日常表现,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不断完善档案,这样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活动或调查的方式追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且对教育策略加以调整,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形成自我意识,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更好地改变生活和学习的现状。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农村学生受到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的双重压力影响,使得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的心理,无论是对他们的学习还是性格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应该加以重视,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实施有效的心理教育策略。高职院校可以构建行之有效的经济资助体系,让学生通过学习竞争获取资助金,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到农村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此外,还可以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教育策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他们塑造成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优秀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作者:湛茂溪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问题的融合性、方法的结合性说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具有必要性;对象的共同性、作用的互补性、内容的渗透性、过程的相似性说明两者结合具有可行性。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教育内容的交叉融合、采用相互补充的教学方法及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两者结合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思想政治水平之间有区别,更有联系。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品质会影响其对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的理解与接受;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学生个体而言,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思想品质的养成是一体化的。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其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都有所不同,固有的教育分工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趋于稀疏,而区别有所增强。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探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具有较强的实践针对性。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多数是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融合,而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一)问题的融合性

心理与思想是人的精神活动现象,都以客观现实中的实践活动作为其发展的源泉。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会受到心理的制约、影响,心理的活动与内容会受到思想的支配、控制。高职学生所面临的众多生活、学习、就业等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是单一的思想问题或者心理问题,而是由心理因素、思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有的学生因就业问题存在的学历歧视而产生消极情绪,形成读书无用论、高职不如本科等思想,甚至产生报复性等极端心理。此类问题的发生过程,也是高职学生产生有关问题的心理、意识、思想的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个体的经历与经验会对主体的心理形成反映,从而形成某种主观意识,经由理性思维上升为某种思想。作为思想发展的基础,心理如果出现问题,会影响思想的正确性;反之,由于思想具有能动性,思想上的问题又会导致心理上出现更严重的障碍,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从高职学生所面临问题的融合性角度分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很有必要。

(二)方法的结合性

从高职学生面临问题的心理因素、思想因素融合性方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必须实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牵引,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牵引,高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会迷失方向,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作保障,高职学生问题的解决将会缺失基础,不仅有可能使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例如,要想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首先要缓解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从认知心理角度帮助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自负心理、自卑心理、矛盾心理,从情绪心理角度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功利心理、抑郁心理;其次要指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观,帮助学生在国家发展、企业要求、个人需求之间寻找共同点,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样,只有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一疏一导,才能解决好高职学生面临的问题。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在于两者之间具有结合的必要性,还在于从对象的共同性、作用的互补性、内容的渗透性、过程的同一性等角度分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一)对象的共同性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有不同的职责与分工,甚至可能采用的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其作用的对象都是学生。按照教育部对包括高职在内的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划分,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高校的德育工作范畴。从更为具体的层面看,两者都是作用于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对象的共同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强调分工的不同,但从最终的效果来讲,两者需要加强联系与交流,需要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从而为实现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供保障。

(二)作用的互补性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潜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觉悟与道德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价值观、责任感、善与恶、正义与良知等方面的塑造,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紧密相连。由于作用的互补性,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在强调两者作用不同的基础上,强化两者的协调与互动,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及方法保障。

(三)内容的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会极大地丰富两者的内涵。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边界的扩展与内容的完善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认知社会,认识国家,协调个体与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因此,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就有必要延展到学生的自我认知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许多内容受到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部分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在引入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避免价值观导向出现问题,必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引并进行把关。

(四)过程的相似性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辅助学生提升素质的共同过程。着眼于学生德育中的问题以及德育的效果,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过程。虽然在教育过程中两者采用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发现问题是起点,分析问题是中点,解决问题是归宿。鉴于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与干预问题的强度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两者能够密切配合、共同分析、彼此协同,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具备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但从现状来看,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长期的分工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已经形成并具备了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特点。如何实现两者的结合,乃至形成融合,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师资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成长与成才,职业教育虽然强调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其根本的目标还是为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不能忽视德育,不能过重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应在德育中突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高职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保障,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效果就会受到根本性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改革,以学生生活、学习、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二)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立德”强调的是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人”强调的是高职学生人格的发展。“立德”与“树人”是融为一体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往往也决定了这个人的人格品质;而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他的道德修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既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更要明确采用何种方式与方法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引。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某一种教育,也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做到两者的结合与融合,才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实现教育内容的交叉融合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得以升华。如高职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心理问题,学生思想认识态度消极是造成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单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而要达到治本的目的,就需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以思想带动心理的转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提供合理的依据与支撑。如在解析某类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可以引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为这一类现象的分析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科学依据,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合理的认知。

