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外语教学文化导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文化因素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要弄清楚文化因素和英语教学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语言学家L.R9白默尔指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写作英语论文可见,语言是离不开文化的,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文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它涵括了人类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因而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和工具,语言的形成、发展、变化和运用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不同的语言各自代表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为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是语言深层次的内涵,蕴涵在语言的各个方面。而作为文化外在表现的语言无不折射出该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二、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尽管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所关注,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却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目前的教学似乎只限于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零星的介绍。这种现状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文化因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英语教学已是刻不容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Canale和Swain也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所说的社会语言能力与Hymes的适合性和得体性有着相似的内容。由此可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董亚芬先生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要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教材与文化内容相结合
一套好的教材不仅要体现该目的语的语言特色,还要包含一定数量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特色。《大学英语》正是这样一套教材。的确,不论及语言、话语的大概念(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阅读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背景知识,填补文中非连续事实的空白,使其与其他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正确的理解。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浩瀚无边,在此只能举几例以作说明。
1.历史地理知识
历史地理给人强烈的时空感,在文化中烙印很深。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课,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发生的一个故事。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如双方力量对比(北强南弱)、经济基础(北工业南种植业)、政治主张(北主张废除奴隶制,南则极力维护奴隶制)等无一不在故事中有所体现或暗示。第五册第二课“TheFifthFreedom”(第五种自由),如果我们不了解三百多年前英国的少数拓荒者横渡大西洋到美国求生的原因,不了解194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对国会致辞中提到的四种自由,我们就难以体会这“第五种自由”。第四册第九课描述的是美国西部的变迁以及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课文涉及到美国古老小镇的生活、西部拓荒者的“成就”、西部的地名和地貌(如威斯康星、明尼苏达;丘陵、峡谷、山脉等)以及气候、矿藏、动物、森林等生态资源,甚至还提到原始部落印第安人的情况。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将使我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社会价值观念
美国学者认为价值观念和传统理念是文化的核心,不剖析这个核心就无法真正理解各种文化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是产生交际故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英语中许多典故所涉及的人和事件往往来自于圣经、英语文学宝库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传说。“WhyITeach”一课引用了圣经里的一个典故:“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说的是上帝用黏土造人,将生气吹入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生命的活人。“clay”在这里指的就是和精神相对应的肉体,暗指上帝创造了生命,而教师却帮助铸造了人的灵魂与个性,把上帝的创造与教师的教书育人相提并论,甚至教师的作用比上帝的更神圣,更崇高。不了解这个典故,就无法理解“黏土”为什么会“呼吸”,也就无法体会到教师神圣的使命。英语谚语同样反映文化传统。寓文化于语言中,正是谚语的魅力所在。以下几个常见的西方谚语都体现了某种文化价值观:
1.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家庭观)
2.Toomanycooksspoilthebroth.厨师多烧坏汤(个人主义)
3.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自助)
4.Honestyisthebestpolicy.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诚实)
5.Wholoseshislibertylosesal1.失去自由,也就失去了一切(自由观)
6.NothingsucceedslikeSuccess.一事成功,事事成功(成就感)
7.Anlan’shomeishis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隐私权)
3.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
为确保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和了解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非语言手段包括手势、表情、体距、音量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胡文仲:1992)。中西方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少微妙的差异,应引起重视。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对比来导入文化,是较适用且有效的文化导入方法。中西文化差异的讲解,一般采用对比法。进行对比的同时,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笑话,最好还是亲身经历的,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夸奖时,英美人常常说“Thankyou”,而中国人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为进一步讲解这个文化现象,我在课堂上引入外国人参加中国婚礼的笑话。外国人夸奖中国新娘漂亮,新娘习惯地说“哪里,哪里”,外国人以为中国人要细问什么地方漂亮,又解释“眼睛美,鼻子美,脸儿美”等,结果造成了误会。