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所以,处于该环境中,高校学生非常需要具备良好心理。与此同时这一情况也大幅提高人们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对此,许多高校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然而当下高校并没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成果。因此,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了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对策,包括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建设校园文化、强化心理咨询培训、合理建设课外教学、改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宣传。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分析

0引言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即在出现内外部变化时,高校学生可以主动调整个人状态,尽量适应所发生的变化,降低由于外部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避免引发心理崩溃现象。但是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并且问题越来越严重,当下大学生正处于扩大视野、学习知识、提高心理素质的关键期,然而为数较多的大学生出现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业压力大、感情受挫、人际交往难度大等,由此造成心理发展偏离正确方向,甚至消极面对人生。针对该情况,若不落实一系列有效措施,势必对大学生产生严重影响,阻碍其个体发展。为此,我国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文件,在高等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其作为重要理论基础,并充分发挥指导思想作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国情特征。那么在高等院校中,应该结合特殊国情,全面开展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另外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新方向。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首先,在高等院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由此导致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以学生为对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同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全身性融入教学中,由此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当下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味传授心理教育知识,尚未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然后,高等院校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普遍性,二是多样性。主要原因是,当利用传统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时,较为忽视学生素质与思想,始终侧重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近些年教育部门虽已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将其作为大学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但是许多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即便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然而无法真正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寻求帮助的方式也十分单调,通常在学生向心理健康教师寻求帮助的时候,他们仅仅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而这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2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对策

2.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在高等院校中,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采取教育手段让学生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这是其主要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可以强化学生人格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高校应当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清晰了解教学目标,以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对象,深入分析他们的差异性,保证可以对各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基于这一点,当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举行教学活动时,需要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首先,倘若学生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那么就需要第一时间选择并应用有效的措施,实现有效控制,缓解他们的不良心理,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心理教育。再者,在学生尚未患上心理疾病的条件下,应该在第一时间选择并应用预防措施,保证他们的心理可以长时间保持健康。在此期间,需要制定恰当的预防对策,从而真正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保证他们可以远离这些心理问题的困扰。此外,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合理地对学生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行优化,比如学生的恋爱问题、毕业规划问题等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可以改善与调整大学生心理,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重要保障[1]。

2.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当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最关键的教学模式便是课堂教学,那么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加大教学方法的创新力度,完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可以自主反思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传授给学生心理调节理论方法,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效果。首先,专项心里训练相当重要,教师需要做到足够重视,并设为选修课,以各种心理问题为对象,比如恋爱问题等,给与学生正确辅导。然后,结合以往教学实际情况,优化授课模式,积极开设实践性显著的课程,从而在心理实践以及经验等的基础上,参与各种实践性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在职业化的环境内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知识学习。随后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心理学案例进行合理丰富,指引其利用典型案例实现自我剖析,适当发挥对他们的诱导与启发作用[2]。除此之外,应该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他们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的有效性,并且强化他们的创新型,使其可以积极探究心理问题。

2.3科学建设校园文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团队辅导等活动极易造成时间与人力的严重消耗,并且如果活动次数比较多,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另外,大学阶段不容小觑,对学生十分有利,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由探寻与研究,但是所开设的课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具有较强复杂性,因此对学生产生较大限制作用。针对该情况,高等院校需要对隐性课程加以应用,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首先,在思想素质与社会人文活动中,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载体,在建成优秀的校园文化之后,能够更为服务学生,改善与优化其思维与学习环境,强化他们的归属感,另外校园文化的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可以促使学生敞开心扉,面对老师、家长以及其他同学倾诉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幅降低新生入学压力,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第二,在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通常校园文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校刊、校园板报以及校园广播等,全方位宣传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能够提高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从而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额理解,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3]。

2.4强化心理咨询培训

针对心理咨询而言,指的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结合文字、语言等不同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当学生询问的时候,教师给予他们相应帮助。那么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更加深刻地与学生沟通,探析他们为何出现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寻求问题症结所在,进一步对他们提出处理方法。在这一前提下,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水平、高素质咨询师队伍必不可少,那么高校应当积极开展组建工作,确保其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以及过硬专业能力,并且责任感强烈,如此方可取得更好教育效果。所以,高校需要以全体专职咨询师为对象,按照相应周期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其专业技能,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2.5合理建设课外教学

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确保他们能够自我培养。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无法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为从根本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当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引导,使其合理调整个人心理,更为清晰地认识个人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独立处理,学会寻求他人帮助[4]。当前,一种利用率较高的课外教学模式为,教师适当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及时准确了解与掌控个人心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当进行实践的时候,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使其自主组织活动,基于此,能够在培养其组织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使其在更大程度上此类教育,由此真正融入课外教学。通过有效采取课外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自由融入其中,进而促进群体教学活动开展,比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确保保证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其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与验证。除此之外,以心理健康为中心进行课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人生态度,加深他们的自我认识,提高他们对自我的接受程度,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2.6改进教师队伍建设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倘若要高效创新教育模式,一定要合理创设教学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革新。在此期间,第一步应该针对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与高校学生沟通的有效性。同时,应该定期组织这部分人员,使其参与到考试中,增强他们的心理教育技能。并且高等院校应该严格甄选导师,他们一定要接受校园专业培训,保证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时候可以确保指导有效性,由此针对全体学生增大心理建设力度。另外,应该科学运用互助教学模式,结合班级内部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心理委员制度,利用多样化形式,比如讲座、培训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工作水平,实现心理委员作用最大化,加强学生心理宣传,大幅提高心理教育有效性[5]。

2.7加强心理健康宣传

针对全体大学生而言,为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高等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宣传工作,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团体。首先,围绕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举行专题讲座,以此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然后,科学合理利用微信平台,围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开设公众号,并且借助校园网络全方位宣传一系列心理知识,以此有效引导学生心理教育。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融入校园网络环境,在此基础上成立心理咨询师,并保证咨询师的专业性,能够在心理层面与学生沟通,从而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学校的建设发展中,科学合理制定健康教育的目标,改进与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建设校园文化,加强心理培训,有效开展课外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高效心理健康教育,革新以往教育模式,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重要保障,促进现代教育发展,充分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倩.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J].国际公关,2020,(12):184-185.

[2]黄云霞.构建粤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9,(27):220+224.

作者:周亮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