(四)采用相互补充的教学方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方法的相互补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以心理学上的行为训练法为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使用榜样示范法,即通过典型、榜样人物或者事迹,提升高职学生思想认识,规范学生行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时提出,要“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引导在校学生”。而心理学上的一些其他方法也可以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如认知改变法中的动机需要激励法,可以用于研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动机,并加以诱发;活动体验法中的脱离角色法、角色转换法,可以将学生置于虚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道德选择。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虽然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高职教育中的专业技能教育强调师资力量的“双师”素养,要求教师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应具有在行业锻炼中获得的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在高职教育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借鉴专业教师的“双师”培养模式,强调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心理健康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能够熟悉彼此领域中的内容、方法,从而在引导学生提升思想素养、防范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并能将相关的理论、内容、方法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

[2]关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8):82-83.

[3]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作者:熊伟娥 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摘要: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可将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大致分为抗压能力差型、人际交往障碍型、上网成瘾型和自卑心理型四种。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源于学生自身,还与学校、家庭因素息息相关,所以解决这一心理健康问题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教育指引以及家庭的情感给予。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类型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到其走出校园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在处理学业、感情、人际交往、就业等问题时,部分高职大学生出现焦虑、困惑、孤独、失落等不良状态。下面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归纳出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一)抗压能力差型

学习压力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底子薄,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进入高职学习,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继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表现为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出现违纪现象。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又区别于初、高中,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使部分学生更加放纵自己。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市场的务工需求却没有与之同比例增长,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就面临着失业。就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已经不容乐观,所以高职学生就会倍感压力。表面上很多高职学生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于就业问题毫不关心,其实是掩饰自身的焦虑和担忧。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学历不够、经验不足、能力不强,在激烈的竞争中肯定没有优势,深感前途渺茫。

(二)人际交往障碍型

很多大学生都渴望在学校中收获真正的友谊,并获得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我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从小接受的就是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理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后,教育和学习模式变得宽松自由,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因而部分学生因为缺少了家长和老师的当面指引,就会出现不适应。面对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性格、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等原因,便会不知如何融入集体,不知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这种现实情况和理想愿望之间的差距,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容易出现自我封闭、交往恐惧等现象。

(三)上网成瘾型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互联网上也存在一些极具吸引力的事物,一旦意志力不坚定便容易沉迷其中。在高中时期,因为有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有效地防止了学生上网成瘾。然而步入大学之后,原本成绩较差又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同学,一旦不能对互联网有正确认识和使用时,便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这不仅影响到学业,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脱离集体,远离同学,对各种活动都提不起兴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四)自卑心理型

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性质和学历层次不满意的居多,认为读职业技术学校就是混文凭,满足家长的读书要求,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尤其是在与本科院校的高中同学交往时,更加觉得读高职很没有面子,自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家庭贫困也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会比其他学生更容易敏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同学的尊重,不要被区别看待。他们小心翼翼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在意别人的言语和表现,一旦出现有伤他们自尊的言语或者行为时,他们就会变得自卑起来,往往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流。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从高职学生面临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来看,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很少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进入大学后之后,高职生须要独立面对来自学习、就业、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应对。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很低,甚至不足200分。可见,很多学生没有达到高等教育要求的素质水平,所以他们在独立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其次,学生的自我评价低。部分学生是处于父母的逼迫来高职学习,他们发现学校与自己理想的大学相差甚远,不认同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方式,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没能考入理想大学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种失败感。再次,人际交往不自信。部分学生不愿意做人际交往的主动者,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这都会影响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最后,生活适应困难。大学生生活是完成大学生从“文化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程。但是这些“社会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学生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集体生活中很少为他人着想。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重大。所以恰当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初高中和高校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不能及时作出调整,适应角色上的转变,继而出现多种不适应的状况。再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多数被看做是“后进生”或“问题学生”,很多学生怕被定义为上述两类学生,因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选择向老师求助,而是自己闷在心里。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学生身心发展受到最早影响的因素,许多研究证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融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比如一些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孩子,易处于无人教育和监管的状态,使得孩子我行我素,缺乏上进心,成绩较差。如果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会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四)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这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今的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但是当面对多种价值选择时,容易产生迷茫和顾虑。以及目前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配以形式多样的不良内容,会对求知欲强烈但辨别力欠缺的高职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途径。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起着重要功用。首先,高职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建立一支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层级心理健康反馈机制。最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比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创立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进行专业的咨询。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针对学习主动性差、上网成瘾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体育竞技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和优势。针对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开展演讲、拓展训练等活动来增强与周围同学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因贫困导致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多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奖助学金,让学生获得自信,走出自卑心理。

(三)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交往能力

健全人格的塑造应从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有所收获。高职学生的迷茫和不安,源于自身没有正确的方向,所以树立奋斗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中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和交往能力,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由于高职学生缺乏经验,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要放平心态,虚心主动学习一些社交技巧,用真心与别人沟通,在与人接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四)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提供有效的情感给予

家庭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离开家,但离不开对家庭的依赖。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父母积极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鼓励,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能够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徐丽华 单位: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高校贫困生的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心理学理念,它挑战了心理学数百年以研究心理疾病为前提的状态,倡导心理健康不仅仅意味着没有精神疾病,而且还要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帮困和育人相结合,培养贫困生健全人格,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今各大高校中,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也承担着完善学生个性心理、塑造积极人格的职责。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在西方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利用成熟的测量手段和有效的实验方法,探索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在此理念下,,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帮困和育人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对高校体育管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近况

1.1积极心理学———幸福观

在当今社会幸福指数是评价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目前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贫困生情绪的研究,重点是对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各大高校注重从积极角度来探索与发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贫困生获取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高校贫困生的个体主观幸福感。

1.2积极心理学———积极观

个体的积极情绪、积极态度映射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品质,这既是挑战传统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精神问题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当今社会消极形式的理解。众所周知,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是过分注重对即将发生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疑问、关注、研究,然而在当今社会物质极其丰富的前提下,国家对高校贫困生提出多项贫困补助,还有学生提出休学走入社会,折射出来的问题既是,该生自身却并未感受到更多的幸福,仅是对问题的事后弥补,并不能对本质有很大的改观,对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是用积极的视角和理念去对待人类自身及整个社会。

1.3积极心理学———防御观

心理学的自我防卫功能,体现为压力产生焦虑,个体通过一定的机制,接触焦虑,恢复心理平衡。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是关注负面情绪的同时,更关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通过自身潜能来防御和治疗达到恢复心理平衡。积极心理治疗就是通过增强个体积极品质和潜能来干预行为或心理问题的综合表现。

2高校贫困生的来源分析

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占5%—10%西安体育学院作为一所体育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生主要来自西北五省,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家庭因素是导致贫困生的主要因素。据了解,每个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评定有一定的相对性,但来源有以下几种:

2.1来源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家庭收入不稳定。

2.2来自沉重的家庭负担及突发的家庭变故影响。

3积极心理学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

3.1积极心理学提升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高校很多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贫困心理”现象。自卑心理是自身的首要问题,这是一种性格上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认知、肯定、评价过低,也伴随一些不良情绪,如害怕、内疚、不安等等。积极心理学倡导鼓励贫困生从事勤工助学等活动,在此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获取自我成就感满足感,还可以转移“贫困心理”的枷锁,充实学校生活,缓解家庭压力,同时锻炼自身能力,提高人际交往,通过积极地教导,让高校贫困生更加珍惜所得到的资助。

3.2塑造高校贫困生人格健康的积极培养

普通心理学指出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个体内心所具有的积极能量为出发点,因为只有本质的正向能力得到提高和培养,个体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所以在高校贫困生中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心理健康的成熟外在表现。贫困生在走出学校适应工作岗位时,更加注重其自身能力体现出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魅力。

3.3营造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日常及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同时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个体。高校贫困生远离家庭走上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社会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由学校到社会转型期的就业压力,不良情绪,都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学校应把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当前国家倡导实践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来提高综合竞争力。

因此,体育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用积极性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发掘高校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创建一条以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维一体的整合系统,形成立体的教育体系,倡导高校贫困生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和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2]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3]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段可欣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第五篇: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探讨

摘要: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相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较严重,这主要在于高职生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偏下,高职生普遍缺乏自信,同时社会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普遍存在对高职教育的歧视和偏见。高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很容易滋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开展高职生心理卫生教育,能够有效地优化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效地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卫生教育;高职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态

高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其自身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他们较普通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由于其生源的素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不同,势必带来不同的学习压力和心理问题。特别是大部分高职教育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高职生在求学的过程中,缺乏对未来的信心,缺乏对自身的信心。同时,相比与普通高等院校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在实践开展中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相对枯燥,这些都会滋生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影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在高职教育中,结合当前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卫生教育,能够综合有效地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职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1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卫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高职生的心理教育中,通过开展心理卫生教育,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高职生的心理素质,使得高职生得以快速地适应新环境,适应社会。

1.1快速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方式

对于大部分高职生来讲,他们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了诸多不适应。特别是对于一些刚刚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模式等极度不适应。这主要是因为高职学生刚刚经历了管理严格的高中时代,在高中时代里,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地井井有条,同时教师在管理中,也采用类似于军事化的管理策略,这些教学组织方式虽然无法避免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但总体来看,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计划性。但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加了自主性和自觉性,刚刚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适应没有约束的大学生活,这使得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不少学生甚至产生了“混文凭”的想法。通过开展心理卫生教育,能够帮助高职生认清高中时代和大学时代的区别,从而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生活观念,准确面对成长,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心理卫生教育中的环境适应、压力舒缓等方面内容,都能够给予高职生科学的处理方式,综合性地提升高职生的心理素养。

1.2良好适应社会环境减缓恐惧心理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即将走向社会,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同时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高职生较早地开展社会实践,较早地接触社会生活。但不少高职生在接触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地不适应性,甚至滋生了恐惧情绪。社会需要心智成熟和专业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但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讲,他们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勤学苦练来得以提升,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则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计。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高职生,在进入社会环境后,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高职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此外,还有部分高职生在社会交往中,缺乏社交技能和方法,存在恐惧社交的不良情绪,常常为此苦闷、自卑以至影响身心健康。通过开展心理卫生教育,能够引导高职生正确对待社会环境,正确处理心理落差,努力做好准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良好的状态适应社会环境。同时,心理卫生教育中的小组讨论等方式,还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的社交能力。

1.3科学面对就业增强事业自信心

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社会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缺乏准确的判断。部分企事业单位对高职生存在严重的偏见和歧视,这些外部环境很容易增加高职生的不自信,使得高职生对于未来的就业需求提前凸显出来,对未来的事业缺乏明显的自信心。在高职教育中,通过开展心理卫生教育,能够引导高职生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技能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乐观面对未来就业的挑战和压力,紧跟时代的变化,紧跟社会就业需求,更加针对性地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开展心理卫生教育,还有助于提升高职生成就事业的自信心。通过心理卫生教育,能够帮助高职生准确的评价自身,准确的分析自身的价值,找准自身的兴趣点和擅长方面,不断地深化自身的专业特长,努力做好做强,为未来的就业、创业提供充足的前提准备。

2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卫生教育的科学策略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必须注重结合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必须注重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科学全面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才能综合性地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卫生教育的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在高职院校心理卫生教育的开展中,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2.1丰富心理卫生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

在高职院校心理卫生教育中,不少学校仍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影响心理卫生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卫生教育中,应该不断地丰富心理卫生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充分将心理卫生教育与学校的社团活动、业余活动等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心理卫生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一方面,在开展心理卫生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应该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会同其他活动的组织方,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心理卫生教育,以提升高职生对心理卫生教育的准确认知。同时还应该将抽象化、理论化的心理卫生教育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地传递给高职生,便于高职生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在开展心理卫生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师还应该加强与班主任的协调与沟通。针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做好个案分析和追踪管理。心理教师只有与班主任管理相互反馈,及时联系,才能做到全方位,连续的、动态的掌管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2.2积极运用体育活动来强化心理卫生教育

在高职生心理卫生教育中,科学规律的体育活动是开展心理卫生教育的物质基础,通过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锻炼高职生的身体素质,使得他们的身体素养能够迎合未来社会的需求,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够有效地激发高职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和塑造高职生的自信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将体育活动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定期的跑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趣味横生的体育竞赛等,有效激发高职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该开展多元化的、团队性质的体育拓展活动。通过一些难度较高且需要团队配合的拓展性体育活动的开展,高职学生的体育竞技意识得到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高职学生的拼搏精神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应该注重体育活动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3结语

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卫生教育,不应该仅仅注重理论教学工作,更应该将高职院校的校园活动、体育活动等与心理卫生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心理卫生教育的实践性和渗透性。加强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协同管理,实行动态化、追踪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2]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作者:王维俭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